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雾都孤儿》中奥利弗孤儿形象的批评分析

2021-08-24陈燕霞

现代交际 2021年14期
关键词:雾都孤儿雾都物性

陈燕霞

(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19世纪前期创作的长篇写实类小说。小说凭借其精湛的叙事手法,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主题内涵,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响,并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学界对《雾都孤儿》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对《雾都孤儿》创作手法的探讨,如哥特式和幽默的创作手法;二是聚焦各类人物形象解读,包括以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为代表的孤儿形象等;三是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小说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如从言外行为理论视角阐释小说中的权势关系。然而至今尚未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探究该小说中人物角色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因此,本文以孤儿奥利弗为对象,以费尔克劳(N.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Three-Dimensional Model)为理论框架,从词汇分类、及物性、情态三个方面对小说《雾都孤儿》中孤儿形象的文本特征进行批评话语分析,通过文本揭示小说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及话语权力关系。

一、理论框架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始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是新兴的、应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工具和研究范式,旨在揭示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1]费尔克劳是该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即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文本是话语实践的产物,话语实践分析则注重文本的生产、分配、消费过程,社会实践分析在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解释该语篇中的文本和话语的选择,关注话语实践与意识形态的联系。[2]目前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主要用于非文学语篇的研究,包括媒体报道语篇、政策文件等,如蒋岳春基于该理论解读美国媒体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改革思路的报道[3];朱桂生,黄建滨从该视角解释纪录片《明见万里》所建构的青年形象[4],等等。

二、研究设计

1.研究语料

《雾都孤儿》主人公奥利弗·崔斯特(Oliver Twist)是生在济贫院的孤儿,从小忍饥挨饿,备受欺凌,历经各种磨难后最终获得幸福。第一章到第十章的文本集中描述奥利弗的坎坷遭遇,以及与残酷现实的对抗,呈现出立体、生动、独特的孤儿形象。因此,本研究拟选取一到十章的文本为研究语料,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探究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2.研究方法

UAM Corpus Tool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开发的用于文本和图像语言标注的工具集,广泛应用在语篇分析中,能够标注评价理论、及物性、句子结构等,从而增强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5]因此,本研究借助UAM Corpus Tool 2.8.14(简称UAM)进行语料库创建,首先是理论框架的制定标注体系包括及物性过程和情态体系,然后进行手工标注和反复检验,最后进行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利用该软件初步统计,语料的整体特征包括文本词数为25463个字、平均词长为5,文本句数为1265字,平均句长为20.1个字。

三、小说《雾都孤儿》的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是探究语篇的语言特征、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而及物性、词汇分类、情态是批评话语分析的强有力工具。笔者尝试从这方面细致分析主人公奥利弗的孤儿形象,旨在深入解读该小说的创作意图和价值。

1.及物性

及物性作为语义系统,是韩礼德提出的经验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6]下面通过对文本进行手工标注并多次检验,统计出及物性六大过程的分布规律及其缘由。

如表1所示,物质过程出现的频次最高,占45.97%,这充分说明该小说立体、动态地呈现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言语过程占25.31%,文本中主要以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从讲话方式、措辞、语气等方面形成鲜明的人物话语风格;行为过程占13.13%,文中出现的人物所产生的各种生理表现都能有力地帮助读者体会人物的处境及情感状态;心理过程占6.62%,该过程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关系过程占5.55%,主要用于阐释小说中事物间的关系,存在过程占2.78%,多数用于介绍某一情节的背景、环境等。

表1 及物性过程分布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由动态动词、施事者(Actor)和受事者(Goal)来表示。从介绍奥利弗的身世到奥利弗误入贼窟,以及奥利弗从无助到反抗的过程,物质过程的大量运用,突出强调施事者对受事者所施加的行为,唤醒人们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

例 1:Intent upon this innocent amusement,Noah put his feet on the tablecloth;and pulled Oliver's hair;and twitched his ears;and expressed his opinion that he was a "sneak";and furthermore announced his intention of coming to see him hanged,whenever that desirable event should take place;and entered upon various topics of petty annoyance,like a malicious and ill-conditioned charity-boy as he was.(Oliver,1838:73-74)

上例中描绘的是品行恶劣的学徒诺亚对奥利弗的欺凌片段,通过划线的一系列动词如put...on,pull,twitch,express,announce等实现物质过程,受事者依次是奥利弗的脚,头发,耳朵等脆弱的身体部位,以及遭恶语中伤的善良纯粹的心灵。物质过程的大量运用真实地描述奥利弗饱受折磨的生活,揭示了施事者诺亚狂妄自大、品行败坏、欺负弱小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

例2:Crimson with fury,Oliver started up,overthrew the chair and table;seized Noah by the throat;shook him,in the violence of his rage,till his teeth chattered in his head;and collecting his whole force into one heavy blow,felled him to the ground.

该片段是奥利弗在听到诺亚侮辱自己亡母的时候奋起抗争的场面。“start up,overthrow,seize,shake,chatter,collect,fell”这一系列的动词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小小的奥利弗爆发时的力量感,受事者在此处是硬邦邦的桌椅及欺人太甚的诺亚,奥利弗用尽全力将强大的敌人打倒,成功地维护了家人的尊严。

言语过程是双方交流信息的过程,通过对话的内容和形式可体现其身份地位、阶级与权力关系。[7]在选取的语料中,奥立弗先后遇到了班布尔先生(Mr.Bumble)、甘菲尔德先生(Mr.Gamfiel)、索厄伯里先生(Mr.Sowerberry)等所谓社会上层人士,大量的对话在各个特定场合下展开,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及背后的话语权力关系。

例3:"I should say,three pound ten was plenty," said Mr.Limbkins.

"Ten shillings too much," said the gentleman in the white waistcoat.

"Come!" said Gamfield;"say four pound,gen'lmen.Say four pound,and you've got rid of him for good and all.There!"

"Three pound ten," repeated Mr.Limbkins,firmly.

"Come! I'll split the difference,gentlemen," urged Gamfield."Three pound fifteen."

"Not a farthing more," was the firm reply of Mr.Limbkins.(Oliver,1838:33)

例3是在奥利佛犯下“请求多给点饭”的“大逆不道”的罪过后,济贫院的理事们计划将他卖给甘菲尔当学徒的议价对话。这一言语过程赤裸裸地揭露资本家将活生生的人当作廉价商品买卖的罪恶行为,刻画出当时社会底层特别是孤儿的悲惨命运。

行为过程指生理活动过程,如“呼吸、咳嗽、笑、哭”等。小说中多次出现cry,breathe,sneeze,crouch,stammer等动词,用来体现奥利弗历经磨难时的孤独无助感。反之,用laugh等词描写各类欺凌者的丑恶嘴脸。

例4:He only cried bitterly all day;and,when the long,dismal night came on,spread his little hands before his eyes to shut out the darkness,and crouching in the corner,tried to sleep:ever and anon waking with a start and tremble,and drawing himself closer and closer to the wall.(Oliver,1838:27-28)

该行为过程描写了奥利弗被关在黑屋子时哭泣、蜷缩身子,战栗害怕的神态,生动地呈现出一个孤苦无依的孤儿形象,也深刻地抨击了当时英国社会黑暗冰冷的社会环境。

综合以上的实例说明,每个过程的合理分配运用,细致地刻画出孤苦伶仃、饱受煎熬但又正直、善良、勇敢的奥利弗的孤儿形象,揭露和抨击了冷酷邪恶的资本家们对社会底层人士的践踏,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贫苦人们的深切同情和关注。

2.词汇分类

词汇分类是批评话语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词汇选择可以表达一定的标准或价值观,不同的分类代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8]名词和形容词是最普遍且最能赋予人的特征属性的,《雾都孤儿》中对上层人与底层人的称谓语及形象描述对比很鲜明,如品行败坏的资本家多次用orphan,brat,young rascal等称谓语,而对主人公奥利弗的描述,则用各类消极的形容词如poor,fool,the most bare-facedest等,表达出奥利弗的悲惨命运及应有人权的丧失。相反,小说中用the good lady,wisdom and experience介绍麦恩太太,用gentleman,sage,deep,philosophical,wisdom and mercy等积极的形容词和名词形容理事会。作者对词汇的巧妙分类体现了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明确的写作意图,而利用反讽的手法和幽默的口吻叙事,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凸显小说的深刻主题。

3.情态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认为情态可以表示说话者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和看法,是人际功能的重要载体。他将情态动词的情态量值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情态值越低,说话者的态度越委婉温和。[9]利用软件对文本进行标注、统计和整理数据后可得出,该小说偏向于使用中等情态量值,占52.51%,如will,shall,would等,其次是低情态量值,占29.68%,高情态量值则占17.81%。小说中情态形式以肯定为主,占72.6%,否定形式是27.4%。

统计人物对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可以判断人物的说话态度、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据统计,社会上层人士使用了大量的情态动词,占55.71%,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上层社会的人拥有绝对的话语选择权和话语优势;其次是叙事者,其既保证客观公正地讲述故事情节,又指引读者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次是奥利弗,其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占10.53%,相比于社会上层人士,其话语权力相对薄弱,但奥利弗善良勇敢的性格又迫使他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诺亚对情态动词的使用占7.25%,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从其对情态动词的运用中可看出,诺亚已经成为阴暗的社会的牺牲品,与之同流合污,丧失美好的品行。

如表2所示,该小说中涉及大量的情态动词,包括can,could,will,must等,其中would的使用频率最高,占19.63%,其次是will,占16.44%,位居第三的是dosen't,占10.96%,由此可见,《雾都孤儿》倾向于使用高情态量值和否定形式的情态动词表达说话者的意愿和态度等。而这些高情态值基本都是社会上层用于表达自身的观点、决定等,拥有绝对的主动权。这揭露了以奥利弗为代表的底层人与社会上层人之间严重的不平等关系。

表2 情态动词分布频率

四、结语

本研究以费尔克劳(N.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Three-Dimensional Model)为理论框架,应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探讨孤儿奥利弗的形象。作者狄更斯之所以塑造了奥利佛这一独特的孤儿形象,与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话语构建背后的意识形态旨在以小见大地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丑恶阴暗的一面,揭示小说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及话语权力关系,反映出社会底层人民特别是孤儿的艰苦生活,并在其身上寄托美好的希望,呼吁构建公正和谐的社会,追求人性的真善美。该研究旨在为《雾都孤儿》等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上的参考建议。

猜你喜欢

雾都孤儿雾都物性
物性参数对氢冶金流程能耗及碳排放的影响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剧场 21 雾都战记(连载二)
雾都战记(连载四)
雾都战记(连载一)
雾都战记(连载九)
食品物性学研究方法优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现代视阈下的商品拜物教反思
《雾都孤儿》:绽放于陈旧中的光辉
电影《雾都孤儿》与文学原著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