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探析
2021-08-25任晓晖
任晓晖
摘 要:进入新时代,初中教育教学的关键目标集中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树立科学精神、完善道德品质、培养法治观念和社会参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和优化教学策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在大量实践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实用可行的策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通过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关注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整合校内课程资源、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正确合理使用网络媒介、建立学生学习多元评价体系七个方面的路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生活化课堂;研学实践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追求的关键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要解决“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终极问题,对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树立科学精神、完善道德品质、培养法治观念和社会参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只有发挥学科教师的引领作用和主导作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究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才能让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提出了重大的责任和更高的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只有树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坚定政治信仰,厚植家国情怀,勇于改革创新,培育广博视野,锤炼高尚师德,塑造人格魅力,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学生自主发展,促使学生形成多方面能力和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与时俱进,培植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积极落实、自觉践行,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发自内心真诚地认同政治信仰,在生活中工作中践行政治信仰,在学生中同事中维护政治信仰,发挥榜样的力量,做好学生表率,让学生能够从学科教师身上感受到政治信仰的力量,从而形成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其次,要有高尚的师德。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师风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严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加强自我管控和约束,持续提升自身师德修养。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率先垂范,赢得学生普遍的认可和信服,才能让学生获得无形的教育,自觉完善健全人格。最后,要有精湛的专业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学科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培育广博视野,勇于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要关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以更好地为学生解读教材内容。要关注道德與法治学科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熟练掌握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前提和关键,只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承担时代赋予的教育重任和使命。
二、 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对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做出了科学的论断,其核心就是用生活来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内容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规范和指引作用。比如,友谊、生命、情绪情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创新发展、生态建设、法律常识等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巧妙设置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性问题,精心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情感体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引发学生思想共鸣,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己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体悟科学的道德认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构建生活化课堂,首先要关注生活化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中要引入生活化实例。例如:在教学《师生之间》一课时,可以从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师生交往中让我感动的一件事和怎样正确看待老师的批评等话题开始谈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经历和认识,进而扩展到师生如何正确交往。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要建构正确生活观念,教学服务于学生生活,通过学习要让学生学会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转化成生活知识和智慧,内化成生活行为习惯和规范,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例如:学习《交友的智慧》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方法,学会在生活中与自己的朋友友好相处,多交益友,学会和朋友一起健康成长。学习《守护生命》一课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掌握守护生命的方法和措施,更重要的是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日常生活中要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盈自己的精神生命。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将生活观念转变为现实行动,这样才能将教材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和素养。比如:学习了《生活需要法律》一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上下学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爱护公共设施,不欺凌同学,拒绝毒品、赌博等违法行为,做守法的公民。因此,以学生生活图景展开教学,能够有效地打开学生心智,满足学生内在需求,真正落实核心素养。
三、 关注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
时事教育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对新时代中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中关注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可以了解国情和世情,更新观念,紧跟时代,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家国情怀、政治认同和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前五分钟推荐几名学生为大家播报自己搜集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学生人人轮流参与,坚持每节课前开展播报新闻活动,通过日积月累和耳濡目染培养学生主动关心时政的意识和能力。在课余时间可以有选择性地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联播”,让学生及时了解重大时政新闻,建立新闻事件与教材内容的联系。组织学生观看时政纪录片《辉煌中国》《人民至上》《逆行者》等,让学生系统地认识国家的发展变化和国家战略决策的落实过程,有助于学生用现实版的生动教材印证理论性的文字教材。教师还可以将自己订阅的报纸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阅读报纸上的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在报纸上写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核心要点,评论新闻事件,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行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自信等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嫦娥五号”首次成功月面采样,实现航天领域的多个重大突破,让学生从中感悟科教兴国的重大意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将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学习融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中体会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学科知识在解决改革发展难题和生产生活问题中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