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改革,深圳先走了一步
2021-08-25郑智维
郑智维
曾高烧不退的学区房被浇了一盆冷水。
7月30日,被称为深圳社会建设领域“基本法”的《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公共教育方面提出:“市、区教育部门应当推行大学区招生和办学管理模式,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长远来看,义务教育均等化是趋势。在此背景下,各地针对炒作学位房乱象的改革轮番推出。从北京跨片区的摇号入学,到上海中考指标名额到校、到区,再到此次深圳《条例》发布,学区房再次迎来大手笔改革。
大学区招生传递出怎样的政策信号?“多校划片”政策实施会给学区房带来怎样的影响?深圳先行先试之后,是否会推向全国?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进行了深入采访。
大学区招生
除了弱化学区房的作用外,《条例》还提出大学区内学校之间在设施设备投入上完全一样,每个学生的财政经费投入完全一样,教师在大学区内轮岗。
“通过在大学区内组建教育集团,而在一个集团内实现上述动作。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些,学区房还有用吗?”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说。
在解读《条例》时,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条例》研究和起草组成员熊义刚说,深圳大学区政策不会脱离“就近入学”的原则,学位与房产仍将是绑定关系。
“不过,大学区招生改革后,学区供应从过去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变成了‘一个萝卜N个坑。”他解释说。
所谓大学区,即将住房周边学校所在的范围组合成一个大的学区。在大学区内,由电脑派发学位,实行相对就近入学,从而实现学区内的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和均衡。
按照大学区制度的设计,同一套学区房可能分到名校,也可能分到普通学校。“大学区如果执行得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房产与学位的‘捆绑。”熊义刚说。
事实上,早在2015年深圳市教育局推出的《关于深圳市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就以“相对就近、教育均衡程度相当、学校相对集中、九年一贯对口”为要求,探索试行大学区招生制度。
在李宇嘉看来,过去的大学区制度只能算是“伪大学区制度”。
“按照户籍、非户籍、买房、租房分为A、B、C、D四个类别。每个类别再根据单片区还是大学区,分为1、2类。录取的顺序是先录单片区,再录大学区。学位房主导的单片区依旧占有很大的优势。”以龙华为例,他分析说。
降温将是长期趋势
“学区房真的凉了?”交流中,多位孩子家长发出这样的疑问。经过初期市场焦虑情绪过后,很多家长都在等待政策细则出台。
近期,百花片区出现降价百万、200万,甚至法拍房打六折都无法销售出去的现象。
“整个市场对超高学区房价格存在巨大泡沫现象已经形成共识。”李宇嘉说,未来,任何关于学区房的政策,对深圳的学区房都是利空,特别是打击过去单校划片下超高学区房价格。
因为与优质学校挂钩,学区房价格在过去数年间出现疯狂上涨。近年来,关于天价学区房的报道经常见诸网端。
2019年,因为有厦门实验小学的学位,厦门一套15平方米的学区房挂牌价高达258万元;因为绑定了优质的学区房,北京西城区一个12平方米的储物间单价竟高达30万元/平方米。
事实上,《条例》公布后,深圳不少涉及學区的楼盘传出降价消息。
“类似概念也体现了学区资源均衡发展的导向。”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说,“大学区制”概念提出,打破了传统学区学位的概念,有利于防范特定区域炒作学区房的现象,能够降低学区房的热度。
在李宇嘉看来,需求端、供给端改革同步推进,再加上二手房指导价的作用,深圳的学位房降温将是长期趋势。
“退一步讲,将二手房指导价作为深圳长期执行的社会制度,对超高学区房来讲,他们的价格和指导价的差距更大,这也是学区房降温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分析说。
先行先试
事涉教育和房地产两个行业,学区房制度改革备受关注。
从教育的角度看,如何破解择校热,实现教育资源均衡,是义务教育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给学位房降温,坚持“房住不炒”,则是房地产调控的主基调。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房地产调控多达352次。从单月来看,7月房地产调控政策井喷,自上而下密集的调控政策多达66次。
有分析人士认为,作为全国经济政策与制度试验田,深圳先行先试的目的是为日后向全国推广提供可行的经验。
和深圳的二手房官方指导价类似,目前已经有宁波、成都、西安、绍兴、无锡、东莞跟随。未来,关于学区房的改革也会有更多城市跟随。
今年4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这次会议之后,北京、上海等十几座城市频频出手,重拳整治学区房乱象。
此次深圳立法获得通过,无疑会加快深圳学区房改革政策推进的脚步。谈及这次政策的特别之处,李宇嘉说:“不同于过去,不要低估政策的决心。”
编辑:郭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