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论坛》的前世今生

2021-08-26黄胜平

世纪风采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半月刊苏南抗战时期

黄胜平

最近,在社科界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不少同志提到抗战时期在东路抗日根据地创办、改革开放后在原东路抗日根据地所在的无锡复刊的《江南论坛》。一段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在新时代重新迸发勃勃生机的红色刊物的历史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一、创办于抗战时期的《江南》论坛

1939年5月,诞生于炮火连天的《江南》论坛(半月刊),是江南地方党史和文化出版史上一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献,同时也是党领导江南人民奋起抗战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1938年12月上旬,在中共无锡县委授意下,无锡抗日群众团体的联合组织——无锡各界抗日联合会(简称“抗联会”)在梅村成立。1939年5月初,叶飞、吴焜率领以新四军第六团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于同月中旬到达无(山)嘉(定)青(浦)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抗日阵地。《江南》便随江南特委机关东迁至苏州地区吴县董家浜、沙家浜一带出版发行。此时《江南》的编辑为苏(州)(无)锡各界抗日联合会宣传部出版股,发行为江浙沪各地抗日团体负责人和地下党联络站,定价为每期法币5分,后改为1角5分。

1940年2月油印的《大众报》在常熟徐市创刊。5月9日,东路特委(1940年3月,江苏省委将江南特委改为东路特委)决定成立江南社,将《江南》半月刊和《大众报》并人江南社,统一负责编辑发行,同时编印出版《江南丛书》。刘平若任社长,傅学群任副社长,吴宝康任编辑部主任,吴以常任出版部主任。之后,《大众报》和《江南》都改为铅印。铅印的《大众报》和《江南》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前者每期印数1万份,后者也在4000份左右,发行遍及东路地区,还秘密发行至上海和敌占区。江南社有编辑记者和排印工各20多人,有比较齐全的电信和电动印刷设备。全部工作人员分处11条木船上,流动在根据地的河湖港汊,被誉为敌后的“文化舰队”。

皖南事变后,斗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江南社从常熟东塘市西迁至江阴长泾习礼桥西的后二房和旗杆下两村。不久,江南社因敌人“扫荡”遭到重大损失,遂与“江抗”政治部创办的东进社合并,仍称江南社,继续出版《江南》,直到1941年7月,日伪先后在苏常太和澄锡虞地区反复进行大规模“扫荡”“清乡”,《江南》不得不被迫停刊。

《江南》半月刊除政论文章外,其它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内容丰富,导向性、可读性很强。谭震林、叶飞、林枫、张英、吴仲超等党政军负责同志经常为《江南》撰稿。它为唤起江南人民认识对敌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坚持抗日,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和发展苏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抗战时期的<江南>论坛》(载《江南论坛》1994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的,它“在抗战时期的革命出版史上留下难忘的一页”。

二、老前辈大智慧:“创刊不如复刊”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祖国大地春潮涌动。无锡作为我国工商业名城,乡镇企业崛起,苏南模式蜚声海内外。我当时在无锡市委宣传部任职,并主持无锡市社科联工作。在当时的形势下,我认识到,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就是要深入而系统地总结、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南包括无锡地区的丰富实践,并不断加以指导和推进,这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宣传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突出工作,为此,迫切需要有一个立足无锡、面向苏南,辐射全国的理论阵地。彼时社科界团体众多,思想活跃,同时与苏南诸市理论交流频繁,但无一本公开理论刊物。由此我便萌发出想办一本以总结、研究和宣传苏南改革发展为宗旨的理论刊物的想法,但是当时出版主管部门给的回复是:不行,地级市是不允许办刊的。我一时茫然。

一天,一位市领导给我来电话:“我有一位抗战时期的老战友陈扬,现任《大江南北》(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主办)杂志社社长,明天从上海来无锡,你帮我接待一下,你们同行间也好交流。”陈社长是从苏北参加革命的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干部。翌日,我认真地接待了陈社长一行。席间,陈社长问我:“胜平同志,最近在忙什么?”我说:“我们想筹办一本公开发行的理论刊物。”他说:“抗战期间新四军在你们无锡梅村创办了一本论坛性质的综合性理论刊物,叫《江南》论坛(半月刊),发行遍布江浙各地,后因日寇‘扫荡被迫停刊,但这本刊物宗旨是宣传抗战,指导抗战,在全国很有影响。能否借用这个刊名,继承新四军革命传统,将它复刊为江南改革开放的刊物?依我看,你们创刊不如复刊,事情可能要好办一些。”在座的副社长周挺南等一批老同志也非常赞同,说这是个好主意。老革命,大智慧。我一听来了精神,赶忙请教陈社长,如何复刊?陈老非常认真地同我讲:“恢复使用抗战时期的《江南》半月刊刊名,须征得健在的新四军老同志们的认可,特别是要征得叶飞将军的认同,叶飞将军不仅是当年新四军东进抗日的主要领导人,也是与谭震林等一起领导了当年《江南》论坛(半月刊)的抗日宣传工作。”

有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陈社长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那一天,送走上海客人后,我一边搜集当年新四军东进抗日和创办《江南》论坛的历史资料,一边四处联系和访问上海、北京、南京和无锡的一批新四军老同志。这些老同志大多是上个世纪30年代参加新四军在江南坚持抗战的老战士,如今都是耄耋老人,年迈体衰,但一听到我们要将当年的《江南》半月刊复刊,他们顿时兴奋异常,对我说:在那个年代办刊物,苦难和危险始终伴随着我们,但我们在战斗中办刊,在办刊中战斗,硬是挺过来了!在参与当年办刊的新四军老同志中,有一位叫蓝瑛的老人,他离休前是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我第一次在上海寓所访问他时,当他听说我们要恢复《江南》半月刊,他激动得眼中闪耀着泪花。他告诉我们,上海沦陷后,他悄悄地投奔新四军,直接参与了《江南》半月刊的采编工作,在那些刀光剑影的岁月里,经历的许多难忘事情真是一言难尽。后来我們成了忘年交,在1998年、1999年分别在南京和无锡举办的《江南论坛》复刊59周年、60周年的纪念座谈会上,他两次应邀前来参会,忆过去,讲传统,感人之深。在征求新四军老同志意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根据陈扬社长的意见,专门具书向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将军写了专题报告,后来,由上海新四军研究会领导同志赴京面呈叶飞将军,得到了叶飞的充分肯定,并派人送来“办好江南论坛”的亲笔题词。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彭冲还专门给无锡市委发来支持《江南论坛》复刊的函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6月,正是基于恢复当年新四军创办的《江南》论坛(半月刊)刊名为由,同时,加上无锡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进地区,需要总结宣传推广苏南发展经验,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和无锡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将复刊的申请报告直接报送到中央宣传部,在中宣部的过问下,国家新闻出版署很快受理并破格批复了我们的复刊申请。

《江南论坛》1993年复刊以后,作为一份区域性综合性理论刊物,两次扩大办刊区域,在跨区域的传播上走了一个三部曲。第一部曲,《江南论坛》从1993年复刊到1996年,是省内跨市联办的苏南地区的刊物;第二部曲,从1997年到2002年,是环太湖地区的跨省区刊物;第三部曲,从2003年至今,努力办成长三角地区诸城市的信息平台。该刊复刊28年,共出刊300多期、4000多万字,被国内外媒体转载或被各级党政机关和实际工作部门采用后不同程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文章不在少数。《江南论坛》不仅为无锡和苏南社会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在指导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江南论坛》

抗战中诞生的《江南》半月刊,其办刊宗旨就是反映党的抗日主张,推动江南军民抗日斗争。它的办刊方针是宣传抗日形势任务,传播抗日斗争经验,指导抗日斗争实践,鼓舞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

芦荡火种,薪火相传。正是在叶飞、彭冲和一批新四军老同志支持下,我们秉承新四军办刊传统,以总结研究和宣传江南改革发展,推动江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以“经济理论为主,应用理论为主,江南特色为主”,即“三为主”的办刊方针,不仅顺利地办起了苏南和环太湖地区唯一的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区域性综合性刊物《江南论坛》(双月刊),而且探索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刊新路,刊物事业搞得风生水起。几年后,《江南论坛》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江苏省优秀社科期刊。

2003年,根据国家调整报刊的部署,江苏省各版块和条线数十种报刊被压缩停办,《江南论坛》是得以保留的为数极少的几家理论刊物之一。省出版局副局长徐汉炎一次在南京约见我,对我说,“胜平同志,你们《江南论坛》之所以没有被调整停办,固然是刊物确实办得不错,从每年的审读报告来看,刊物质量上乘,文献转载率高,但主要原因是由于你们恢复使用了当年抗战时期新四军刊物《江南》刊名,叶飞将军又为你们书写了‘办好江南论坛的题词——正是从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考虑,这次省里没有将你们刊物列入压缩对象,希望你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红色文化遗产,再接再厉,通过你们的论坛更好地总结江南、宣传江南、发展江南。”

恢复抗战时期的《江南》刊名,既体现了新一代江南人的眼光和智慧,更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怀与期盼。社科界有人云:“办报难,办刊难,办学术期刊尤其难。”改革开放不久,要创办一本区域性综合性理论刊物,并不是易事。当时,有人对我说,“办理论刊物,上级无要求,单位无条件,年终无考核,何必多此一举?”也有人对我说:“写好一篇论文都难,要办好一本理论期刊谈何容易啊?”劝我不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然而,作为党的意识形态部门的一位负责同志,我深深感到我们党的理论建设和理论阵地的重要。在建党前后,也就是那个“觉醒的年代”,靠的就是老一辈革命家创办《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杂志,来唤起民众,改造社会,推动革命,走向胜利。今天,在江南这块热土上,我们成功地创造出了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创造条件办一本区域性学刊。当我的办刊想法得到了无锡市委和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当年抗战时期创办《江南》半月刊的新四军将领和老前辈们的全力支持,我受到了巨大的鼓舞。记得在北京走访新四军老同志时,接待我的周克玉将军对我说:“当年我们一边办刊,一边战斗,常面临枪林弹雨的袭击,可以说脑袋系在裤带上,钢笔蘸在血水里,有些同志还牺牲了生命。那时候刊物根本不能像今天这样公开发行,如今解放了,我們党掌握了政权,完全应该让它公开发行,而且要进一步办好它。”特别是我们恢复《江南》刊名的想法和请求,得到了叶飞将军的鼎力支持。这些新四军老同志的谈话、指示、题词,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崇高而傅大的革命情怀和对我们进一步办好刊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切期盼。

当年,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党为了唤起民众的觉醒,号召人民奋起抗战,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成立江南社,创办《江南》半月刊,那一期期刊物,像一支支火把,照亮了人们救亡图存的道路;刊物上一篇篇文章,无异于一把把尖刀,刺向敌人的心脏。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哪能容得下它的一席之地,因此当年《江南》办刊人如果没有一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不可能将刊物办起来的。时代已逾近一个世纪,经过两个时代的办刊人联手努力,《江南》成功复刊,体现了两个时代的办刊人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党的文化工作和报刊工作在新时代的探索与创新,它恒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将在党史上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想当年恢复举办《江南论坛》的过程,心中充满感慨。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当年支持我们事业的领导和朋友都已离退休,有些人已经离世,然而,虽时过境迁但往事常现眼前,曾经历烽火考验和改革开放洗礼的《江南论坛》这张理论名片还在熠熠发光。

猜你喜欢

半月刊苏南抗战时期
苏南年俗亦动人
路先生,我错了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团体简介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故事林》2015年5月(上半月刊)最佳作品和最佳短故事评选揭晓
更正
《老同志之友》下半月刊读者调查问卷
如何补订2009年《家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