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玛丽遇见马克思

2021-08-24王思宇

知识窗 2021年3期
关键词:玛丽原谅自卑

王思宇

“小时候,我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我们无法选择自身的缺点,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接纳。”这句话是动画片《玛丽和马克思》里的台词。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一个9岁的澳大利亚小女孩玛丽和一个44岁的美国男人马克思相互通信二十年的故事。整部影片靠着旁白讲述完故事,内容拖沓而无趣,人物是黏土做的,像巧克力和牛奶,画面是黑白灰,也没有激昂婉转的音乐,有的只是流水账般的叙述演绎,却讲了很多内容,如不美好的童年、孤独、友谊、陪伴等。最终,就像影片里的台词一样“人的一生,就像长长的人行道。有些很平坦,还有些人的路,就像我,有裂缝,有香蕉皮,还有烟头。你的路,和我的路很像,不过或许没有那么多裂缝”,它告诉我们该怎样去面对人生的缺憾。

故事从玛丽9岁的时候开始,她生活在澳大利亚,眼睛是泥浆色的,额头上有一块褐色的胎记。父亲沉闷,母亲难以捉摸,她们告诉玛丽,她的出生就是一个意外。小小的玛丽曾为此疑惑:“一個活生生的人,怎么会是意外呢?”

马克思生活在美国,是一个患有亚斯伯格病症的肥胖中年男人,他认为纽约黑色而丑陋,却从来没有想过改变自己。

无论是生性自卑的玛丽,还是永远活在恐慌与孤独世界里的马克思,他们都想与世界和平相处,但自卑和疾病让他们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与世界。因为太孤独,玛丽在黄页上随机选了一个美国人寄出了一封信。机缘巧合,收件人是马克思。因为疾病,马克思无法正常社交,这封从天而降的来信让他感到疑惑和焦虑,但即便如此,他仍感觉到雀跃与愉快,所以他决定给玛丽回信,并尝试以自身的经历回答玛丽稚嫩而古怪的问题。

突如其来的回信让玛丽感觉到美好的降临,同病相怜的两个陌生人开始互相通信,玛丽毫不掩饰地将内心的想法告诉马克思,而马克思也会毫不遮掩地将自己的秘密告诉玛丽。相隔万里,两个人通过信笺相互取暖。渐渐地,玛丽长大了,她走出自卑并收获了爱情。同时,马克思也变老了,一步步地学会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因为马克思的缘故,玛丽主修精神病学,她以马克思为医学案例出版了研究该疾病的书籍,并满心欢喜地把书寄给马克思当作礼物。可是,看完信的马克思勃然大怒,并要跟她划清界限,因为他感受到了背叛。玛丽显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她一再地请求马克思的原谅。等信的日子里,玛丽的父母相继去世。写给马克思的道歉信始终没有回信,这让她觉得再也撑不住了。于是,29岁的玛丽准备和世界告别。就在这个时候,门口来了一封信件,马克思选择了原谅她,这或许如同彼此的一场救赎。

马克思在来信中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完美。我也一样,人类都不完美……我小时候,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但是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

看完信的玛丽潸然泪下,而大洋另一端的马克思则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等待着他唯一的朋友到来。

电影的最后,玛丽背着孩子去见马克思。可推开门,玛丽看到,马克思坐在椅子上仰着头离开了世界。玛丽看向天花板,上面贴满了两人之间的来信和照片。那一刻,玛丽的泪水夺眶而出。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无数的玛丽和马克思,讨厌自己的缺点,介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人们想成为看似完美的其他人,所谓这些,有时候未必不是自己的一种贪念,对无法得到的事情总是念念不忘、欲求不满,但其实真正得到的时候,未必就是最好。

并不是所有的玛丽和马克思都能相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接纳自己,更好地面对它。生活中,本就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同、不完美,以及不被认可,我们要懂得接纳每个不完美的自己,以及自己选择的那个不完美的朋友。

猜你喜欢

玛丽原谅自卑
难忘的八个字
自卑的三个真相,你知道吗
和我一起玩
原谅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换个说法
自卑,本质上是自虐
自卑的地方
原谅别人也很快乐
会原谅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