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吊疗法Neurac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2021-08-26刘英姣陈爱连

天津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步态患侧偏瘫

刘英姣,陈爱连

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 万例,其中70%~80%的患者伴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偏瘫,导致自理能力严重下降[1]。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较常见的神经损伤症状,约1/3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残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减退,影响康复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引发抑郁,甚至自暴自弃、自杀等恶性事件[2]。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是卒中后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尽管药物治疗和早期康复训练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传统作业治疗训练存在单一重复、趣味性低、反馈及任务导向性不足等缺陷,加之专业康复医师有限,患者有效康复时间较短,从而影响了康复效果[3]。神经肌肉激活技术(Neurac)是针对性强、激活“休眠”或失活肌肉的有效技术,能够协助康复师帮助患者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提高核心肌群稳定性,从而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步态平衡功能[4-5]。借助辅助工具可以降低对康复师的依赖程度,提高康复效率[6]。目前关于悬吊疗法Neurac 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前瞻性试验评价悬吊疗法Neurac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科学、高效地进行康复训练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入我院初次诊断脑卒中偏瘫患者86 例,纳入标准:(1)年龄30~60 岁,病程1~6 个月。(2)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7]。(3)意识清楚,无严重认知和言语障碍。(4)Brunnstrom分期Ⅳ~Ⅴ期。(5)生命体征平稳、血压控制良好。(6)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复发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肿瘤者。(2)神经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者。(3)上下肢外伤、骨关节疾病者。(4)上下肢注射肉毒素治疗者。(5)不能获得有效的量表评分,中途退出研究者。最终共纳入81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Tab.1 Comparisons of general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表1 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加常规康复训练,主要药物包括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依达拉奉、尼莫地平等;康复训练主要包括精细运动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滚筒训练、上下肢取物训练、插钉板、拧螺丝、穿脱衣等),前臂旋前旋后训练,自助具应用,常规神经肌肉刺激技术,改善关节活动度训练,偏瘫肢体肌力训练,由坐到站的训练,站位重心转移,平衡训练(如步态训练、平行杠内行走训练、转身、上下楼梯训练)。每次50 min,每周5次,疗程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Neurac技术,使用Redcord培训器(型号:100023,挪威北欧泰洛比AS公司)。治疗前详细讲解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嘱患者精神放松。Neurac技术的训练方式和原理如下:(1)仰卧位骨盆上抬。通过弹性绳连接宽吊带置于骨盆处,调节弹性绳长度帮助患者减重,通过下压刚性膝吊带保持膝关节伸直,身体不发生旋转与侧屈,反复训练可以增加下肢肌力和阻抗力。(2)侧卧位髋关节外展。患者抬起健侧腿,伸髋,通过伸直患侧腿并下压刚性窄吊带抬起身体,使第7胸椎与患肢的内踝在同一水平面上。患者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无侧弯,无旋转。(3)仰卧位腰椎中立位。调节刚性绳的长度使髋关节屈曲>30°,下降治疗床使骨盆离开床面,调节骨盆处的弹力绳使治疗师用较小的力就能调节腰椎的曲度。针对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指导其跪下后伸直手臂,直到肩关节屈曲90°后进行俯卧撑。然后进行仰卧肩外展,手带放在肩高以上的双肘上,分体式吊带用于支撑头部,宽吊带放在上背部下方,骨盆用于卸载体质量;然后患者伸展膝盖和臀部,身体从治疗台上抬起,并将伸直的手臂外展180°。所有训练均在50 Hz频率下进行,运动负荷逐渐增加,以患者不出现疼痛和补偿运动为宜。每次50 min,每周5次,疗程4周。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采用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和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躯干控制能力评定量表(TCT)以及三维步态训练系统评价下肢功能恢复情况。FMA-UE 主要评估患者肩、肘、前臂、手腕和手的运动、协调和反射能力,总分66分;评分越低表示上肢运动功能损伤越重。FTHUE-HK 用于评估上肢的整体功能,由12 个项目组成,设置7个等级,每个项目3 min内完成,重复进行3次并取平均值;评分越低表示上肢功能障碍越严重。BI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厕、床椅转移、行走、上下楼梯共10项内容,每项设置4个等级,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理能力越好。FMA-LE 主要评估下肢仰卧位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坐位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站位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仰卧位反射亢进、协调能力和速度共7 个项目,总分34 分;评分越高表示下肢运动功能越好。BBS涵盖14个项目,总分56分;评分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TCT 共分4 个步骤进行,依次为向健侧翻身、向患侧翻身、从卧到坐、坐位平衡,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躯干控制能力越好。采用意大利BTS公司Smart-D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步态相关参数,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进行,操作者经严格培训,保证患者的检测状况、仪器参数一致。具体操作步骤:选择下肢22个位点进行标记,患者听从指令开始10 min步行测试,共进行5次,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取时空参数[步速(cm/s)、步频(次/min)、步长(cm)、步宽(cm)]和时相参数[双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健患侧支撑相比值],选择最佳测试结果。支撑相是指下肢接触地面并承受重力的时间百分比,双支撑相指行走过程中双下肢同时着地的时间百分比,健侧支撑相指健侧肢体着地的时间百分比,患侧支撑相指患侧肢体着地的时间百分比,健患侧支撑相比值=健侧/患侧肢体着地的时间百分比。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2 组FMA-UE、FTHUE-HK 和BI 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Tab.2 Comparison of FMA-UE,FTHUE-HK and B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表2 2组FMA-UE、FTHUE-HK和BI评分的比较 (分,)

Tab.2 Comparison of FMA-UE,FTHUE-HK and B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表2 2组FMA-UE、FTHUE-HK和BI评分的比较 (分,)

*P<0.05,**P<0.01;t1为组间比较,t2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表2~5同

n FMA-UE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FTHUE-HK BI t2治疗后46.0±3.8 49.4±3.9 4.041**t2 t2 40 41治疗前37.5±4.2 36.9±3.8 1.608 9.735**14.521**治疗前3.8±0.5 3.7±0.4 1.680治疗后4.5±0.4 5.3±0.5 9.002**5.549**19.712**治疗前66.2±4.7 63.8±4.7 2.279治疗后74.6±6.3 81.5±6.9 4.627**7.463**14.890**

2.2 2 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2 组FMA-LE、BBS 和 TCT 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各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Tab.3 Comparison of FMA-LE,BBS and TC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表3 2组FMA-LE、BBS和TCT评分的比较 (分,)

Tab.3 Comparison of FMA-LE,BBS and TC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表3 2组FMA-LE、BBS和TCT评分的比较 (分,)

n FMA-LE BB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1 TCT t2治疗后22.7±3.4 26.6±3.4 5.329**t2 t2 40 41治疗前13.8±2.4 13.1±3.3 1.063 15.867**18.929**治疗前20.7±3.2 21.0±2.7 0.495治疗后33.4±4.5 40.2±4.8 6.569**17.509**21.629**治疗前71.0±7.4 69.2±6.3 1.180治疗后84.0±7.0 89.8±7.1 3.678**7.983**13.025**

2.3 2 组步态时空参数比较 治疗后2 组步速、步频和步长均较治疗前增加,步宽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Tab.4 Comparison of gait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表4 2组步态时空参数的比较 ()

Tab.4 Comparison of gait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表4 2组步态时空参数的比较 ()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1 n 步速(cm/s)治疗前28.2±3.6 28.1±3.8 0.128 t2步频(次/min)治疗前60.7±5.9 60.2±4.5 0.413治疗后36.6±6.1 45.8±5.2 7.395**治疗后66.6±5.7 74.6±8.8 4.881**t2 t2 t2 40 41 7.115**18.287**4.879**10.383**步长(cm)治疗前23.3±4.5 23.39±4.5 0.516治疗后35.4±7.3 42.2±7.8 4.063**9.087**12.745**步宽(cm)治疗前25.4±3.6 27.2±3.6 2.291治疗后22.7±3.0 20.8±2.8 2.898**3.519**8.347**

2.4 2组步态时相参数的比较 治疗后2组双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患侧支撑相百分比以及健患侧支撑相比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Tab.5 Comparison of gait phase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表5 2组步态时相参数的比较 ()

Tab.5 Comparison of gait phase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表5 2组步态时相参数的比较 ()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1 n 双支撑相(%)治疗前45.5±5.9 46.9±5.2 1.153 t2健侧支撑相(%)治疗前77.6±5.9 78.2±6.3 0.424治疗后38.9±3.1 34.3±4.7 5.215**治疗后73.2±5.4 70.4±5.1 2.410*t2 t2 t2 40 41 6.522**11.965**5.528**7.152**患侧支撑相(%)治疗前68.5±6.2 69.2±6.6 0.492治疗后65.4±5.3 61.8±5.1 3.125**4.128**9.958**健患侧支撑相比值治疗前1.16±0.06 1.18±0.07 1.384治疗后1.08±0.05 1.01±0.03 18.643**3.958**4.526**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信号传递通路受阻,引起机体主动控制能力减弱,肌张力改变、肌肉功能下降,从而造成上下肢功能减退,步行以及平衡功能障碍,是卒中后较常见的运动功能损伤,也是影响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8]。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FMA-UE、FTHUEHK 和BI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UE 和FTHUE-HK 是上肢功能的客观评估工具,准确性较好。由于脑卒中后两侧肢体运动功能不对称,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健侧肢体,患侧肢体因长时间废用致使核心稳定肌群功能“关闭”,肌力降低,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减弱,平衡能力和躯干核心稳定性显著下降[9-10]。核心肌群是全身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的作用,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肌肉、关节活动和用力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11]。核心肌群的力量强度、稳定性和协调性是对躯干、骨盆和肢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训练,是提高肢体功能和偏瘫患者运动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的有效方法[12]。研究表明,核心肌群训练可以通过减轻腰椎的负荷提高脊柱的稳定性,也可以提高躯干、骨盆协调性和躯干控制能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率[13]。

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观察组下肢功能FMALE、BBS和TC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步态时空参数中步速、步频和步长均增加,步宽降低;时相参数中双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患侧支撑相百分比以及健患侧支撑相比值均降低。Neurac技术主要借助于悬吊运动系统,通过持续的神经肌肉刺激,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使失活的深层肌肉恢复功能,是一种高效率重新训练核心肌肉运动单元的技术[14-15]。Neurac 技术是主动渐进性训练,治疗过程中不断增加动作难度,激发患者主动运动;利用开链和闭链运动进行训练,激活肌肉活动,特别是闭链运动[16]。研究表明,闭链运动能更有效提高肌群间的协调收缩和闭链各环节的稳定控制能力[17-18]。闭链运动强调在不稳定状态下运动,能更好地激发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经大脑整合运动感觉输入,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及神经控制模式;同时增加肌肉力量及协调性,改善躯干稳定肌群和动力肌群的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患者对躯干的控制能力,增强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19]。Kim 等[20]指出,Neurac 技术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功能和活动范围。Gwon 等[21]研究表明,在侧卧运动中使用Neurac技术进行综合神经振动能够明显改善慢性腰痛患者疼痛、力量和平衡功能。以上提示Neurac技术能够有效激活神经和肌肉,恢复肌力,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综上所述,Neurac 技术能够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下肢功能,提高肢体平衡和控制能力,改善步态,增强康复质量和生活能力,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步态患侧偏瘫
小蚂蚁与“三角步态”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更 正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便宜假肢能模仿正常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