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
2021-08-24马有福
马有福
巍巍昆侖曜苍穹,横空出世见英雄。昆仑不仅是横亘崛起在中国西部横跨多省的一座大山,也是沉潜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最为强大的精神脊梁。昆仑立,人心齐;昆仑平,四海定。昆仑更像一本映世的相册一直在见证和记录着整个中国的西部沧桑,隐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青海广播电视台磨剑四年而推出的四集文献纪录片《定昆仑》大气磅礴,从容谋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青海解放那一段峥嵘岁月的真实面目,而且是那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地方各族人民的人心所向、精神风貌,可堪昆仑在那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画卷,亦可谓探寻到了青海从此走向欣欣向荣的精神根源,其思想和艺术价值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首先,纪录片从大处着眼、细部入手,找到了青海解放的价值坐标,摸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解放全中国的初心。我认为,这是全片的一根思想红线,照亮了片子未能涉及到的各个历史死角,并廓清了诸多历史迷雾,回答了如今许多人关于青海方方面面的追问,真乃青海解放的冰山一角,摸得准,看得清,弘纲要领,取义象外,奠定了整个片子的风格和走向。
解放青海,这不仅是青海一地的解放,而且是事关新疆、西藏等整个西部的安宁和历史走向的。要是简单地从军事意义上的占领和歼灭的实力言,那时的西北野战军早已具备打各种硬仗的经验,所向披靡,消灭马家军只是时间问题。但我军始终胜不骄败不馁,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的行军作风,这使他们得到了所到之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欢迎,不战而屈人之兵,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之心,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奠定了青海,乃至西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石。而这正是解放青海的意义所在,是区别于封建社会帝王将相打天下的最终目的的。
正因如此,片子在选材时站得高、看得远,并没有沉浸在解放青海的历史流水账中,而是做到了以点带面、面外有面,在选材方面始终有标杆、有骨架,有血肉,做到了详略有度、思路清晰,遵循了尊重历史而不被历史淹没的创作原则。为青海广播电视台历史文献类纪录片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呈现出了青海山地纪录片崭新的面貌。
其次,片子克服影视资料奇缺困难,不断从现实的蛛丝马迹中捕捉历史气息,做到了有血有肉。本片最大的成功,在于走近那么多过来人和见证者,包括解放军指战员、敌营士兵、一般百姓,从他们的记忆中打捞鲜活的历史线索,增强感染力,使片子看着让人感到很亲切,弥补了影视资料不足的遗憾。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描述解放前青海、河州各族人民的悲惨生活时,巧妙配上的画外音《韩起功拔兵》让人心临其境,能够感受到那一历史时期的河湟生活的真实现状。关于这一段不堪,青海儿歌曾有“一双袜子一双鞋,马步芳跑了再不来”的精辟总结,也有历史学家关于马步芳不断扩兵加剧的青海民间经济凋敝的宏篇大论,要是把这一切全部写进片子,实则实矣,但就会出现头重脚轻之感。我认为,就是这么一段民间传唱的旋律起到了很好的点睛作用。诸如此类,不经意中,勾出一串历史遗绪的笔墨还有很多。我把它们称为片子里的昆仑笔墨,它们还真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再次,我认为片子在旧瓶装新酒,还原历史真实中大胆采取航拍镜头以复原历史场景的做法亦值得赞赏和总结。文贵创新,文献纪录片最大的困难在于历史事实的完整体现。时隔七十多年,往事如烟,早已飘逝,如何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艺术创作在永久探寻的道路。可是,人已远去,如何追寻,最为可靠的路子在于展示其昔日的生活场景。如此,片子中的大量航拍镜头弥补了我们探寻历史真实中的各种空白,作为空镜头还紧密地衔接了今天和过去的诸多鸿沟。有些,还真是让我们借此怀古,引发想象,冰山一角起到了千言万语的作用。从影视人类学的角度看,还为我们展示了西北地理的诸多信息,为后人研究这一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不限于历史的珍贵资料。
大风起兮云飞扬,从《铸剑昆仑》到《定昆仑》,青海广播电视台的昆仑主题纪录片一直在追寻共和国腾起的翅膀和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同行,我为之骄傲。最后,祝贺摄制组代表青海各族人民和青海广播电视台为共和国献上了媒体人真诚的世纪礼物。
作者简介:马有福,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天涯》《青海湖》《散文选刊》《回族文学》《中国青年报》《中国民族》等报刊发表作品近百万字。著有《鸦儿鸦儿一溜儿》《大道至亲》《视途屐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