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斗争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2021-08-23张建
摘 要: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灵魂。马克思主义发端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伴随着革命斗争传播到中国、影响着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斗争中一以贯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在领导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谱系。清醒认识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大势,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发展环境,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增强危机意识、传承斗争精神,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不断创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引领承载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行。
关键词: 斗争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2.01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张建.传承斗争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J].克拉玛依学刊,2021(2)3-11.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1]这一论断深刻表明,马克思主义发端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并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始终贯穿着传承斗争精神这一主线。斗争精神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灵魂。进入新時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的伟大斗争,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因此,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立足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野,梳理中国共产党人以斗争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深刻明晰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格,对于我们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把握新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在新的伟大斗争中拓展理论视野、深化理论思考,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蓄势、赋能、布局,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因
萌发于现代无产阶级觉醒之际的马克思主义,以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为出发点,是在同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落脚点,是在谋求人类解放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同反动思潮进行着坚决的斗争,彰显出真理的力量;同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各种错误思想进行着反复的斗争,捍卫着道义的本真。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于那个时代规模巨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指导工人的革命斗争,以新的斗争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革命理论。作为科学思想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闪耀着真理光芒、真理价值,彰显着斗争精神、斗争智慧。
(一)无产阶级迫切渴望科学理论的指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催生出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之既对立又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发了欧洲一场大变革。一方面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自身矛盾也迅速激化,社会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变化的时代提出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课题。同时,在这一时代转换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反对资产阶级的历史舞台。在革命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的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组织程度的提高,以及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展开和深入,迫切渴望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认识本阶级的社会地位、历史使命、社会理想和斗争策略。时代课题吸引着伟大先哲,工人运动召唤着理论巨匠。马克思、恩格斯以自觉的历史担当,拥抱时代大潮、回答时代课题,回应斗争期盼、创立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适应无产阶级这一代表人类未来的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伟大理论。
(二)与唯心主义、一切旧唯物主义作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基础上,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在批判地看待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斗争中转向唯物主义,其博士论文即试图表达对于个人主体性的尊重和主观能动性的弘扬。但当他们从书斋走向社会立刻认识到,社会的变革不仅仅需要进行理论的批判,还需要广大的群众基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揭露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实质,提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2],并将无产阶级作为改造社会所依靠的物质力量。《神圣家族》中提出了只有在物质生产中才能了解历史,标志着在与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斗争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向。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哲学的缺陷,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通过与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哲学的坚决斗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在与以蒲鲁东为代表的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批驳了“社会天才”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揭露了其思辨唯心主义实质,进一步阐发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则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运用的杰出成果,以深邃的斗争思想揭示了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与形形色色的思想派别作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发展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在时代的呼唤和斗争的实践中产生,也在回应时代和斗争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就受到了形形色色思想派别的挑战,甚至是恶意歪曲、全面篡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来者们以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勇敢地回击这些挑战和攻击,在与形形色色的思想派别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面对以巴枯宁、拉萨尔为代表的机会主义的进攻,马克思、恩格斯给予坚决回击,深刻批判了否认一切权威的无政府主义观点,有力地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针对杜林全面歪曲和诋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大肆宣扬其创造的“世界模式论”,恩格斯给予严厉的批判和全面的清算,揭露了其先验唯心主义的本质,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義,有力地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相继去世后,列宁勇敢地与各种思想流派和时代局势作斗争,担当起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任,全面分析和深刻揭露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和考茨基主义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的严重危害,重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新的斗争实践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增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
二、民族复兴伟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行的根本动力
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在引领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斗争中,将马克思主义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将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反对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在反对反动政权统治的斗争中,以及在抗击西方敌对势力封锁遏制、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斗争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历史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传承斗争精神、勇于进行伟大斗争,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共产党人开展伟大斗争的历史进程同向同行、相互交织、内在交融。
(一)理论选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中华民族的心头。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召唤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然而,无论是地主阶级自强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农民运动的社会理想、维新变法的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的三民主义,还是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都在无数的仁人志士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中走向了破灭。究其根源,在于这些思想和实践不能真正代表当时中国社会的前行方向。也就是说,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失败的根源在于缺少一种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加以指导。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的炮响中自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送来了先进的斗争思想,成为引领中国革命的旗帜和方向。从此,中国共产党人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问题,又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不断书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也在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斗争的洪流中结出新的果实。
(二)理论清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在中国革命道路和方向处于混沌状态时,毛泽东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强烈的斗争意识和斗争精神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课题,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同党内“左”、右倾错误进行坚决斗争,科学回答“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如何进行革命”这一重大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一经典文献,提出了阶级立场的分析是进行革命的前提;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重要论断,树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态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新的斗争实践相结合,在纠正党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危害的斗争中写下《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光辉文献,深刻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新民主主义论》,更是丰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杰作。而写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成为建立新中国的一块奠基石。
(三)理论自信: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写下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文献。这些文献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特点,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实践,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中国化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思想虽然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但为开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斗争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了思想铺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洞察新的斗争形势,科学阐释社会主义本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斗争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把握新的斗争要求,在社会转型、苏东剧变、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动的复杂斗争中,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斗争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应对世界处在大变革、大调整的严峻斗争中,胡锦涛同志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斗争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出的具体果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传承斗争精神、把握新的斗争要求,开展伟大斗争、解答新的斗争问题的理论硕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交出的合格的斗争答卷。
三、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催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领导全党勇于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斗争问题,在新的斗争实践中凝练新的斗争经验,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斗争哲学在新时代的接续篇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实践的理论升华,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使然。
(一)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斗争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夯实思想理论之基
进入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日益严峻,既有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式微,也有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冲击;既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渗透和颜色革命,也有信息时代网络空间话语权的争夺;既有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淡薄,也有青年一代信仰的缺失和动摇,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斗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新的斗争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在新的斗争实践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重要论述既指明了新时代打好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攻坚战的正确方向,又提出了新时代打好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攻坚战的明确要求,是新时代打好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斗争的经验总结,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跃上了新高度。
(二)打赢全面脱贫攻坚的斗争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立起社会发展之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极富远见的斗争视野把扶贫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从基层调研到召开座谈会,就脱贫攻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有力地指导了我国反贫困斗争,为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动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这一系列关于扶贫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系统全面的扶贫脱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对新时代我国反贫困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引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开辟了新境界。
(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斗争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架设党的建设之梁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9 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来说,如何解决好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是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斗争中,书写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篇章。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到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从坚持民主集中制到坚定“两个维护”,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到“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从健全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体系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到坚决做好反腐败斗争……在伟大斗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突出成就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融注了新“血脉”。
(四)应对外部环境风险的斗争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筑牢外部环境之墙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着诸多潜在的外部环境风险,如长期存在的国土争议问题、国际恐怖主义对我国海外利益威胁加剧、国际经济秩序变革和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对我国经济安全带来挑战、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管控网络空间乱象和信息安全风险难度增大、以互联网为阵地的网络犯罪对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防范化解外部环境的风险,完善“一带一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塑造外部安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防范化解国际风险挑战的斗争中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国维护自身安全的行动指南,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安全观,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化拓展了新视域。
四、在新的偉大斗争中聚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动能
百年光辉历程深刻昭示了作为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在大风浪中经受考验、在大危机中力挽狂澜,始终高度重视推进理论创新、注重理论强党,以不断创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行稳致远。今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更加需要弘扬伟大斗争精神、直面风险挑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实践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因此,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我们必须以勇毅的斗争精神、高度的理论自觉,创造性回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科学解决党治国理政面临的新问题,把传承斗争精神作为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以新的斗争实践作为理论涵括的源头活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在把握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斗争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离不开在斗争实践中把握历史大势。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环境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诸多不确定性和变数,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要着力在深化认识时代主题和我国历史方位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要把握“两个大局”联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世界正向发展立稳“压舱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为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携手解决全球治理问题提供“航向标”。“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是我们开展新的伟大斗争的基点。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二者多方面、深层次的联动关系,在推动21世纪世界历史大变局的斗争中涵括新的时代特征。
二要领会两个“深远影响”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场疫情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我国安全和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5]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大变局加速变化,使全球治理体系中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充分暴露,人类生产生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这场疫情对我国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国国家治理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两个“深远影响”交织重叠、同频共振,对未来的世界和我国发展产生激荡效应,是我们开展新的伟大斗争的坐标。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在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斗争中重塑新的安全理念。
三要正確看待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6]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与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相并行,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当代中国,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论断要求我们辩证地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既要坚定信念,做到居安思危;又要顺势而为,善于化危为机。我们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在冷静审视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斗争中阐释新的发展方位。
(二)在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斗争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离不开在斗争实践中推动发展。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斗争越来越多,斗争形势越来越复杂。如何把握正确方向,保持战略定力,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课题。我们要以战略思维把稳前行方向,以底线思维做好长期斗争准备,着力在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7]新发展阶段这一重大战略判断表明,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坚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全面、辩证、长远地认识我们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科学认识危机与新机、变局与新局的辩证关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为辩证看待发展、推进理论创新谋篇布局。
二要以科技创新聚合新发展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7]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国际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让创新成为发展基点,全面提升我国国际科技竞争力和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为立足科技创新、推进理论创新夯实基础。
三要以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8]面对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新情况,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气神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在对外开放中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依靠改革开放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破除发展瓶颈、消解发展痼疾;依靠改革开放培育新机、抢抓新机,汇聚发展优势、服务发展大局,为把握战略主动、推进理论创新提供动力。
(三)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斗争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离不开在斗争实践中提升本领。以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和国家治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国家治理现代化,更加鲜明地强调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性质。我们要着力在深刻回答“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重大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要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把握前进方向、推进理论创新。我们国家治理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家治理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中,是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以强大的战略定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是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前行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立场,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全部工作之中,是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量。
二要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加快制度建设、推进理论创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既要坚定制度自信,又要加快制度创新。我们要在新的斗争实践中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以创新制度建设理念、优化制度设计为先导,深刻回答好“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重大问题,加大有效制度供给,强化集成式制度创新,加速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汇聚起以制度创新推进理论创新的强劲动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永葆生机活力,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三要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强化制度执行、推进理论创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执行绩效,切实夯实以制度权威推进理论创新的牢固基石。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意识的强弱。我们要在新的斗争实践中增强制度观念、树立制度权威,聚焦制度执行、坚决维护制度,自觉尊崇制度、严防制度空转,增强“事不逾矩”的执行刚性,不做“破窗效应”的始作俑者,从而以制度优势更好推动治理实践,将制度的刚性约束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在有效治理实践中强化理论概括、实现理论创新。
(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斗争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离不开在斗争实践中能谋善断。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我们要把握时代进步的大趋势,坚持正确方向、凝聚新的共识,以张弛有度的斗争策略、能谋善断的斗争能力、科学运筹的斗争尺度应对复杂国际安全挑战,着力在有力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要积极谋求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国际政治权力关系的体现。有效提升国际话语权,既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又需要有强大吸引力、能够得到其他国家政府和人民认可的话语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今世界国际话语更多地体现着发达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在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度融入国际社会,以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旗帜,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参与国际话语权的大国博弈,善于提出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理念,以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推进理论创新。
二要深刻把握“四点启示”①。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新挑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点启示”,是“从维护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的高度,全面系统地回答后疫情时代人类将面对什么样的世界、中国将为世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际秩序等重大问题”,[9]旗帜鲜明表达了中国坚定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决不会逆转,坚定奉行多边主义,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原则立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坚持多边主义、摒弃意识形态争论,加强团结合作、树立合作共赢理念,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更多全球性挑战、共同开创更加美好未来提供中国智慧,以供给全球性治理挑战的中国方案推进理论创新。
三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党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是新时代应对国际国内安全挑战、开辟新的斗争局面的新理念。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立足全球发展大势,保持战略定力,坚守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对于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问题决不让步、决不妥协,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相互促进、互为犄角,以着力维护和塑造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理论创新。
“我們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9]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清晰看到,始终保持斗争精神、勇于伟大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不断壮大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理论强党的强大动能,是中国共产党人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的内在逻辑。当今中国,正处于从富向强不断奋进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阔步前行的自信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勇于开展新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是一个需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课题、解决中国问题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在新的斗争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坚定“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斗争定力,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勇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上开展伟大斗争,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实践基础,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奋斗的新征程上,面对迅速变化的时代、深刻变革的社会,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理解党的斗争哲学的精髓,努力传承党的伟大斗争精神,准确把握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就一定能以新的斗争实践书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注释:
①“四点启示”,即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和历史潮流;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人民日报,2019-09-04(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4]习近平总书记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微镜头[N].人民日报,2019-05-23(2).
[5]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扎实推进军队各项工作 坚决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2020年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020-05-27(1).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7]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则[N].人民日报,2020-08-25.
[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2).
[9]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不会逆转(和音)[N].人民日报,2020-10-04(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2020SJZDA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2-28
作者简介:张建,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