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霉蛋白酶颗粒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视野清晰度及疾病检出率的影响分析
2021-08-25方柳庄吴仕彬许国华张印
方柳庄 吴仕彬 许国华 张印
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早期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手段,由于该类疾病早期多无明显不适症状或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不易诊断鉴别。应用胃镜检查可对上消化道病变形态、部位进行直观的显示,同时可进行组织活检,或完成内镜下息肉摘除、黏膜切除或剥离等手术,因此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1]。但在胃镜检查时,受胃内泡沫、黏液等因素干扰,可导致视野清晰度下降,影响恶性微小病灶以及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疾病的诊断[2]。因此,为提高其诊断准确率,缩短检查时间,保障清晰的检查视野非常重要[3]。以往临床上主要使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其主要成分为二甲基硅油,具有祛泡作用,但其视野清晰度仍不够理想,且需要反复胃腔冲洗,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效果更佳的胃镜检查前胃腔准备方法[4]。链霉蛋白酶属于蛋白水解酶混合物,具有溶解、祛除胃黏液的效果,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较多,效果较好。因此,本文将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应用链霉蛋白酶颗粒,并分析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1 月~2020 年10 月在本院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128 例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75 岁;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幽门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明确胃部恶性肿瘤患者;②有上消化道手术史患者;③支气管哮喘急性期、心功能不全患者等。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 例。观察组男35 例,女29 例,平均年龄(49.55±4.16)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23±1.79)kg/m2。对照组男33 例,女31 例,平均年龄(50.02±4.3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46±1.81)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无痛胃镜检查,对照组患者在检查前10 min 使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邯郸康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1217),口服10 ml;观察组患者在检查前30 min 使用链霉蛋白酶颗粒剂(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30)20000 U+1.0 g 碳酸氢钠,加入20~40 ℃温水50 ml,振摇待其溶解后口服,检查前10 min 再口服10 ml 盐酸利多卡因胶浆。两组患者均应用GIF-Q260 Olympus 胃镜检查。检查时采取左侧卧位,确保药物充分弥散,置入胃镜,对胃部及食管情况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胃部视野清晰度评分、胃部检查时间、微小病灶检出情况以及冲洗次数。视野清晰度评价,对胃体下部、胃体上部、胃窦、胃底等部位进行评价,均为1~4 分,1 分表示视野清晰,无黏液;2 分表示视野尚清晰,少量黏液;3 分为视野较模糊,黏液较多,需要用水冲洗(≤30 ml);4 分表示视野模糊,黏液较厚,需要用水冲洗(>30 ml)。对比两组患者的微小病灶检出率,包括糜烂、溃疡、凹陷灶、息肉性增生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部视野清晰度评分及胃部检查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胃部检查时间(169.70±11.23)s 短于对照组的(184.89±12.28)s,胃体上部、胃体下部、胃窦、胃底视野清晰度评分分别为(1.41±0.30)、(1.06±0.21)、(1.04±0.23)、(2.02±0.2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88±0.32)、(1.52±0.23)、(1.47±0.29)、(2.44±0.3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胃部视野清晰度评分及胃部检查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胃部视野清晰度评分及胃部检查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胃部冲洗次数及微小病灶检出情况比较 观察组溃疡、出血点检出率分别为14.06%、12.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3%、1.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凹陷灶、糜烂、息肉性增生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胃部冲洗次数≥1 次占比为21.88%(14/64),低于对照组的56.25%(36/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部冲洗次数及微小病灶检出情况比较 [n(%)]
3 讨论
胃镜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等特点,但在检查过程中,胃内黏液、泡沫可能对胃镜视野造成影响,不利于糜烂、出血点、红斑等微小病灶的检出。据调查显示,日本早癌检出率可达到50%,与我国以及西方国家相比均偏高,而胃镜检查前消泡剂的使用是其高检出率的重要原因[5]。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每年胃癌新发及死亡病例占全球比例可达到40%[6]。研究发现,胃癌分期与胃癌生存率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患者即使经过积极治疗,其5 年生存率仍不足30%,而早期胃癌的5 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7]。由此可见,早期胃镜筛查非常重要,而充分的胃腔准备是提高检出率的前提。近年来,随着超声内镜、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的应用,其成像质量越来越高,胃腔泡沫及黏液成为影响视野清晰度的主要因素。本次应用的利多卡因胶浆、链霉蛋白酶颗粒均为目前常用的胃镜辅助检测药物。
盐酸利多卡因胶浆是以往常用的消泡剂,其成分中的利多卡因具有咽部局部麻醉作用,可减少进镜时咽喉反射;其二甲基硅油成分具有祛泡作用,可破坏胃内黏液气泡表面张力[8]。但研究发现,该药也具有明显的不足,主要是由于其仅能够消除胃腔泡沫,而对胃黏膜表面黏液无明显作用,为清晰的显示黏膜状况,需要利用利多卡因胶浆+纯净水对胃腔进行反复冲洗,不仅延长了检查时间,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痛苦以及误吸风险[9]。而链霉蛋白酶属于蛋白裂解酶复合物,可弥补利多卡因胶浆的不足,对胃黏膜表层黏液发挥裂解效应[10]。研究发现,在pH 为6~8 时,链霉蛋白酶的活性最强,而胃腔pH 偏低,因此在使用链霉蛋白酶颗粒时,需要利用碳酸氢钠中和酸性环境[11]。目前,链霉蛋白酶20000 U+碳酸氢钠1 g+温开水50~100 ml 是临床上公认的口服链霉蛋白酶方案,于检测前10~30 min 应用,可提高胃腔视野清晰度。以往有研究显示,与口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相比,口服链霉蛋白酶患者的黏膜清晰度评分更低,可提高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检出率[12]。也有研究证实,将链霉蛋白酶与祛泡剂联合应用可提高胃镜可见度,同时不会干扰幽门螺杆菌的检测,甚至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可发挥协同作用,推测可能是由于链霉蛋白酶能够对胃黏膜表面黏液凝胶层(SMGL)结构产生破坏作用,有利于抗菌药物发挥药效。同时,配合碳酸氢钠应用,可防止因副交感神经阻断引起的胃液分泌增加,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显示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胃部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胃体上部、胃体下部、胃窦、胃底视野清晰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溃疡、出血点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胃部冲洗次数≥1 次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与单纯应用利多卡因胶浆相比,两者联用的视野清晰度更高,可提高微小病灶检出率,缩短检查时间。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利多卡因胶浆的祛泡作用与链霉蛋白酶的祛黏液作用可发挥协同作用,可减少胃腔泡沫、黏液对视野的干扰,满足检查需求。
综上所述,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应用链霉蛋白酶颗粒可改善视野清晰度,提高疾病检出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