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景德镇柴窑的“柴”“窑”“火”
2021-08-24陈华军
陈华军
摘要: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形容的是陶瓷坯体最后经过柴窑“火”的烧炼后,成为了精美的瓷品。这是一道难过的“坎”,这期间陶瓷坯和“马尾松柴”以及窑炉三者都发生化学与物理的变化,演绎出了用什么样的“柴”,什么样的“窑”,什么样的火温烧出什么样的“瓷”的神秘变化。
关键词:松 柴 镇 窑 窑 火
Talking about "Wood ", "Kiln" and "Fire" of Jingdezhen Chai Kiln
Chen Huajun
Abstract: The so-called "one color is put into the kiln and ten thousand colors are out from the kiln" describes that the ceramic body has finally become exquisite porcelain after being fired by the "fire" of the wood kiln. This is a difficult "Kan"(literally means bottleneck). During this firing period,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eramic body, Mawei Pine wood and kiln itself, demonstrating the mysterious changes of what kind of "wood", what kind of "kiln" and what kind of "porcelain" is produced by what kind of fire temperature.
Keywords: Pine Chai(literally means firewood), Zhen Kiln, Fire of Kiln
所谓柴窑,就是木柴和窑炉的组合名称。当瓷土制作成坯胎后,再经过柴窑高温的烧制,方能成为精美的柴窑瓷。柴窑烧制过程极其复杂,而景德镇与其他地区柴窑所不同的是燃料、窑房和窑炉的构造。燃料的不同是景德镇运用了“马尾松柴”,松柴在燃烧过程中所散发的松节油成分被坯体有效吸取,使成瓷显得油润光滑。窑的不同在于窑形和窑炉的通风结构、窑房的构造,具有代表性的柴窑就是景德镇镇窑。而这一切都联系着“火”,火是炼就精美陶瓷的关键。清代陶器入窑,初曰溜火,欲习于火而无赢。既曰紧火,欲孰于火而无缩。风火之窑,审候为难。清雍正《江西通志》称:“造坯彩画,始条理也。入窑火候,终条理也。”
一、松柴
任何柴都能烧出瓷器,然而用乔木“马尾松”,锯成块片的“松柴”却是上乘的燃料。因松柴含有丰富的松节油,这种油性物质属于高闪点可燃液体,因此燃烧温度高,火焰清而纯净,不含有害物质硫磺,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油烟。松柴另一个特点是对含铁较高的高岭土其二元配方的坯料、灰釉、钙釉等还原气氛最佳,烧制过程中产生松节油,使窑壁上挂着丰富的松油脂,而松油脂在高温下与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相互作用,使烧出的成瓷釉面肥嫩而滋润,油腻透光,白里透青,青花图案犹如瓷面上生长出来的纹饰,显得自然生动。清兰浦、郑廷桂曾夸赞松柴所烧出的瓷器:“滋潤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并且说“柴窑瓷久不可得,得到残件碎片,也当珍宝,柴窑瓷片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这说明了松柴所烧出的瓷质与其它燃料烧制的瓷质是截然不同的。
景德镇的浮梁县和紧邻的祁门县的大小山岭,为柴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松柴资源。因柴窑耗柴大,陆路运输有限,聪明的砍柴工利用木材能浮于水面的特点,运用水路将加工好的松柴推向河里放排,顺水漂流而下,然后在下游设定好挡排点,松柴飘到此自然挡住,那个年代,在昌江河面经常出现大量松柴在江面漂流,形成出一种“松柴”覆盖于河面的连绵不断的壮观景象。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景德镇昌江是很繁忙的,昌江水面可见船来船往,晚上油灯闪烁,成为瓷都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些船不是打鱼船,而是运载远道而来的“松柴”以及陶瓷原料“高岭土”和用于陶瓷包装的“禾杆”。当从浮梁临近水道飘来的松柴被挡住后,由挑柴工用竹夹挑到码头岸边,然后由“土车”即用木料制作的独轮车,运送到目的地。至今在古老的码头石板上还留下了一道道土车轮运柴痕迹以及挑柴夫们的草鞋印迹,故景德镇码头被称为“草鞋码头”。
二、柴窑特点
景德镇柴窑亦称“镇窑”,镇窑其蛋形形状综合了葫芦窑、馒头窑、龙窑之优点。因窑的外形像半个鸭蛋覆盖于地面,所以也被称之为“蛋型窑”。镇窑的构筑有三大重要部分组成,即窑房、窑体和烟囱。
窑房:“窑房”是为坯体烧制过程而建的柴窑房。窑房之大,窑房外旁边设有楼梯,用于挑柴夫挑柴上楼,窑房造型基本上是两层穿斗式木构建造,柴窑坐落在一楼中间,周围是匣钵堆放、装坯、开窑选瓷场地。二楼用于堆放储备松柴,并设有窑工临时休闲房和管理房,在窑门口上方设有扔柴口,在烧窑前可直接把柴扔下闸口,以减轻搬运松柴的劳动强度,所称道的是窑房的建筑结构之精巧,承重力强,这种窑房结构是用蜿蜒曲折而坚硬的褚树木来构建,运用方形柱网构架。能工巧匠们很好的利用了这种蜿蜒曲折的重心立柱来穿架构梁,很好的把握了相互拱力的支撑着力点,因材施用,巧妙搭架,使宽的大窑房坚固而又透风,迎合了柴窑烧制过程中火焰透气所需,这种奇特的窑房构造既原始又有现代力学精髓,堪称美妙的建筑艺术。
窑体:窑体是坯体成为瓷体过程的一种窑炉结构体。首先是窑门,窑门设在窑炉一侧,目的是为了加宽来往通道,提高装窑的效力率。其次镇窑的内部结构设为卵形,这是为了加大腹部空间,也是窑炉的黄金分割部位,这样设计有易于火力的迂回应用。当热量往上在窑炉的顶部迂回时可迫使温度向下迂回,既节省松柴的能耗,又能提升火的效力,使窑内已有的热量不易散发而得以有效保存。为了窑火及温度的均匀,在窑体后两侧还各有两个投柴口,为了观察火温变化状况,在投柴孔的下方设了看火孔,便于时刻观察火温和不时的钳出试片看成色,判断烧制状况。另外还有调节闸板、炉栅空隙,有益于改变人工鼓风之行为,起到控制通风的强弱。窑的底部设有排烟道,与烟囱连接,起到窑火在燃烧中循环通风、排除松柴浓烟的目的。
烟囱:烟囱设在窑体后端,外部结构下大上小,挺立而高耸,烟囱底部与窑体地下烟道连接,成为独特的排烟口,烟囱顶部不是圆形结构,而是钢笔形结构,与其他瓷窑烟囱与众不同。这样独具一格的设计,可谓是景德镇窑工们的智慧,它能使风力阻碍减少,而不减少烟的抽力,使抽力保持均衡,而不时大时小。镇窑综合了各窑的优点,是根据马尾松柴燃烧火焰高的特性而建造的,烧窑时可见高耸的火焰,尤其是晚上更可观,高耸的烟囱口,火焰熊熊,照亮四周。
三、窑火与把桩师傅
从坯体到完美的陶瓷,靠的是窑火这重要的一关。而窑火温度的把控,架柴调整火候的强弱,把桩师傅起着决定性作用。烧窑是一個群体,而这个群体必须听从一人指挥,这个指挥者就叫把桩,什么时候装窑,什么时候封窑门,什么时候点火,点火后在什么时候加柴提温,什么时候歇火冷却,开窑又应在什么时候,这一切都得听从把桩师傅吩咐。
柴窑烧瓷要经过漫长的3~4天的窑火过程,而这一过程窑内温度因素会产生许多神奇的变化。为了达到瓷质更好,这就需把桩师傅在烧窑之前,就要计划好这组窑的粗瓷和细瓷的窑位,掌握不同季节影响坯体入窑时的含水量,掌握温度传导系数,掌握装窑的密度与容纳量的影响和高温结晶变化的内在因素等等,综合这些因素,从而充分考虑好各个阶段的温度和怎样填充燃料。
总体上讲柴窑烧制分上下两个阶段,而在这两个阶段之内,又有很细致的过程。例如上半段有:(1)发火阶段,(2)烘坯及烧氧化焰阶段,(3)烧还原阶段三阶段。一阶段就是用松柴堆在火床上,点燃引火,然后封门,之后在投柴孔投柴燃烧,当看到窑门前三排的匣钵烧成微红时再掩门大火烧制。二阶段温度达到600℃左右时,烟囱的通风效果就明显了,接着进入三阶段,这时坯体开始起到温度促使的化学作用,坯体的高价铁质还原为低价铁质,慢慢呈现青白质。因松柴的加大,火力迅猛,窑内胎质开始出现还原气氛,逐渐开始进入后半段的热火阶段和速火阶段。热火阶段是窑温将达到最高阶段,这时的火苗会向上冲,当火苗高于匣柱一米左右时,这时把桩师傅就要用铁钩伸入到火床里面钩去用釉粘的渣饼,俗称“棋子”,使烟囱达到更有效的通风作用。因把桩师傅的传授经验不同,所以钩卸棋子的时间、次数、卸棋子的多少等工艺经验也就有所不同,但都是根据窑炉内温度状况来行使的。热火阶段过后紧接着是速火阶段,此阶段分为三个步骤:首次清除窑内炭渣,方法是逐渐减少投柴量,然后用只匣钵放进投柴口,口朝里,准备好冷水,待匣钵底烧成微红后,实时的将冷水向火坑里浇泼,接着将未烧尽的松柴屑用铁钩钩出浇上冷水,之后开始在除渣孔用通铁钩排除1、2排匣柱下直行火路下的炭屑,然后又封住排渣孔,接着又将松柴扔向火床继续掩门燃烧。这些清渣程序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完好的通风效果。首次清完炭渣后,每次投柴的数量慢慢减少,但每小时的投柴次数却有增多,因此又称“烧速火”。经过一段时期的烧制后又要第二次清除窑内炭渣阶段,程序如前。反复清渣后开始进入保温烧炼,这也是陶瓷经过烈火后的变化阶段,即玻璃质变化阶段,这是烧制技术最难的时间段。方法是:投柴数量有所减少,而投柴的速度则有所加快,使火焰流细嫩如清水一般。这个时候把桩师傅又要使出经验之绝招,把桩师傅会在烟囱背后的看火孔中耍技,他往里吐一口浓痰,痰在窑底呈现飞散的白光沫,就判断出窑瓷已经烧熟,紧接着熄火,进入冷却阶段,冷却到一定程度瓷器就可出窑。
人们常说把桩师傅火眼金睛,确实如此,以上每一环节的实施都得由把桩师傅凭着经验精心把握,哪一阶段没有掌握,整窑瓷将前功尽弃。这种看火技术是经过几十年磨炼而来的,从满窑到开窑,其中一系列过程决定着整窑瓷器能否烧制成功,成功与否关键就在把桩师傅。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把桩师傅,是何等的艰难。
柴窑瓷质好不好,往往就靠柴窑这把火,如果缺失了柴、缺失了窑、缺失了火的控温技艺,也就玩不出“火的艺术”,因此说柴窑的故事,蕴含了景德镇深厚的陶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