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二语发展实践研究

2021-08-23申亚琳

摘 要: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二语发展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自该理论引入二语发展领域,二语发展的研究也逐渐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转向社会文化理论的宏观视角。文章从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理念最近发展区入手,结合支架理论探讨了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教学与评估的启示:在二语教学方面,要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和支架教学的引入;在二语评估方面,要注重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动态评估中的调节与干预作用,加大动态评估在二语发展中的应用。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二语发展; 动态评估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21)03-0058-05

收稿日期:2020-09-06

基金项目:2019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访问研修项目(gxgnfx2019022);2020年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20jyxm1550)

作者简介:申亚琳(1985-),女,湖南怀化人,讲师,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Second Language Dev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SHEN Yalin1,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7, China)

Abstract: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is a process of learners' self-construction.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theory into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he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and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to the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Starting with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social cultural theory,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social cultural theory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combined with scaffolding theor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ttention should be payed to the change of teacher's role, the dynamic adjust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scaffolding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assessment, it's important to focus on the adjustment and intervention in the dynamic assessment based on social cultural theory, and increase the dynamic assessment.

Key words:sociocultural theory;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dynamic assessment

社會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由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于20世纪20-30年代提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Lantolf &Thorne在《社会文化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的起源》一书中将社会文化理论引入二语发展领域,从而拓宽了二语发展的研究视角[1]。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从宏观上处理语言知识的发展,重视社会互动在学习中的地位,强调社会环境对语言发展的重要性,关注学习者如何通过交际发展语言,将语言使用纳入语言发展的研究对象。因此,二语发展的研究也逐渐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转向社会文化理论的宏观视角。本文拟从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理念最近发展区入手,并结合支架理论探讨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教学与评估的启示。

一、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创立之初主要是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其主要观点是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机能发展,强调社会交流互动在认知发展和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性。社会文化理论主张思维认知和社会文化不可分割,认知活动来源于社会活动。因此,对认知发展的研究不能将认知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隔离。从知识的传递过程来看,知识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维果茨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社会语境中通过合作、互动和交际的过程建立的,学习不只是“个人的努力”,而是融合了社会互动和协作的过程。因此,学习者的发展不能仅通过对个体的研究来理解,还必须审视个人发展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

(一) 最近发展区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简称ZPD)。维果茨基强调,互动是学习过程的首要因素。儿童的智力发展是通过社会协作逐渐从外部环境中习得和内化的结果。在这种观点下,学习是学习者从实际发展水平向将在社会环境中习得的潜在发展水平发展的过程。实际发展水平根据学习者独立解决的问题来确定,由已经成熟的功能决定,是往日发展的成果。潜在发展水平根据学习者在成年人的帮助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more capable peers)合作解决的问题来确定。学习者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其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如图1所示)。

最近发展区考虑了儿童不能独立解决但是在他人帮助下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尚未成熟但在成熟过程中的功能。如果潜在智力被实现,这将成为新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新的潜在发展水平的参考。然而,最近发展区也不应被理解为一个无限连续、永无止境的潜在能力范围,它是学习者已经拥有的能力与在指导和帮助下可以获得的能力之间的区域,在那界限之外是学习者在他人帮助下也难以发展的能力。

(二) 支架理论

维果茨基没有真正确定如何在最近发展区中进行发展性互动,而支架(scaffolding)理论充分诠释了最近发展区中发展过程的动态性。该理论将教师、家长和同伴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类比于建造建筑物时临时搭建的辅助结构。这种作用使学习者在获得帮助或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解决问题、执行任务或实现目标。简言之,支架是临时性的学习辅助,并以此试图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能力。

支架基本上由成年人组成并由他们“控制和调整”那些超出学习者能力范围的任务,使学习者只专注于和完成他/她的最近发展区能力范围内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建立了一个动态系统,包含三個重要因素:应急及调适、辅助和独立(如图2所示)。

“应急及调适”是指教师根据学习者的能力调整和定制教学策略。在运用这些策略时,教师应通过测试或言语信号获得学习者的反馈,以确定学习者理解所教授内容或达到所培养的能力。“辅助”指的是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习者临时性的指导和帮助。随着学习者自信的增强,教师应明确何时以及如何逐步撤回支持,让学习者自主发展。“独立”是与“辅助”相对立的要素。教师辅助从学习过程中退出的程度越大,教师对学习或任务的责任就越小,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责任和独立性就越大。随着学习者在学习任务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信心和能力,发展就逐步实现了。

“支架”理论自诞生以来,被应用于各类教育教学领域,如正式课堂、亲子互动、成人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二语教学。在语言发展领域,Van Lier指出了支架的六个特点:a.连续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复出现,各种变化彼此相关联;b.情境支持:一个安全但具有挑战性的环境,错误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c.交互主体性:相互参与、相互支持,两种思维相融合;d.应急性:根据学习者的反应,支架性支持可以被添加、闲置、删除、重复等;e.移交/接管:当技能和信心提高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和独立性也在增加;f.流动性[2]。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不是被迫的,而是以自然的方式流动进行。

二、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发展实践的启示

尽管社会文化理论最初是在母语语境中提出的,但由于该理论重视社会互动和语言中介作用,从而使二语发展的研究路径也逐步转向语言的社会文化属性,研究视角与以往也有了较大的不同,给二语教学和评估带来了很多启示。

(一)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语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者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协调者(mediator)和干预者(intervener)。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协助和干预,而非控制。教师应从学习者现有水平出发,找出其潜在可能达到的水平,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中构建支架,引导学习者自主地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一个阶段的提高,并利用发展区中的有效帮助机制协助学习者达到可能的能力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干预是渐进的,从高度策略化的、隐形的帮助开始逐渐过渡到具体的层面,直到学习者能够对帮助做出合适的回应;其次,教师的帮助应视具体情形而定,教师从学习者习得过程中的积极反馈与消极反馈中,适时地协助和调整,当学习者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时就应递减类似的帮助;最后,这种帮助需要通过教师和学习者的互动对话和共同活动来完成。

2.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教学内容不应完全跟随由传统测试确定的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学内容应进行动态调整,并控制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学任务应是学习者尚不能完全独自解决和完成,但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可以解决和完成的。这些问题或任务对学习者而言是新的且具有挑战性,但通过教师的帮助或同伴的合作学习,这些问题或任务对学习者不再构成挑战;学习者实现了其最近发展区,教师再调整教学内容,提供新的且更难的学习任务,并控制在学生的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内。

3.教学方式的转变。支架教学是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建构主义教育模式,它是对那些超出学习者能力的任务元素加以控制,从而使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上,并快速地掌握它们。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同伴、任务为支架构建社会化语言学习环境,并建构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任务之间、不同学习任务之间的动态化系统,促进学习者逐渐进步和不断提高,发展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支架只起着辅助作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充分的体现。

以教师为支架的动态教学。首先,教师应提供适宜的语言输入,从教学过程的设定、课前任务的布置到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以及知识的巩固和课后任务的完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干预者。其次,教师还应密切关注学习者,了解其学习动机,把握其学习状况,合理安排任务活动,以防止支架搭建过度。教师要以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适时调整支架。

以同伴为支架的合作学习。在二语教学领域,除了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许多研究者也将学习者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视做教学过程中的“支架” [3-5]。McDonough等研究者发现,二语学习者分组学习可以获得超出学习者个人能力范围的学习效果[6]。在与同伴交流时,学习者可以通过交流讨论、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管理活动和行为等方式来支持学习活动。因此,二语教学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学习者可以互相帮助,发现缺点、纠正错误,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以任务为支架的互动教学。以任务为支架需要教师通过模拟实际活动场景,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各项任务,引导学习者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并与教师交流问题及心得,帮助学习者学会借助情境或他人表现来判断对话者意图或表达自我感受,以完成交际活动。各项学习任务为学习者构建了语言学习的社会化环境,建立了课堂内外、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体系。

(二) 对二语评估的启示

1.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动态评估。人的心理机能的发展不是依靠天生的能力在环境中自动成长,而是作为一种易于改变的动态潜能,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因此,社会文化理论主张采用动态评估(Dynamic Assessment,简称DA)的方式评价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动态评估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为基础,在创建的最近发展区内将评估与教学有机结合。评估者以合作者或支架提供者的角色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学习解决任务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最终使知识和策略被学习者内化。

评估是否动态取决于评估过程中是否有评估者的调节与干预。因此,动态评估的主要特征是评估者在评估过程中为了支持学习者在最近发展区中的进步而进行的调节或干预。与传统的静态评估不同,动态评估不再只是记录测试结果,而是在深入了解阻碍学习者成功解决问题的因素后,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调节、干预和支架来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发展。在动态评估中,教师/评估者在学习者/被评估者与教学/评估目标之间进行调节(如图3所示)。

教师通过动态评估中的调节给予学习者支持,帮助学习者从实际发展水平向其潜在的发展水平靠近。评估的重点从学习者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即能力的产出)转移到学习者对所提供的干预的反应。我们不再关注学习者现在知道什么,而是关注学习者如何处理新任务。因此,评估和学习的过程变得尤为重要。

动态评估中的调节是为学习者提供恰当而有效的帮助。换言之,调节不只是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而是帮助学习者走向独立,并能将知识技能应用到未来相应的情境中。为了确保学习者获得的帮助是有效的,调节者必须考虑学习者目前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正在发展的潜在水平,以便给予的帮助在质和量上与其水平相匹配。首先,帮助必须是渐进的,需要评估出学习者成功完成任务所需的最低协助水平,这种协助从一个隐含的层面开始,逐渐变得更加明确;其次,帮助也要视情形而变化,只有在需要时才应提供帮助,并且应在学习者显示出自我调节或控制任务的迹象时立即撤回帮助。

在动态评估中,评估者或教师的作用与非动态评估有着很大的不同。评估者在动态评估过程中不再对被评估者保持中立,这种“传统的中立态度被教学和帮助所取代” [7]。动态评估研究者用‘调节者和学习者取代了‘测试者和受试来阐释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新的关系,因为调节者为学习者提供提示、引导性问题和解释等形式的支持和帮助” [8]。除了提供帮助之外,评估者还应创建一个合作的情境,以促使被评估者充分展示其发展水平。

传统的静态评估强调测试的效度,认为语言能力是语言学习者固有的认知能力,测试者和测试环境不应该影响测试的成绩。动态评估认为测试者、被测试者和测试环境相互影响,语言能力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Guterman认为,任何与教学相关的、对学习者有用的评估都是有效的[9]。动态评估的效度应被视为促进学习者发展的程度,它是通过教学、干预和对学习者发展的观测来保障的。传统的静态评估要求测试的信度,同一水平的受试者应该得到相同的分数,但在动态评估中,学习者的能力被视为潜在发展的和动态变化的,受试者的发展过程比最终的分数更重要。因此,传统的信度要求并不适用于动态评估。

2.动态评估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目前,动态评估在二语环境中的应用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介绍动态评估的过程。Poehner通过让学习者在观看一段短视频后用法语过去时叙事,探讨动态评估的过程及其对高水平法语二语学习者的影响[10]。在预测试期间,学习者没有收到任何反馈或调节。在预测试之后,他们被要求观看相同的片段并重复相同的任务,老师以暗示、建议、引导性问题或提示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了调节。在调节阶段,学习者的互动回应表明,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技能逐渐趋于成熟。Aljaafreh & Lantolf的评估程序包括制定适当的调节以持续评估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以及根据需求变化调整帮助[11]。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当学习者未能完成任务和出现错误时,作为评估者的教师会逐步提供反馈。研究发现,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中的显著发展提高了学习者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二是探究动态评估对学习者二语发展的影响。Kozulin & Garb就动态评估对二语阅读理解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2]。他们评估了学习者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学习和使用有效策略的能力。首先,对学生进行静态测试;随后,教师与学习者一起回顾考试,教师调节干预每一项测试项目所需的策略,并指导学习者如何将策略从一项任务转移到另一项任务。最后,重新测试以确定学习者如何从调节中受益。结果表明,水平相近的学习者在受到干预后的测试中表现不同。三是对比动态评估与静态评估对二语发展的影响。Ableeva采用了互动式动态评估程序来诊断二语学习者在听真实语境的音频时理解困难的原因[13]。在调节过程中,研究者發现学习者之间的差异被蒙蔽在静态过程中,因为有些学习者发现听力理解的内容太难,而另一些学习者未能提供正确答案仅仅是由于不理解单个词汇或文化信息。动态评估揭示了语音、语法、词汇和文化知识的差异是阻碍真实语境听力理解的主要潜在因素。

动态评估在二语发展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动态评估不仅可以揭示学习者语言发展问题的根源,而且通过针对学习者具体的需求和遇到的困难而进行调节和干预,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发展。此外,由于对主流语言技能的依赖性较低,而且不同于大多数传统的基于测试项目对错的评估,动态评估为学习者提供了衡量学习过程和能力的新的标准。因此,随着其优势及使用趋势越来越明显,动态评估逐渐成为二语教育者的教学工具。当然,动态评估尚不能取代传统的测试,而应与之结合使用。

三、结语

社会文化理论为二语发展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社会文化理论下的二语发展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是获得自由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学习的控制者,而是协调者和干预者,协助学习者从其现有水平出发,找出其潜在可能达到的水平,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中构建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地跨越最近发展区从而实现阶段性的飞跃;学习者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而是成为知识的主动积极建构者;同伴也不再只是置身事外地旁观其他学习者学习,而成为他人学习的合作者;评估不仅考查学习者当前独立表现的能力,更加考虑其潜在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Lantolf J P,Thorne S L.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 Van Lier L.The Ecology And Semiotics of Language Learning[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ress,2004.

[3] Storch N.Investigating the merits of pair work on a text editing task in ESL classes[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7,11(2):143-159.

[4] Riazi M,Rezaii M.Teacher- and peer-scaffolding behaviors:Effects on EFL students' writing improvement[C]//Feryok,Anne.CLESOL 2010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National Conference for Community Languages and ESOL,2011:55-63.

[5] Shehadeh A.Effects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collaborative writing in L2[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1,20(4):286-305.

[6] McDonough K.Learner-learner interaction during pair and small group activities in a Thai EFL context[J].System,2004,32(2):207-224.

[7] Sternberg R J,Grigorenko E L.Dynamic Testing:The Nature And Measurement of Learning Potential[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8] Poehner M E.Dynamic Assessment:A Vygotskian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L2 Development[M].New York:Springer,2008.

[9] Guterman E.Toward dynamic assessment of reading:Applying metacognitive guidance to reading assessment task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2002,25(3):283-298.

[10] Poehner M E.Dynamic Assessment of Advanced L2 Learners of French[D].State Colleg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2005.

[11] Aljaafreh  A,Lantolf J P.Negative feedback as regul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4):465-83.

[12] Kozulin A,Garb E.ynamic assessment of EFL text comprehension[J].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2,23(1):112-127.

[13] Ableeva R.Dynamic Assessment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L2 French[D].State College: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2010.

[責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