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明理思辨路径的探索
2021-08-25田彩虹
田彩虹
摘 要:小学数学都一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思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这就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明理思辨”的提出,则与数学“因为所以”“有理有据”的概念遥相呼应,对小学生拉近与数学距离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就“明理思辨”课堂的基本要素作为切入,浅要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常见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明理思辨”的教学意义,并就小学数学“明理思辨”的教学路径进行研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明理思辨;学习提升
一、 引言
“明理思辨”是“明理”和“思辨”的合称。对小学数学学习而言,“明理”强调的是一种自身的是非观念,是对学习和认知的一个初步明确的过程。而“思辨”则是学生在不断思考中,通过论证和推理最终得出相应答案的能力。而对小学数学学习来说,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引导,让小学生在获得小学数学知识的同时,具备小学数学的一个应用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这样,学生才能在透彻了解数学的基础之上,由衷喜欢数学,让数学学习逐渐深度化。
二、 小学数学“明理思辨”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情境体验要素
体验是学生“明理”的手段和桥梁,其主要指的是通过学生融入教学情景中,深刻理解课堂内涵的和课堂知识点要素的过程。体验的情景,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但无论如何,都需要结合小学数学学科内容和内涵进行。这是因为,小学数学课堂相对来说逻辑性强、抽象性概念多,情景的创设有助于学生通过情景体验透过数学知识点的表象找到内涵所在。从另一方面来讲,情景体验要素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情景美感中对学习数学产生初步认知,在情景深化过程中进行数学问题论证。
(二)合作探究要素
从“明理思辨”的基本理论来看,小学数学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什么”“数学如何解决问题”“数学公式来源”等,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学习数学欲望的挖掘、唤醒和提升。合作探究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依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养成沟通习惯、合作学习技能、分歧问题处理、学习成果分享。这样,学生就逐步成为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方,不再如同以往被动进行知识获取和知识储存,这也就实现了数学学习的“思辨”过程。而随着“思辨”成果的出现,加之探究合作带来的趣味性和成就感,让学生会开始进行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大胆批判和大胆想象,这时候经过教师的引导,“思辨”过程就是水到渠成。
(三)思辨探讨要素
究其本质而言,“明理思辨”就是一个从“0”到“1”,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的获取和反向验证。所以,思辨探讨要素就应当是“明理思辨”的重要内容,即结合数学知识内容创设问题,让学生围绕数学问题进行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在创设问题或设置思辩论题时,应当以问题的分析、驱动、探究、处理和归纳为导向,认清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差异,唤起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确保学生处于一种长期的求知状态,不断寻求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 小学数学“明理思辨”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一直都在完善和改进,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也在不断提高。实际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进步没有跟上新课改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革新,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没有学到相匹配的数学知识内容和数学技能,更谈不上小学生数学的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换言之,小学生从本质上根本没有探明数学本质,数学辨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便无法得到调动。另一方面,小学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小学生而言,从小学习数学学会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数学知识本身讲解以及数学知识背后逻辑,让小学生“明理”,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初步了解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把握教学实际,注重数学教学的算理和思路教学,可以让学生再“思辨”,达到深度学习。最终,通过小学数学“明理思辨”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在理解数学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技能,彻底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比例”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概念“人的脚和自己身高的比例一般是1∶7”。在告诉学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用卷尺测量自己的脚的长度,对比自己的身高是否正确。这样通过结合生活的举例,学生就能初步了解“比例”的基本概念,完成“明理”過程。随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身高和自己臂展的比例,学生就会逐步进入“思辨”的过程。
四、 小学数学“明理思辨”教学的意义
(一)建立小学数学的“理性”
小学数学是一个极具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而小学生刚好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转换的思维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理解程度往往与其自身的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相互作用。所以,“明理思辨”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学科的理性,并在理解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学习。其次,作为一个凭借计算结果和论证事实表现结果的学科,数学本身需要的就是一种理性态度。往往很多小学生由于非理性因素造成的数学思维误差,都是因为自己脑海中存在的固行思维。所以,“明理思辨”实际上是通过让学生认清数学思维,逐渐建立数学“理性”的过程。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摒弃胡乱猜忌,积极进行理性思考。
(二)避免学生进入数学误区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体现了小学数学的总结性和确定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数学问题解答过程中不能出现丝毫偏差。但是,小学生往往都缺乏反思能力和自律性,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明理思辨”的开展,让学生自己探索和自己动手加深自己的错误反思和改进。例如,同一个数学计算问题的重复错误,教师可以针对此问题进行基础性理论的解读和解释,设计一些同类题,让学生继续进行解答。解答完成之后,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探究和反思,相互交叉检查。这样,学生的检查习惯和反思习惯就能形成,进入数学误区的概率也就慢慢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