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地铁站域空间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
2021-08-2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籍曼瑜孙静李志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籍曼瑜,孙静,李志国
从目前境内国际地铁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的城市地铁交通建设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其经济发展的速度极为惊人。目前,中国正在快速发展并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大城市轨道网络交通建设事业中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国家。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累计已有25个地铁重点沿线城市全部完工建成了可试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轨道线路设计总长度大约为3293km。地铁以其环保、节能、安全、自然生态条件好等优势,在有效缓解大中城市用地矛盾、构筑大中城市迅速立体的公共交通网络及不断提升大中城市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中大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规划建设城市地铁一期工程运行里程最长、建设较大城市地铁次数最多、建设工程进度最快的地铁国家。
西安作为一个人流量大且路网覆盖密度很高的城市,地铁线路路网综合系统又给这座大型城市地铁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即城市地铁的公共使用空间。
一、西安地铁高速发展态势
随着西安地区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外来人口的大量迁移和快速涌进,农村流动人口的快速城市化,居民的生活物质、文化精神以及生活品质水平不断稳步提高,私家车数量剧增,导致目前西安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化病”。
因此,西安市政府将西安城市地铁和环城轨道交通工程的沿线建设项目重点纳入了总体规划之中,地铁的建设有效地缓解了西安地面交通情况,改善了沿线地区居民的日常交通出行率和生活交通条件,提高了沿线地区公共交通的运营和交通管理效率。
由于整个西安市经济社会的快速迅猛发展、人口流动、交通出行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整个西安市公共交通秩序的混乱性,地面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广大西安市民的日常出行以及服务需要,地铁客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准点舒适等诸大优势,是推动西安市在未来几年继续努力加快推进地铁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西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研究制定城市地铁交通系统建设项目。该铁路项目总体计划于1994年首次向国务院批准提交,计划中主要包括四条铁路支线,总长度为73.2公里(45.5英里)。2004年2月,重新起草计划提交,并于2006年9月13日获得最终批准。计划整条线路的运行总长度为796千米;其中,西安新区市域规划范围内的区域铁路交通线路设计运行最长大约为549.8千米。
二、面对地下封闭空间所要面临的心理问题
(一)光线不足,空间封闭,定位能力差
地下建筑作为地下的一种空间环境,存在着其特殊性,由于它本身就是地上空间过分拥堵的结果、和地面空间之所以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地下空间都是完全密闭的状态,令每个人都感到压抑,在建筑物进入后会导致使得人的定位能力逐渐变差、方向感逐渐变弱,难以理解和感知地下建筑物的整体布置,从而直接影响到人流量和行进的速度。由于人员缺乏对地下空间的准确可视化,导致了人们难以明确掌握所处的环境,没有相对应的参考物,乘客在地铁公共空间里的定位、定向就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和难度,由于地下空间内部并无外界的信息例如窗口等介入,人们很容易就迷失了方向,因此也就丧失了地下空间里的定位能力。(见图1)
图1 地铁车站定位参考标识实例
(二)地下空间对人所产生的恐惧感
一个人从长期地处于开阔明朗的地上空间中走进一个密闭的地下空间时,会对他人的心里以及整个身体都产生影响,有部分人在走入地下空间时,甚至可能会让人感觉胸闷或头晕等症状,有部分人甚至会在心理上发生变换,例如:本来愉悦的心情可能会突然地变得压抑等,这些都可能是一个人正在处于地下空间时所会产生的不安与恐惧感,因此,在地铁空间的建筑设计当中,要充分地满足旅客乘车方式和便利的需求、满足人们对于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和需求、以及对于活动舒适度的需求、以及对于人文艺术品空间的需求。经调查发现,地下空间封闭灯光阴暗、拥挤的人群、失去方向感、服务设施缺失、图标辨识度不高等原因均是导致恐惧感的来源。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规划建造以及设计我们应该做的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和能够满足城市人的各类内在需求,分析和找出一个城市人的内在需要与其所在行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解决地下公共空间对于一个人所行为可能将会产生的各种恐惧感,实现了一个人、空间、城市三者的完美有机结合。
营造地下公共空间一种自然舒适的社会环境文化感受,增加活泼愉快的社会气氛,使得社会大众的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过程更加丰富有趣,缓解地下空间过于封闭的一种压抑感,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随着现代社会人性化设计理念的逐渐深入和推进,根据现代社会对于人们的多样化要求而进行的设计也层出不穷,车站的设施除了能够为广大人民各种生活活动提供基础上的保障和方便,它们对于建筑在空间上的意义和其形态正在不断发生变化。
(三)地铁站空间形态单一,多为线式空间,行走在其中极易产生无趣感
地铁作为大城市缓解交通的一种地下活动空间,其形态主要为线式空间,从入站到出站,多为一条龙的线性服务。人行走在单一的活动空间内极易产生无趣感,因此,在地铁的活动空间内产生了商业化活动,各种商铺的开展,使得人在单一的线性空间内多了一些乐趣。以及地下空间的装饰设计、logo、广告都对人的心理活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高地下空间的艺术设计水平,在空间照明、设施以及色彩设计要素方面逐渐提高设计方案,使流动性空间更加舒适,更加利于使用和休息。
三、地铁站域空间建设偏重于物质空间形态方面,忽视行为需求层面
车站的空间设计要以个体和社会群众的行为属性与要求作为空间设计的导则。但是在现实中往往会看到的结果就是,设计者忽视和制约了行为,而非以设计者的观点来引领行为。现阶段,由于我国大多数地铁车站地下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大多偏向于物质和精神空间的形态等各个方面,对于人们许多生活和行为要求的满足却很难被提到重视的层面。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物质和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当今生活中每个人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诉求变得越来越复杂,这都对当今城市地铁车站的空间和环境设计工程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和新的难题。(见图2)
图2 地铁车站的空间和环境设计实例
某些设施例如座椅、垃圾桶、照明灯、标志牌等都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具有了艺术类型小品的形态,而那些原本就具有审美价值的附加属性的构筑物或小品也正在不断扩大和拓展自己的使用功能。二者之间融合得到了更多。这些设计小品的设施数量虽然较小,但常常都可以被当做是点缀整个空间的一种亮点,它们都是与城市地铁空间进行有机融合的一种环境艺术。小品设计在艺术创造中的运用和表现方式一般包括隐喻、夸张、提炼、节奏和韵律。通过适度的小品和设施进行表达,从而合理地组织了空间和乘客之间的联系,构建了统一的空间和语言格局,给予了人以优雅的空间和秩序感,并且有效地保证了空间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地铁站域空间中的适老化设计
(一)目前老年人的地铁需求
目前,由于我国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时代,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利用地铁这一交通方式作为日常生活的工具。为了让老年人们还可以同时享有安全便捷的轨道交通服务,需要不断完善地铁站的设计。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形式,是许多大城市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而建设的基础设施服务。它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符合低碳发展交通的趋势。但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过快增长,乘坐地铁出行的人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不同年龄层的老年人乘坐地铁出行的频率过快增长,这也造成现行地铁站空间在老年人使用上日益显现出设计上的缺陷。
(二)老年人对地铁设计的需求
1.生理需求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感觉系统会不断下降,视力减弱、听力变差、神经衰退等现象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对于地铁设计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加强导向标志(63.89%非常认同):老年人经常会出现视力减弱以及颜色分辨能力衰退的现象,因此在地铁设计当中应该将导向性标志加入更加亮眼的颜色,其位置也应该设计于视平线位置,且字体清晰、字号加大等。
(2)增加无障碍通道(58.33%非常认同):虽然地铁空间是作为一种现代化交通工具,但是人流量很大,然而多数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和物质与普通年轻人相比较其体力条件比较差,行动缓慢,增加无障碍通道,不仅解决老年人行动问题,还会节约青年人流动时间,减少地铁空间扎堆现象。
(3)设置两侧扶手(47.22%非常认同):据我们实地调研,在西安地铁空间内,几乎没有扶手可供老年人身体不适时使用,多数老年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会不断下降,不能长时间行走,增加通道以及地铁内部空间的扶手设计,方便身体不适的老年人使用。
(4)增加座椅(44.44%非常认同):针对地铁候车空间其存在的问题就是座椅较少,大多数地铁空间只考虑到流动的青年人群,从而休息座椅较少,很多老年人腿脚不便,因此需要增加座椅。
2.心理需求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理的衰退而发生变化,因此,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在地铁空间设计当中极为重要。老人的身体素质较差,他们对于活动的最大需求就是安全,在地铁这种流动性极大的空间内,他们的安全感是很低的,从设计方面来讲,要在最细微的地方做到安全化。大到整个空间,小到一个台阶,要在各个方面让来乘坐地铁的老人从心理层面来讲更有安全感。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生理和精神方面的要求、身体方面的要求和对文化感情方面的要求。
五、导向功能在地下空间的利用
在地下封闭空间内,对于导向系统的依赖会大大加强。对于这种快进快出的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需求更是不断加强。以西安地铁站域空间为例,找到有效的站域环境引导设计方法,使这一特定的空间环境变得更加舒适、合理、更实用、经济、美观,以便于达到基本集散式换乘的功能需求和最优的艺术性视觉效果以及更加舒适的站域环境。
(一)到站预知以及辨识程度困难
乘客在乘坐地铁时,通过车厢中部的列车行驶路线图来了解车辆到达情况,每到一站就会抬头看一眼图标,有些站域会设置播报,但是地铁车厢内部噪音较大,播报声音几乎被掩盖,很容易造成坐过站这一现象,且给乘客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大大降低了乘车舒适度。
调查发现,西安作为一个旅游大城,游客较多,且一般多数人不喜欢看文字标识,而是凭借自己的认知或者观看图标来进行方向确定。鉴于调查结果,我们可通过设计,在美感前提下,强化不同站点的个性化,便于乘客观察。或者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采用一款手机App来实现位置分享,让乘客在乘坐舒适性下了解到站情况。
(二)车厢人数不均
地铁线路作为地上车辆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地下车辆人流量太多,经常会出现某些个别车厢很拥挤,但其他车厢相对来说就比较宽松的现象。提高导向设备的利用,既可以让乘客提前了解到车厢的乘客数量,自主选择车厢,在更大程度上可以提高车厢的利用率。
通过导向设施的设计,让乘客提前了解到车厢内人数,就要做到信息化。可在每节车厢前部的顶端进行颜色分类,当车厢内部人数过多时显示红色,车厢人数中等显示黄色,车厢人数稀少则为绿色。让乘客通过导向型设计提前了解车厢人数,提高时间效率以及车厢利用率。
(三)站内设计空间特色不足
西安地铁空间环境的人文设计、无障碍通道设计、标识系统设计、安全防灾设计、光环境设计总体来讲某些站点的特色还是十分突出,但是大体都十分相似,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是古城古色,但每一站都如此,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多的迷茫和困惑。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可以在空间照明、设施以及色彩设计要素方面逐渐提高设计方案,使流动性空间更加舒适,更加利于使用和休息。将地面的地点元素全部融入了地铁站牌设计当中去,合理地归置了一个在地铁站牌设计中的指示性元素,通过这种艺术化的方法来建立一个地面城市之间的相互关联度,创造出了在地铁站牌设计网络中人文历史节点和大自然环境的节点,帮助乘客建立头脑中的回忆点。
(四)入站口地铁标志不明显,站域识别性弱
人们对地下空间的认知,与地面环境空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地下流动性空间内,人们多数会以地上对应参照物做为感知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出行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更大程度上的精神需求不断增长,地铁建设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将地域文化、当地特色以及科技发展融入地铁文化当中,不仅会提高人们对站域空间标志的辨识度,还对丰富地下空间的内容以及提高城市形象有着促进作用。
西安地铁作为我国历史上建都地区朝代最悠久、时期也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首选都城之一,其地区文化和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的,在目前已开通的几条线路内,基本以"汉风唐韵"为主,塑造了极具西安地区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地铁空间设计,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一部分人更希望自己去建设随着社会时代不断推进而发展的现代化地铁空间设计,因此,将现代化的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设计相结合,找到有效的空间环境引导设计方法,使这一具有特殊价值的空间环境变得更为舒适、合理、更实用、经济、雅观,以便于达到基本集散式换乘的功能需求和最优的艺术视觉效果以及更为舒适。
图片来源: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