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题材文学图书出版浅思

2021-08-26揭莉琳

出版参考 2021年7期
关键词:市场需求文学作品

揭莉琳

关键词:女性题材 文学作品 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对女性主义的新一轮讨论,女性话题不时成为焦点,无论影视、文学还是网络讨论话题,“女性”题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议论。在文学领域内,这些年的“女性题材”的文学读物出版,也呈现了新的特点。本文所论“女性题材文学作品出版”,指以女性的视角,描写女性真实情感、成长、经历,反映当代女性所面临的抉择、困难,满足女性读者情感共鸣需求,读者市场以女性读者为主的文学图书出版。

文学出版是以读者需求为主导的生产消费市场,女性题材文学读者的需求与消费,也正反映了大众(尤其是女性读者)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情感需求。本文主要讨论近年来女性题材文学作品的市场需求。

一、女性题材文学出版的背景变化

近年来女性题材文学作品的编辑出版,经历了一个从关注文学性到关注题材的转移。

20世纪90年代,无论世界格局还是国内思潮,都朝着多元化、多极化发展,思想界、艺术界思维活跃,其中,女性生命主体意识得到了反思和深化。在文学创作上,女性题材作品兴起女性主义与私人化写作,出现林白、陈染、虹影、海男、棉棉等一批“以血为墨”的女作家,她们大胆书写女性在父权社会之下艰难的成长史,作品极具先锋性和叛逆色彩,因书写回归女性身体而让文坛震动。就像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所说:“从身体出发,通过自己,妇女将返回到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用肉体讲真话。”当时,中国出版业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图书题材和种类日渐丰富,西方女性主义论著得到译介。女性文学作品的出版,一度成为社会文化现象。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和《致命的飞翔》、棉棉的《糖》、虹影的《饥饿的女儿》等作品的出版风靡一时。这个现象发轫于知识阶层女性,试图以女性身体体验建构女性话语权,挑战父权主义的观念和秩序。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市场扩大,产业分工走向专业化和细化,社会思潮依然十分活跃。林白、虹影等女作家们的创作逐渐进入转型阶段,从女性题材的范围走向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十几年来,图书市场文学题材丰富,女性题材只占一小部分,已不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现象。此时的读者更关注作品的文学性,也出现了重要文学奖项带动其图书生产销售的现象。如林白的《妇女闲聊录》,林白已经从私人写作走到了农村妇女中,打开了新的视角看世界,让读者关注农村的妇女问题和新旧价值观冲突问题。又如被广泛关注并已有多部作品进行影视改编的严歌苓,她的《一个女人的史诗》、《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等都放在历史背景下看待女性人物的故事和际遇。再如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作品,2013年门罗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她的作品一夜之间炙手可热,当时唯一出版中文版的《逃离》销量如搭上火箭,一时间洛阳纸贵。此后,《亲爱的生活》、《公开的秘密》等一系列作品被翻译出版,成为中国读者喜爱的作品。读者关注门罗的作品,主要是关注已被诺贝尔文学奖所肯定的文学性和文学成就。

近几年,女性题材的作品突然再度火爆。这一轮的火热,植根于新的社会背景的变化。一方面,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下,在宪法和有关选举、劳动、教育、婚姻家庭和继承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中,都体现男女平等的精神;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与法律法规原则仍有较大的差距,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仍未被根除,性别歧视在社会生活中并不罕见。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我国2018年排名第103名,2020年排名第106名,2021年排名第107名,尤其在“健康与生存”一项的排名,我国已连续三次排在末尾,男女人口比例不均衡,整体距离男女平等的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性别平等亦受到影响,联合国妇女署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让他们为之努力的性别平等工作倒退25年,很多妇女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工作和接受教育的机会,转而去从事家务和家庭料理。虽然我国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疫情也令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加速曝光。2021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年)》,其中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消除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等落后观念,提高女孩受教育水平,营造尊重女性保护女童的社会氛围。可见政府层面已深刻认识到改善性别不平等问题迫在眉睫。

文化与图书市场是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直接反映。近年这一轮女性题材图书的畅销,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知识女性率先掀起了带有反叛色彩的“私人化写作”,也不同于早些年文学奖项带动销售,它滥觞于普通读者性别意识的变化和追求。

二、读者需求决定女性题材文学出版的再度火热

市场图书的繁荣,决定了近年的图书市场是一个消费者市场,读者的需求决定着出版方的生产。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女性题材文学出版须满足读者的“归属与爱需求”和“尊重需求”。两种需求并非孤立存在,在某一时期,会以一种需要为主导,另一种需求为辅。

(一)女性题材文学出版满足归属与爱需求

1.对于图书读者来说,所谓“归属与爱的需求”是在图书中找到情感共鸣的内在需求

縱观近年来的女性题材文学出版再度火热,读者的关注点着重于题材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就是以反映女性生活与工作的矛盾、成长经历中遭遇性别歧视的困境为主的文学故事。多部作品出版后也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和讨论。

(1)反映性别待遇不公的作品易引起共鸣。比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反映未成年少女遭受性侵害;《坡道上的家》描绘为育儿放弃事业的母亲,所付出的所有心血和辛劳都被视为理所当然,反映家庭妇女的困境;《82年生的金智英》反映韩国乃至东亚女性在生活中因性别而遇到的种种不公,揭示社会问题;汪一洋的《小世界》被称为中国版《傲骨之战》,情节描绘出大龄女性遇到的年龄焦虑、外貌歧视、婚姻挫败等一系列性别不公问题。由于社会生活中还未彻底消除性别不平等的状况,近年来反而有恶化的迹象,很多女性读者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亲身经历过不公平的对待,心理上已产生不满。因此,女性读者轻易就能从这些描述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文学作品中找到与自身或亲友相似的经历,仿如身临其境,在文学作品细腻的感情描写中,心灵上产生情感连接,与作品主人公共鸣,心里积聚的负面情绪在阅读中得到宣泄。

(2)在励志作品中寻求正能量。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性别差距报告(2021年),我国“经济参与和机会”排名第69位,排名较2020年的第91位有较大幅度的回升,参与社会工作的女性比例有所提升。近年网络上曾出现过是否应该做家庭妇女的讨论,整体舆论上受“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影响,多数争论者站在做劳动妇女的立场,我国女性对接受教育、参与社会劳动、奉献社会的热情仍是比较高的。因此,教育励志、职场励志的文学作品,能满足女性读者不甘人后、凭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积极情感需求。

其一,职场励志。曾经成为现象级畅销书的“杜拉拉”系列,其中国白领职场修炼小说的定位,展现500强外企生存法则的“干货”,让读者从中读到职场奋斗的激励。肥肥安的《战无不胜的汪小姐》、《了不起的背锅侠》,唐与桉的《新奋斗时代》则是新一代的女性职场励志作品。

其二,年轻女性励志。如学业励志文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以非虚构自传文学的形式,讲述一个17岁之前没有读过书的女孩,如何挣脱极端家庭环境的束缚,凭借教育走出来的故事。作者以教育发现自我,改变人生的勇气,鼓励了无数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原生家庭既定命运的读者,尤其让年轻女性读者看到打开生活道路的无限可能性,正面激励女性接受教育。又如人生励志类的作品,有王欣的《北京女子图鉴》、《在不安的世界安静地活》,唐欣恬的《稳住吧,女王》,毛利的《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系列等,呈现现代独立女性在面对现实不安时的心路历程,在职业困境和情感选择中如何抗住压力,化迷惘为乘风破浪的力量,多面立体地塑造都市女性的形象。

其三,大龄女性励志。近年来亦舒名作《我的前半生》受影视改编的带动再次爆红,讲述女主角子君做了13年家庭主妇,遭到丈夫背叛后不得不重新开启人生,重新工作,重新生活的故事。类似的题材还有汪一洋的《小世界》、高大果的《橙色光芒》等,鼓励大龄女性在逆境中触底反弹,勇敢前行。

(3)亲情、友情、爱情故事抚慰人心。较之男性,女性读者的内心情感更细腻,有更多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方面的表达与接收需要,更容易受文学作品的情感感染,尤其是对于爱、忠诚、宽容、原谅、守护等温柔的感情产生共鸣。如阿耐的《欢乐颂》和《都挺好》,前者讲述5个不同出身、资历、性格的女孩,她们的故事唤起读者的感叹和共鸣;后者描写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故事,复杂的亲情让人动容,掀起广泛的讨论。张欣一系列的都市小说,《为爱结婚》《黎曼猜想》《千万与春住》等,讨论现代市场经济文化语境里女性的各种爱恨和纠结,洞察情感的极限。小满的《蜜友记》讲述三代女性的成长和情谊,描绘女性一生中的各种关系,包括母女、密友、忘年交,给人情感上的温暖。外国文学中《外婆的道歉信》,讲述外婆让外孙女爱莎在自己去世后给邻居送道歉信,让爱莎发现世界的宽广与待人处世之道;《萤火虫小巷》讲述两个女孩相遇,友谊陪伴走完一生的故事。這些作品常让女性读者潸然泪下,文学巨大的情感力量让人心得到抚慰式满足。

2.“归属与爱的需求”的外在是与其他读者找到情感社交的需求

女性觉醒是全球化的现象,中国女性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感到父权文化下的制约,亲身体会过不公平的待遇,产生情感上需要交流、宣泄、讨论的需求。这个群体迅速成为女性题材文学作品的受众和消费者,在阅读文学文本之后,除了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之外,还需要把所思所想与人交流。

在新媒体时代,科技让社交成为更便捷、范围更广阔的活动。微博、微信、豆瓣读书、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兴起,从文字、图像到视频,拉近了社交的距离。不少女性题材文学作品的读者都利用新媒体,满足复合式的社交需求。

(1)女性题材文学作品成为自媒体大V输出观点的话题,带来社交流量,满足受众的社交需要。如阿耐的《欢乐颂》和《都挺好》,两部作品均改编成影视作品,话题性极强。《欢乐颂》5个女孩各自的亲情、爱情,以及五人之间的友情,每一个波折都引起网民的讨论,尤其是樊胜美从被家庭拖累,到逐渐醒悟、自强自立的情节,引发网络对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以及部分女性自我物化的批判。家庭题材的《都挺好》也是类似的情况,女主角苏明玉被父亲和两个哥哥拖累,一次次被搅进家庭的泥潭的情节,成为网民观点输出的引擎。《82年生的金智英》由于韩国男性与女性评分的两极分化,造就了一次备受讨论的新闻事件,从韩国传到中国,其争议性先天就带着流量。《坡道上的家》因情节冲突引人注目,对家庭主妇社会困境的表现尤为鲜明,引发“能不能当家庭主妇”的激烈讨论,影响力从读者群体扩散开去。

自媒体大V作为内容生产者,善于把握这种话题度高的作品,对作品剧情深入的介绍、剖析、解读,提炼总结作品价值,完成情绪的聚集和传递,以及价值观的输出。

(2)作品的普通读者,亦是新媒体平台的受众,在新媒体上阅读大V的观点输出,同时也进行交互式的分享。近年的女性题材文学作品扎根现实生活,它们的读者结合自身的社会经验,有较强表达交流的欲望,在新媒体中很容易找到跟自己意见相似的人群。读者的交流互动,会互相强化对图书的理解,不断强化自身的观点,从而找到归属感。新媒体上的互动交流又带动新一波受众的加入,读者的圈层不断扩大。持相似的观点的人越多,越容易让这种观点的读者得到满足。

(二)女性题材文学出版满足尊重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尊重需求”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女性题材文学出版可以满足尊重需求。

1.女性题材文学出版满足读者自尊需求

随着女性接受教育的人数和比例越来越高,根据杨菊华、谢勇飞《中国女性受教育状况》中的数据,2010年,城市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3年,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8.9%,其中37.9%接受本科教育,3.3%接受过研究生教育。接受高等教育最高的年龄组是20—24岁组,约1/4的女性接受过高等教育。可见,我国女性接受教育的状况在改善,年轻女性拥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她们不仅受教育程度提高,自身的现代女性意识也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强。她们拥有独立的人格,不再依附男权父权,拒绝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她们要求尊重女性自身的价值、体验、审美,也要求公共事务中消除对女性教育、工作、健康等方面的不平等对待,等等。

越来越多拥有现代女性意识的读者,不再满足于男性视角的文学作品,不再愿意看到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只能作为男主角的依附或陪衬,她们需要女性视角和女性叙事,包括需要“大女主”的文学作品。所谓大女主形象,一般指脱离男性凝视的娇柔、可爱的外表,胸怀大志,才艺高超,性格坚忍不拔,为理想奋勇前行的女性形象。这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在纯文学中并不多见,但在网络文学和影视中则一直在尝试和塑造。如蒋胜男的《凤霸九天》、《芈月传》、《燕云台》,均以历史上的女性政治家為主角,描写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和女性政治家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家国情怀,为历史上的女性政治家立传。

近年大火的还有尾鱼的《司藤》,女主角司藤有着明确的目标,有料事如神的计谋,对自己的命运有掌控的能力,与男主角之间势均力敌,甚至处于更重要的地位。Priest的《有匪》借武侠的外壳写少女成长的故事,女主角周翡善恶分明、胆识过人,面对强敌绝不退缩,惩奸除恶。这部小说颠覆了武侠小说以男性为主、女性为辅的创作套路,女性成为与男性完全对等的大侠。

这些女主角形象,都令女性读者得到自身理想的投射,阅读时随着女主角的冒险完成情感的升华,获得对女性身份的肯定,更坚定相信作为独立女性的力量,满足女性读者自尊的需求。

2.女性题材文学出版满足读者得到外部尊重的需求

出版女性题材作品的时候首先考虑女性的审美、偏好、生理。在开本上,多采用国际32开或更小的32开开本,采用较轻便的纸张,方便女性携带和改善翻书时的手感。封面设计和插图绘制上多采取柔和的色调,采用女性形象或女性形象的象征物,内文版式比较清秀整洁。女性题材文学出版物整体印制精美,纸张讲究,给人美的享受,力求让读者拿到书时感到典雅独特,产生被尊重的感觉。

三、未来女性题材文学作品的出版展望

(一)出版品种继续增加

女性题材文学作品的后续出版,是必然与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思想潮流相匹配的。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女性在就业、婚姻、家庭生活上所遭遇的困境,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改善,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反映女性困境、激励女性独立自主、鼓励女性自我成长、呼吁社会重视、呼吁男女平等的文艺作品,在一段时间内亦会继续得以面世。

(二)出版趋势与细分市场

展望未来几年的出版,可以看见的出版趋势是:一方面,已经得到市场认可的阿耐、蒋胜男、赵南柱、角田光代等作家的新作品将被不断出版;另一方面,经典文学,尤其是公版书中女性题材作品如《小妇人》、《简·爱》被重新挖掘、包装,吸引年轻一代的新读者。

除此之外,已经作为细分市场的女性题材文学,很有可能继续找到更细分、更垂直的领域。如以年龄细分市场,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对女性题材外国文学有不同的需求,可细分如下:①学生阶段的受众更关注青春题材、经典文学;②步入职场的受众更关注职场题材、恋爱题材;③步入婚姻阶段的受众,更关注家庭、婚姻、育儿题材的作品。每一种细分题材的作品,通过垂直营销,如社群营销、读者群推广,更精准地找到读者群,满足那个群体的需求。

(三)在激烈竞争中更为多元化

女性题材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学题材,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女性所面临的需求有着类似之处。目前除了国内原创,外国女性题材的文学作品主要以文化背景相似的日本、韩国,以及传统出版强国美国的作品为主。随着这一题材的发酵和多元化的需求,展望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的北欧,以及传统文学强国的英、法、德等国家,甚至亚非拉国家的优秀作品,都有可能被遴选、出版,共同推动女性题材文学的多元化市场发展。

(四)继续挖掘女性读者的需求

目前女性题材文学作品出版有迅猛之势,很容易导致同类书、跟风书的出现。而女性读者的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政策新文件的颁布,社会性别文化的逐渐转变,女性题材的文学作品也需要推陈出现,在主题、内容、装帧设计等方面,都有与时俱进、挖掘新需求的空间,为女性读者开拓新的视野,形成新的文化价值。

四、结语

近年来女性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图书市场中火爆,获得一席之地,离不开社会背景的变化,也离不开女性读者积极正面的需求。女性读者对男女平等的追求,对自我成长的激励,对美好感情的向往,对发声的要求,共同形成了对女性题材文学作品的需求。而出版业也把握住这一需求,以健康的、高质量的图书产品回馈读者市场,女性题材文学作品市场整体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迪.新媒体环境下女性赋权的问题与困境研究[J].科技传播,2020(9):170-171.

[2]邓素娟.从《82年生的金智英》看新媒体对当代文学传播的影响[J].科技传播,2020(4):10-12.

[3]闻琦.我国女性题材图书读者市场状况探析[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20.

[4]杨菊华,谢永飞.中国女性受教育状况[DB/OL].(2015-12-08).http://www.doc88.com/p-6951570072366.html.

(作者单位系花城出版社)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弱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复合肥市场需求清淡 价格平稳运行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