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
2021-08-24朱绍斌
朱绍斌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思维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最本质的特征。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小学科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具体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思维;策略
21世纪背景下,我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强调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然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要落实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上。同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科学思维的显著提高发生在小学阶段及其前后。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抓住这一关键期,从发展思维能力这一角度切入,重构科学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1 加强探究活动实施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性格活泼、多动,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为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所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例如:采取游戏化教学,小学生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游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主动思维的能力。比如:“形状”教学中,教师将不同物体形状的标注不同的颜色,并标注不同数字展开相关游戏,学生根据游戏规则可以选择不同的形状。整堂课下来,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活跃了思维,有助于探究性思维的训练。
2 创设情境,丰富思维方法
科学教师应当经常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认真思考有没有把思维活动与实验、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等活动联系起来,使外显的操作活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保持高度统一。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只是观察与描述现象,那么他的思维便没有真正启动。真正的思维课堂,需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推理、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启动。创设情境是丰富思维方法的有效策略,一个好的情境会包含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学生想解决这个问题,不仅 “费力”,而且 “费脑”。
比如对于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常见的岩石”一课,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了解岩石的分布,再观察岩石标本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教师出示岩石标本后会问学生: “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岩石的特征?”表面上看,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案,貌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从学生的立场看,“我为什么要研究岩石? 是老师让我研究的”。教师象征性地征求学生意见,只是走了一个“主体化”形式,并没有激发学生研究的内在需求。
笔者从生活出发,创设了一个厨房装修的情境: “老师准备安装厨柜台面,装修工人给了四块样品供选择,有大理石、石灰岩、花岗岩、砂岩,该怎么选择呢?”为了获取更多信息,学生询问了台面的使用情况。笔者给出如下细节: ( 1) 台面上有电热水壶,经常烧水; ( 2) 每天要做饭,炒菜经常放白醋; ( 3) 希望台面耐用,并且美观。学生对应台面的使用情况,列出了自己想要研究的岩石特征以及研究方法 。
3 低阶认知聚集思维跃迁
低阶认知不成结构,不可变通,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一阶段,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是为了围绕概念,使学生进一步形成认知结构,以便在不同的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探测暗盒里的秘密》时,暗盒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生不能仅認为暗盒就是这节课使用过的盒子。生活中很多像这样打不开的盒子,都是暗盒。教师紧接着解释暗盒:“当我们碰到这样的盒子,我们有时无须打开它,只要借助外显的一些现象就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暗盒的概念建立起来以后,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情况时,就可以进行解暗盒思想的迁移,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又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火山和地震》时,需要使用铁架台、土豆泥、番茄酱做成“火山”,利用酒精灯模拟火山喷发。同单元的《地球的内部》一课,使用橡皮泥模拟地球的结构;同单元的《地球的表面》一课,使用沙、石或橡皮泥制作地貌模型。
再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肌肉》时,需用硬纸板、铆钉、绳子制作手臂活动模型。这都涉及模型的概念,学生能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建模?因为教师没有办法带领学生观察真正的火山喷发,或者地球内部结构,所以用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形成抽象的认识。学生在制作模型时动手动脑,将观察到的现象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对自己的模型进行改进。模型不能完全模拟真实情况,只能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接近事实。这样,学生在生活中碰到需要建模解决的问题时,就能自行使用这一方法。
4 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第一,完善实验教学指导。小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路径,教师要重视知识验证性活动展示,规范操作,为学生实验操作提供演示,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发现问题、确定结论,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其积极思考。教师在掌握实验原理后,应尽量由学生独立操作,便于其更好地感受科学过程、掌握规律,生成反思的习惯,培养探究性思维。第二,合理引导探究过程。教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调动学生积极性,正确引导。对于简单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探究目标,培养其发散思维。
5 结束语
综上,培养科学思维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教师应善于创设真实情境,提供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并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结,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反思,运用多元策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剑宇.浅谈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J].求知导刊,2021(19):49-50.
[2]邓仲山.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J].家长,2021(13):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