蒲慕明:科学界的超级明星
2021-08-26乐羊羊
乐羊羊
蒲慕明,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得格鲁伯神经科学奖,现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等职务。
中国脑科学领域领军人物蒲慕明出生于南京,还在襁褓时便随父母远渡台湾。蒲慕明的父亲蒲良梢,193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该校机械系航空工程组的第一届毕业生,后到美国留学学习螺旋桨发动机制造技术。学成回国后,蒲良梢成为南京发动机制造厂的第一批技术人员。父亲为了理想不懈拼搏的精神,为了祖国发展奉献一生的情怀,深深影响了蒲慕明。蒲慕明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幅蒲良梢与邹孝标合作的诗文:忘却离乡今几年,水隔青山天外天,旧时欢笑浑为梦,醒来思绪总难眠。海外飞传无限意,天涯相赠有诗篇,相知一世知何事,长留肝胆照人间。
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奠基
1984年,清华大学复建生物系,时任美国加州大学埃文分校生理系教授的蒲慕明,冲破万里波涛的阻隔,欣然受聘兼任该系主任。当时的中国教育界,教育科研经费捉襟见肘,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持基础研究,这对以基础研究为本的蒲慕明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当时我们生物系连最常用的电子显微镜都没有”。1986年,因实在缺乏基础研究的环境,蒲慕明不得不选择离开清华大学,但他为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蒲慕明在2005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创建神经所
199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研究所(下简称神经所)成立,年逾50岁的蒲慕明出任首任所长。当时的神经所只剩下3个研究组,科研陷入了困境。后来,在蒲慕明带领下,神经所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组建了脑疾病研究中心,构建出世界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通过一只公猴的体细胞,成功克隆出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科学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制中的主导地位。在国际格鲁伯神经科学奖评述蒲慕明的科学贡献中,有这样一句话:“几乎凭一己之力,在上海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科学》杂志有篇报道更是称蒲慕明为“科学界的一位超级明星”。
旁人眼中的苦行僧
蒲慕明无论身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每周的工作时间都是7天,每天工作12小时~14小時,基本没有休假时间。10多年来,蒲慕明几乎每个月都要从美国飞到中国,工作一周,人称“飞人所长”。在蒲慕明办公室的冰箱里,总是会冷藏着好几个菜包子,饿了就用微波炉加热了吃。在大多数人看来,蒲慕明过的是如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在科研经费方面,蒲慕明也总是希望课题组节约再节约,他常说“这是纳税人的钱,你们不能轻易浪费”。
我回到了祖国
蒲慕明觉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国内不少科研人员患上了“诺贝尔奖疯狂症”,获得诺贝尔奖成了许多科研人员最重要的目标。他对此现象并不认同:“西方科学家追求个人兴趣与个人成就,认为获得诺贝尔奖就是个人成就的最终表征。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特征是忘我精神,我们仰慕的大师是充满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的人。” 蒲慕明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所说过的话。他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就参与进“认助中国乡村教育项目系列”工作中,协助中国贫困地区提升教育质量和普及科技知识;自2005年起,他每年都会率领神经所师生开展科普支教活动……
2017年,蒲慕明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
蒲慕明常跟学生们讲起竺可桢的故事,他认为以竺可桢的科研能力,完全可以取得世界一流的学术成就,但竺可桢却在最易出成绩的十年里,奔波于中国各地,用最简单的仪器设备建设了许多气象站。“竺可桢之所以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不是因为他个人的学术成就高,而是因为他影响了一大批科学家,带领了一批科研工作者,解决了社会问题。”蒲慕明说,“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忘我精神和社会关怀注入科学界,及早解决世界上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科学界独特的贡献。”
(注:文章内容根据人民网、清华大学新闻网、科学网、转化医学网公众号登载的相关文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