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到长江
2021-08-24汤声声
编者按 手牵手·心连心——“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开启全国公益巡演,这是贯彻和执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发挥文艺引领、思想启迪,寓教于艺术欣赏,“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和黄河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铸牢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大团结的共同体意识,推动和发展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更是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且切实可行的有力抓手。
汤声声,手牵手·心连心——“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的项目负责人。2020年7月,作为青海省首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的首席专家,引进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并与州文体广电旅游局签约。在过去一年的工作和实践中,他担任果洛州艺术团体的艺术指导,整合了果洛艺术人才,充分挖掘果洛民族音乐和文化的特色、特性,通过深度采风、收集相关素材、专家论证会等形式,采用跨界融合、中西合璧、多媒体与剧情化舞美融合创作的特色方式,与州艺术团队携手打造了首个民族交融原创红色舞台项目:手牵手·心连心——“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领导小组办公室、青海省文旅厅、青海省民委、上海音乐学院、果洛州委、州政府、等各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手牵手·心连心——“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全国公益巡演于今年7月3日正式拉开帷幕。
愿《从黄河到长江》项目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在台前幕后绽放生命的光芒,找到属于自己的纯美与朴素的心。
——徐曦琳
2020年11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2020年11月26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座谈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精神,增强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深刻把握黄河文化“根和魂”的重要地位;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挖掘弘扬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和演出演播等八项重点任务落地生根,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领导小组办公室、青海省文旅厅、青海省民委、上海音乐学院、果洛州委州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果洛文体广电局承办,着力打造的手牵手·心连心——“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开启全国公益巡演,这是贯彻和执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发挥文艺引领、思想启迪,寓教于艺术欣赏,“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和黄河文化的具体表现。“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呈现,旨在赞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将上海援建果洛,两地共饮一江水的情谊作了深刻的表现。青海果洛是黄河发源地,不仅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也是《格萨尔》文化生态的重要涵养地。果洛州有大小河流36条,分别注入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其中黄河是州内最大的河流,流经玛多、达日、甘德、久治、玛沁五县,在果洛州境内流程长达760公里。班玛县的玛可河、多柯河是大渡河的上游,与达日县的尼曲河同属长江水系。
怎样才能在“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系列原创作品中体现果洛特色?恰如其分地融入了史诗《格萨尔》的说唱旋律是本次主题音乐会的一大亮点。《格萨尔王传》说唱,是流传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藏民族聚居地的一个艺术形式,主要以“说唱”史诗《格萨尔》而得名。而果洛州是史诗《格萨尔》流传千年万里的源头,是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是《格萨尔》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更是全国唯一《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从黄河到长江”系列原创作品《阿尼玛卿组曲》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把广为流传的史诗《格萨尔》“说唱”旋律和果洛当地的特色民间曲调与西方创作技法融合。
作品最能体现音乐人的艺术观,文艺创作方法有千百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依旧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一个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工作后还继续赴德国深造最高演奏家文凭的音乐人,用自己不同的音乐人生,感受生命,感恩生活,把自己的经验和积累与果洛州藏文化深度结合,打造出截然不同的新的艺术作品。在果洛州的每一天都让人异常珍惜。一个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女性,每天都在海拔高、条件艰苦、饮食不习惯、缺氧、失眠中艰难度过。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是整部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这些意志力、这些担当使得一个人的艺术生命更加丰富、朴素、真实。通过不断的采风和深入研究当地藏族音乐特色等素材的积累,使得在创作《黄河源组曲》时,采用了完全不一样的技法及音乐考量。整部作品不刻意追求绚烂的技术,而是从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主题中,去发现、运用、融合。当这部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时,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这些画面,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些最朴素、真实的细节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由钢琴和民族器乐而作的《黄河源组曲》采用中国民族调式,全曲分为四个篇章:《阿尼玛卿》《呼唤》《呐喊》《圆梦》。其创作核心是:歌颂母亲河,守护母亲河;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赞颂真、善、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思想。作品中,演奏者使用的乐器多为国家级非遗乐器,包括距今8000年的藏族鹰骨笛、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德钦弦子、有500多年历史的玛曲牛角琴,1856年以前就诞生的龙头琴以及公元9世纪起流传在西藏地区的达玛鼓,原生态人声等。第一篇章乐器有:钢琴、竹笛、弦子、鹰笛、手铃。钢琴被公认为乐器之王,它可以演奏出多声部极富变化的色彩音效。竹笛,顾名思义,正因为使用天然竹材所制,所以称为“竹笛”。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笛子作为我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合奏等。藏族弦子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乐器,主要有拉、唱、舞等表现形式,可以独奏也可以用于集体活动弦子舞。从地域上可以划分为德钦弦子、巴塘弦子、察隅弦子等。《黄河源组曲》中使用的是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德钦弦子。鹰笛有两种,一种是藏族鹰笛,一种是塔吉克族鹰笛,都是由鷹的翅膀骨制作。鹰笛可以独奏、合奏或者为歌舞伴奏。藏族鹰笛主要盛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省等地区。原生态人声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以上中西合璧、器乐人声的组合形式,虽仅五名演员,却可带来意想不到的纯净“音画”,作品的引子部分是鹰笛独奏配上钢琴部分和声润色,空灵、幽远,仿佛黄河源头的水滴声在耳边呢喃;笛声的清脆出现,仿似清晨阿尼玛卿雪山上的一道曙光,照亮了大自然,点燃了生命之光;手铃在此段落的运用可谓锦上添花、不可或缺。随着钢琴、弦子、竹笛的不断交替呈现、手铃恰到好处地进入其中,铃铛响起,仿佛牦牛脖子里的铃铛也会“歌唱”,幸福的牦牛群在青藏高原跟随着主人的步伐,主人用原生态人声欢乐地唱着幸福小调,与大自然的生命一同唱响青藏高原的幸福之歌。第二篇章《呼唤》除继续使用第一篇章的乐器合作以外,添加了藏鼓、达玛鼓、龙头琴、牛角琴、原生态人声小合唱及部分打击乐器。其中,牛角琴的音色柔美绵长,琴音清脆悦耳、悠扬动听。玛曲县的这种藏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其造型独特,由于琴筒是用玛曲当地的野牛角制成的,因此得名。牛角琴的角长一般为20厘米左右,是将牛角凿空,以木为弦杆和琴耳,杆头还有装饰性的雕刻花纹。琴箱是用牛犊皮或欧拉羊的羔羊皮制成,弓弦用河曲马的马尾制成。《呼唤》这一篇章中,用这些器乐特色的音效,进行结构上的合理布局,希望给听众带来的“音画”色彩,凸显“大自然在呼唤”的主题,呼唤人类进一步的保护,呼唤光明。打击乐及牛角琴的层叠使用,竹笛演奏中大量模仿了马鸣声,竹笛和钢琴主导性的合作,原生态人声小合唱的此起彼伏,如同万马奔腾,响彻整个青藏高原,产生震撼、独特、立体感极强的特效。第三乐章《绽放》,是钢琴独奏篇章。这些年,中国不断提高、改善、加强生态保护,且成效显著。很多已经消失很久的物种、植被等又重新出现了,回到了人类的身边。这是属于全人类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通过钢琴独奏的旋律,并不做很多炫技处理,仅仅通过温柔而轻缓的旋律进行,呈现一种光明,一种希望,一种万物生长的美好。最后篇章《圆梦》旨在表现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感谢祖国、感谢党的喜悦幸福之情。在此篇章中,全体演奏员一起合奏,用不同的乐器和声音来传达内心的满足、感恩之情。整场音乐会的多媒体与音乐本身合二为一,堪称一场创新、朴素、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整个作品的打造,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长江颂》是整场演出中的另一个大型原创作品。2018年,此作品曾获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当时的展现形式是钢琴协奏曲,此次献演则是与果洛州的文艺工作者携手,二度打造。为钢琴、舞蹈、多媒体、MIDI最高水准的制作合成等一系列舞台表现手法自然融合,最大程度地将音乐本身所要表达的感情和主旨,用肢体的、灯光的、多媒体技术等传达给观众。《长江颂》分为三个乐章,向世人展现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创新求变、奋勇争先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义深远。《长江颂》是歌颂母亲河、守护母亲河爱我中华,坚定文化自信的舞台展现。
担任《黄河源组曲》演奏的团队是“阿尼玛卿组合”,这支果洛州第一支汉藏携手的特色乐队组建于2021年3月。乐队的建立旨在以创新、开拓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模式,更好地传承、发展、普及中国非遗乐器及原创民族作品。这支民间艺术队伍中,很多人都不是专业演奏员,而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是令人敬重的,他们用心和手中的乐器向世界展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传播中国好声音,讲中国好故事。
作者简介:汤声声,中共党员。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旅德钢琴家,获德国最高演奏家文凭(等同于演奏博士)。2020年青海省首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引进人才项目团队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