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从娃娃抓起
2021-08-26韩顺莹
□韩顺莹
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至深。从幼儿教育抓起一直是我们的教育理念。俗语说得好:“五岁成习,六十亦然。”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有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3-6岁)正是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规则意识逐渐萌生,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能完全自觉遵守规则,而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
教师篇
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其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习惯,会极大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幼儿入园后,随着与教师接触越来越多,情感也不断深厚,幼儿对老师会有一定的认同感,老师说的话对他们会非常有影响力。想要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师需抓好以下几点。
学好规范,让幼儿牢记内容要求
幼儿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阶段是人一生的启蒙期,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受益终身。幼儿园的日常行为规范对幼儿的生活习惯、文明礼貌、安全意识等都有具体的规则要求。比如,在生活习惯中,对进餐的具体要求是:愉快、安静进餐,坐姿端正,指导餐前洗手;吃饭时要一口接一口地吃,细嚼慢咽;不用手抓饭和菜,不依赖大人喂,饭后在老师的提醒下擦嘴、漱口,放好餐具和椅子。
幼儿每一种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教师从细微处抓起。教师可以将这些规范编成好记、好听、好背的儿歌,让孩子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在心里默背,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师还可以在班中树立“讲卫生典型”“守纪律典型”“规范用餐典型”,激励孩子们“比学赶帮超”,学会遵守规范。
建立一日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孩子在幼儿园里一日生活中的进餐、喝水、午睡、户外活动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因此,我们要建立一日生活常规,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明确规范要求,把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融入到一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结合规范要求,不断积累才能让幼儿形成常态。比如,小班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喝水是需要教师提醒的,幼儿口渴时要告诉他们用自己的水杯喝水,喝完之后要把水杯放回原处,并提醒幼儿喝水时不要一边喝水一边玩,从而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喝水方式。
另一方面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幼儿园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着孩子品德行为的养成。要想把良好的品德教育植根于幼儿心中,这就需要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教师在接待家长时,对待家长的态度要热情,要用“请”“谢谢”“不客气”等文明用语与家长交谈。
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助其养成良好习惯
在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时,教师要渗透遵守集体规则的意识。教师在活动前要教育幼儿讲规矩、懂规矩、有礼貌。
教师要将合作、喜欢分享、帮助别人的教育内容渗透其中,教育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学会初步的人际交往。比如,在玩滑梯时,教师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按顺序和规则玩滑梯,不能都上去抢着滑,从而促进幼儿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长篇
笔者从日常观察和与家长的交谈中发现,一些幼儿身上还存在着某些不良习惯,如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做事慢吞吞、没有时间观念、喜欢顶嘴……这些习惯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疏失密不可分。这些问题看似微小,实则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那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教育幼儿呢?
提升幼儿对规则意识的认识
老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让幼儿守规则,就要让他们从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始。众所周知,习惯的养成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慢慢养成。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幼儿时期家长要特别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弟子规》是一部优秀儿童启蒙读本,从内容上看就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兄弟友爱、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概括得淋漓尽致。《弟子规》开篇的总序中讲到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讲的是做人的本分,是为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让幼儿从小做起,讲规矩、有礼貌,要按照行为规则去做。家长可以在孩子刚上幼儿园时,每晚给孩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弟子规》里的故事;当孩子上了幼儿园中班,可以每天带孩子读《弟子规》;等孩子到了大班,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背诵《弟子规》,让孩子在熟读、熟背、理解的基础上,从中汲取有关于礼仪、孝道、修身的知识,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家园配合巩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幼儿的发展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相互作用。比如,笔者所教的班里有个女孩,刚入园时一到吃午饭和睡午觉的时候就哭闹,怎么哄都哄不好。为帮助她改掉这个毛病,我们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孩子某些习惯养成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家长在家吃午饭时,不要追着孩子喂饭,她耍赖不吃时不要纵容。在孩子睡午觉前,不要让孩子看电视或电子产品,可以适当陪孩子玩一会儿,待其困倦后,立即催促上床睡觉,并营造安静的环境。孩子在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后,在幼儿园的情况自然会得到改善。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这个女孩爱哭的毛病得到了改正。从该个案不难看出,教师与家长协同配合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实践证明,幼儿园与家长携手合作、相互配合,能有效地巩固幼儿在幼儿园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幼儿园定期举办家长会、亲子活动、开办家庭教育讲座、进行家访等,这些都有助于增进家长与幼儿以及幼儿园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内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进而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树立良好家风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在良好家风熏陶下成长的孩子,不仅守规矩、明事理,还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比如,孝顺双方父母、尊师重教、夫妻和睦,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为人处世要充满正能量,不对看不惯的人或事做负面评价,或散布负面情绪;家长要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诚实守信、自律守时、真诚待人。
家长还应该通过读名人传记、革命志士的家书日记、名人家风故事等,努力提升人格素养,并将切身感悟及实践经验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日行一善”,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使孩子体会更多快乐,拥有阳光的心态和乐观的性格。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不仅要重视对规则意识的树立,还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