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高压留置针在CT/MRI增强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08-26凌明钮富云
凌明,钮富云
(阜阳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安徽 阜阳 236000)
CT/MRI增强扫描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提高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异,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1]。目前,大多数造影剂通过高压注射器静脉给药,该方式压力较大且速度快,再加上造影剂渗透压较高等因素,易出现血管内膜损伤或针头脱出血管的情况,导致造影剂渗漏到邻近组织间隙,引起组织肿胀[2-3]。造影剂外渗已经成为影像科最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之一,发生率为0.31%~2.38%[4]。研究[5]表明,在CT/MRI 增强检查中,静脉留置针预防造影剂外渗方面明显优于普通钢针。但在实际工作中,静脉留置针的外渗发生率仍然较高。因此,积极寻找降低造影剂外渗风险的新方法对减少造影剂外渗、减轻患者痛苦尤为重要。耐高压留置针具有耐高压、针芯直径小、导管柔软、弹性好等特点,可抵抗高压注射的压力。本研究旨在探讨耐高压留置针在CT/MRI增强检查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阜阳市人民医院1 000例进行CT/MRI增强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留置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0例。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1)年龄 18~70 岁;(2)首次进行 CT 增强或MRI增强检查;(3)穿刺点在前臂肘窝处;(4)一次性穿刺成功;(5)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有血液系统疾病史;(2)穿刺处皮肤有破损;(3)二次穿刺。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根据检查项目和患者情况选择穿刺静脉,两组均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CT增强造影剂为碘克沙醇,浓度32 g/100 mL,总量50~100 mL;MRI增强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浓度9.38 g/20 mL,总量10~15 mL,注射后再注入0.9%氯化钠溶液30 mL。观察组采用耐高压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对照组采用普通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两组穿刺相同,具体方法如下: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操作者右手持针,与穿刺部位皮肤保持15°~30°进行穿刺,回血后向血管内送管套,退出针芯,管套全部送入血管后进行固定,生理盐水预推,确认无肿胀、外渗后连接静脉留置针与高压注射器连接管末端,启动注射器开关,观察10~15 s无肿胀后可开始扫描检查,若出现局部肿胀则立刻关闭高压注射器,进行相应处理。
1.3 观察指标
(1)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标准参照文献[6]进行评价,无症状为0级;皮肤发白发凉,有或无疼痛感,水肿直径2.54 cm为1级;皮肤发白发凉,有或无疼痛感,水肿直径2.54~15.24 cm为2级;皮肤发白发凉且呈半透明状,轻、中度疼痛感,水肿直径>15.24 cm为3级;皮肤肿胀且呈半透明状,有渗出,中、重度疼痛感,水肿直径>15.24 cm为4级;外渗发生率为1、2、3、4级发生率之和。(2)护理操作耗时:T1为患者进入检查室到开始CT/MRI检查所用时间,T2为检查结束到离开检查室所用时间。总耗时为T1与T2之和。(3)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护理满意度:使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包括患者舒适程度、护理服务意识、相关宣教3个方面,共10条项目,总分为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79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造影剂外渗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护理耗时比较
观察组患者T1、T2及总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耗时比较
2.3 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8.40%,高于对照组的96.20%(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CT/MRI增强扫描是临床上重要的检查方式之一,而造影剂注射方式可对增强扫描成像质量产生直接影响[7]。在灌注造影剂的过程中,高压注射会使血管内膜损伤,造成扫描失败及造影剂外渗,使患者产生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引起皮下软组织坏死,影响肢体功能,给患者带来痛苦[8-9]。张竹等[10]研究显示,使用耐高压PICC导管可降低多层螺旋CT检查中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减少护理耗时及导管维护成本,且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造影剂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使用耐高压留置针进行造影剂灌注可减少造影剂外渗发生风险。造影剂灌注通常使用压力注射器进行注射,压力高且速度快。而多数患者由于疾病治疗需反复进行外周穿刺输液,引起血管脆性大、弹性差,在高压注射下极易引起血管破裂,导致造影剂外渗[11]。而耐高压留置针长度约为2.5 cm,在进入血管时不易脱落,可降低造影剂外渗发生风险,减少患者痛苦。观察组护理总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使用耐高压留置针有利于缩短护理时间。留置针的使用可减少护士寻找血管和反复穿刺的工作,使护理工作耗时缩短。而使用耐高压留置针使造影剂外渗发生情况减少,避免护士将时间用在处理外渗和对患者进行解释方面,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使用耐高压留置针进行造影剂灌注可减少增强扫描成像质量不佳、不舒适感及套管堵塞不良事件的发生。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有造影剂浓度和总量、延迟时间、注射速率等[12],而耐高压留置针管壁薄、管腔大,造影剂注射时阻力较小,可提高注射速率,改善图像质量。此外,耐高压留置针较为柔软,其形状可根据血管的弯曲变化而改变,从而减少增强扫描过程中体位变化引起破坏血管的风险,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可能与使用耐高压留置针进行造影剂灌注减少造影剂外渗等不良事件发生,缩短检查时间等有关。在耐高压留置针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血管较细或血管弹性差的患者,可在穿刺前进行热敷处理,保持血管充盈,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2)若在穿刺过程中没有回血现象,可以考虑是否因患者血管条件不佳,血流量小引起的,可使用生理盐水推注观察是否产生局部肿胀、患者是否感觉疼痛,若无肿胀且患者没有感觉疼痛,则可继续进行高压注射器注射;(3)在连接高压注射器和留置针时,动作应尽量轻柔,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CT/MRI检查中使用耐高压留置针可降低造影剂外渗发生率,缩短护理耗时,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满意度。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进行造影剂外渗后组织肿胀程度的对比,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进一步为耐高压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提高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