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网络端到端切片技术应用研究
2021-08-26刘亨
刘 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广州分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0 引 言
在国家、运营商和相关行业的大力扶持下,5G网络建设飞速发展。以网络直播、智能驾驶和VR/AR等为代表的新型业务依托5G网络蓬勃发展,并根据人们的需要不断变化。随着5G网络建设程度不断扩大和深入,新场景和新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以大带宽、低时延和高可靠性为特征的高服务质量对于5G网络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建设更加适合行业发展的5G网络是今后重要的研究内容[1]。
网络切片是基于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而设计的一种逻辑网络方案,其目的是为了用现有的资源来满足最多的业务需要。网络切片是5G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组建临时逻辑网络,以满足不同场景业务的需要。通过灵活匹配不同业务和场景,在充分共享物理网络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具备以上特性,网络切片可以保障业务的端到端服务等级协议。因此,网络切片在运营商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设计和规划网络切片是一个值得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2]。
1 网络切片
5G网络切片需要基于SA网络架构实现。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其目的功能也会有所差异。考虑到运营商的运维成本和用户服务质量,网络切片在具体要求方面有不同标准[3]。5G网络切片包含组网、存储运算和连接关系等技术域,其端到端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5G端到端切片的网络架构
运营商通过网络切片可实现在多种差异业务场景下高效、动态、灵活的组网[4]。同时能够结合业务需要分割不同业务网络,保障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因此,运营商可以通过网络切片实现高质量的运营,并使得多种业务独立运行。
2 关键技术
一个端到端网络切片需要多个领域协作,通过不同的网络子切片灵活组网,实现在同一网络下为不同业务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目的。考虑到实际情况[5],运营商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制定不同的关键指标(网络性能、安全可靠性和网络运维为重要参考指标)。关键参考指标及其内容见表1所列。
表1 关键参考指标及其内容
3 实现设计
网络切片遵循“横向协同,纵向到底”的原则,实现纵向无线、承载和核心网等三层切片管理功能,横向实现网络切片内部间的业务功能,完成5G端到端切片[6-7]。网络切片的横向和纵向功能管理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切片的横向和纵向功能管理
3.1 无线子切片
物理层是5G网络的系统底层,因此无线子切片对于网络切片而言是最基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部分包含切片资源的划分、隔离、选择、移动性管理和QoS等方面的内容。
3.1.1 协议栈功能
灵活的协议栈功能切片可有效提高5G网络性能,以满足差异化业务需求。将无线基站拆分为CU和DU功能单元:CU用来承载非实时业务,DU负责处理实时业务。可根据不同的业务指标动态将不同的功能分开并通过CU和DU分别执行。例如DU处理时延强相关业务,CU承载其他业务,简化协议栈功能,极大提高了网络处理能力。但CU和DU的功能不是固定的,可根据网络需要交换两者内部功能。
3.1.2 无线时频资源
将无线时频资源分为无线时频资源硬切和无线时频资源软切。软切相较于固定频率的无线时频资源切片而言,其优点是可以做到按需分配切片间的资源,极大地提高了不同业务对于不同无线时频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软切可以根据切片业务实现实时调度管理,有效提高网络的鲁棒性。
3.2 承载子切片
SDN可以将承载视作资源池,将承载切割成网络切片进行灵活分配,构造虚拟网络可有效提高物理层和链路层间的业务交换能力。传输网采用网络切片方式分割成多个虚拟网络,将网络物理层端口、节点和链路等拓扑资源虚拟化,提高网络接入性能。同时分割出的虚拟网络不仅具备独立于其他虚拟网络的承载功能,还能够支持高层的各种业务。承载子切片可以灵活组合和分割,进一步提高了5G网络的性能。
3.3 核心网子切片
核心网基于SBA重构。微服务按业务需求进行灵活编排,形成不同的切片。根据时延、可靠性和吞吐量等参数进行动态组合,以满足不同业务需求。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减少相应切片以满足特殊业务场景需要。根据时延或带宽等的不同,切片的微服务可以灵活部署在网络的不同位置,以满足不同业务场景需要。这使得运营商可以根据实际核心网络情况动态调整切片方案,进一步降低网络运维成本。
最后,经过无线、承载和核心网等纵向子切片的协同工作,为端到端的横向切片eMBB、mMTC和uRLLC提供支撑,使不同的业务可以在不同的切片之上畅行。
4 结 语
5G网络端到端切片针对未来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以5G端到端切片技术为研究对象,文章从无线子切片、承载子切片和核心网子切片等方面展开阐述,着重介绍在不同场景下端到端切片技术的侧重方面和技术要求。考虑到未来业务场景会有革命性变革,网络切片技术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如何让网络切片技术更好地服务于5G网络,仍旧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开放性问题[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