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古寨兰菊芬芳
2021-08-23柯玲
柯玲
东华五期非遗学员查兰菊,是一位特别有心的学员,听说东华老师回访,没有让老师到相对便捷也是她经常在的兴义机场门店,而是直接将回访地点约在了她自己特别喜欢的南龙古寨,这里有她的“遗染手工”体验作坊。客人可以在这里体验手工纺织、刺绣、扎染、蜡染、植物染等一系列布依族的传统手工艺,还可以现场制作。
这是我们第一次踏进布依古寨,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南部巴结镇的万峰湖畔,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寨子,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布依族的生活习俗及生活文化,目前寨中仅有百余户人家,依旧居住在原始的吊脚楼中——这也是我第一次踏进真正的吊脚楼。一下车,几乎所有老师都禁不住惊呼,高耸的寨门,盘根错节的沧桑老树,大家一下子就被古寨的古朴气息感染了。领队回访的学院领导冯教授也是位画家,直接说:“这个地方太好了!可以带学生来写生,想画画了。”可能灵感勃发,说完之后就径自带着画匣子找一个基点,专心“作业”去了。
布依村寨的古朴气息在南龙体现得原汁原味,先说其“古”。南龙古寨的门口有块铭牌,上写“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义南龙村古建筑群”字样。古寨中的建筑绝大多数为原物原形,几乎没有“修旧如旧”的新作。在这样的寨子里有个非遗体验工坊可谓有机统一,丝毫不失生态平衡。
南龙之“古”首先在其历史悠久。据传说,明洪武年间,改土归流,朝廷实行调北征南政策,从湖北、江西大批移民贵州,并在贵州设立上五府、下八府,其中南龙府即建在今天的南龙古寨,后来由于南龙缺水,建府不久即迁至安龙。明洪武从公元1368年到1398年,如此推算,南龙古寨建寨应该已经600多年了。据建筑专家考证,目前遗存的南龙布依古建筑群,估计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对研究民族古建筑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考古价值。村民居住在结构严谨的干栏式建筑群里,瓦屋、吊脚楼等古式民居保存完好。南龙古寨共148户800余人。村民全为布依族,至今仍保持男耕女织的生活习俗。织布机、石碓、石磨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人们身穿衣物均是妇女自编自织、自染自缝的土布,古色古香。略显冷清的古寨民居中不时会遇到晒太阳的老者,看到我们时笑容竟然都与阳光一般灿烂。眼神中更是充满了善意,说着我们听不懂却又十分明白的欢迎词,串联起了古寨亘古至今的热忱。
南龙之“古”其次在布局。我国古村落结构布局中融合中国文化精髓的例子不少。南龙古寨现有148栋民宅,比较奇特的是,寨中房屋按九宫八卦形排列建筑,巷道环环相扣,道道相通,布局非凡,堪称奇迹,不熟悉的人进入其中如进迷宫。数百年来,寨中的吊脚楼坏了拆,拆了又建,但始终保持着原有的建筑格调,是得高人指点还是仙人所赐?
相关传说也不少。一说明朝末年,由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大举攻进北京,明王朝土崩瓦解,明皇帝崇祯朱由检吊死煤山,他的一位小弟弟朱由榔由一些死党护卫逃出北京,历经千难万险逃至南龙,企图在此东山再起,后称永历皇帝的朱由榔在此休整练兵,留下巍峨的点将台和宽阔的演兵场。走进南龙古寨,寻踪觅迹,静心倾听,你或许还能感觉到当年朱由榔在此日夜操练兵马、待机挥师北上收复旧日河山沙场点兵的气势。当然,这一切都已经或即将成为景点。
兴义市把南龙古寨作为一个典型民族村寨进行旅游开发、对外宣传,已经引起了外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观光采风旅游。南龙古寨的魅力一方面在于她“古”得真实,更由于她的“朴”,“朴”得神奇而又自然。
南龙之“朴”在于其自然而又神奇。南龙的自然环境中首先映入眼帘、极其具有冲击力的是寨中随处可见的古榕树。榕树生命力旺盛,树形庞大,根系发达,因为多胡须,自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榕树被人们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诸如:家庭稳固、长寿安康、爱情坚贞、幸福绵长等积极含义。而南龙古寨的榕树不仅古老、高大、苍劲,而且数量奇多,株株枝繁叶茂,简直就像一个榕树王国!整个古寨被高大的古榕遮盖,从远处观之,很难发现这里是一个寨子。这些古树老的上千年树龄,少的也有数百年历史。它们是南龙历史的见证者,共同阅尽人间喜怒哀乐,也创造了它们自身的很多传说故事。听老人说寨子里有故事的榕树就有160多株。比如“根抱井”的来历。传说南龙寨中有一位多才多艺,貌若天仙的阿玉姑娘。在一年一度的对歌节上,阿玉的歌声留住了一位骑白马过路的青年阿旦,两人一见倾心,山歌对唱了三天三夜,谁也舍不得分开。但阿旦的饮水量大得惊人,他口渴了一次就得将所有的井水喝干,南龙寨中就要闹三天水荒。所以,阿玉的父母坚决反对这门婚事,硬是将这对恋人生生分开。两人只好偷偷外出幽会。一天晚上,阿旦刚将马拴到墙边,准备去喝水,就被寨人发现了,他们都来围攻阿旦。阿旦只得跑到南盘江去饮水。瞬间,他的马僵住了,化作一棵如龙似马的大榕树,它就是“河马飞龙”。临走时,阿旦对阿玉说:“我是南海龙王的三太子,现在得赶到南盘江去找水喝,等到南盘江水倒流到南龙寨边,那时就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了!”从此,阿玉每天都站在他们分手的地方泪流满面地盼望着南盘江水倒流,让心上人早日回来。渐渐地,阿玉的眼泪流到脚下形成了一眼清泉,她也化作了一株榕树,紧紧抱住这眼清泉,这就是现在的“根抱井”。
这些带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既是对南龙缺水史实的一种原初性解释,也给阳刚的南龙古寨增添了一些柔情。古寨人的生活古風习习但绝不古板。在这里我们不时看到人与自然之间智慧的相互辉映。查兰菊的“遗染手工”体验坊就在进寨门不远的广场后面的吊脚楼里。自然,兰菊也要打粑粑请老师们品尝。身材苗条甚至看起来有点弱不禁风的兰菊打起粑粑来毫不文弱。我们在古寨看到的粑粑是彩色的,彩色粑粑源于彩色糯米饭。在黔西南,制作五彩糯米饭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布依同胞擅用染饭花、紫叶、枫香叶等作为染料,将糯米染成五种颜色后蒸熟。兰菊说制作糯米饭的植物染料也是人们纺纱染布的原料,都是村民们在房前屋后的山上采摘的。黑色糯米饭是用枫叶捣碎煮水泡出的糯米,黄色糯米饭则是用染饭花的花枝浸泡的,紫色糯米饭用紫叶汁制作……这些都是使用纯天然染料制作而成的。兰菊的五彩粑粑色彩鲜艳、味道清香、格外喜气。
古寨人不仅吃得有声有色,穿的同样也是大自然的五颜六色。大家不禁惊叹于布依族同胞运用大自然色彩来美化生活的聪明才智。在兰菊的手工作坊中更有一篮色彩鲜艳的果蔬等着老师们品尝,黄灿灿的香蕉、粉嘟嘟的桃子、青翠欲滴的黄瓜,珠圆玉润的香瓜,都是兰菊妈妈从地里现摘回来待客的。个个长得结实粗壮,咬一口鲜嫩无比,嚼一下都能感受到南龙肥田沃土的充盈地气。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兰菊承袭了母亲的巧手慧心,当起非遗传承人尽职尽责。东华回来后,兰菊被聘为兴义市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培训老师。古寨的工坊是她的基地,机场的门店是她的拓展。看起来总是面带微笑轻声轻语的兰菊有着很明确的人生目标。她爱古寨,爱家乡,爱非遗。作坊里成排的纺车,不同系列的产品有序铺陈。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触发了古寨人纺染织绣源源不断的灵感。“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加上高海拔和低纬度相结合,造就了贵州大地上无比丰富的植被。而丰富的植被不仅让贵州成为众多药材的原产地,也为纺织提供了天然颜料。
来到古寨有些自以为是的常识却被刷新了。比如人们习以为常的中药板蓝根是贵州司空见惯的染料植物,兰菊的工坊门前栅栏上就长着一盆,枝繁叶茂,叶片和薄荷差不多。兰菊有几分自得地指着门前的一排植物说:“它们都可以做染料,我们的东西都是用纯天然的植物染成的。”在南龙古寨,既有高大参天的古榕树,更有这遍地五彩缤纷的植物,简直遍地是宝!“栀子花!”总算看到一种我熟悉的植物,我甚至有几分激动。“难道栀子花也是染料?栀子花不是白色的吗?”“是的,但黄色的栀子果是很好的染料哦!”天哪! 栀子花白兰花难道不是摘下来闻香的?!我似乎从来没想到栀子还会结果,家里的栀子花长了好多年了,从未想到人家还能结果,而且果子还有妙用。兰菊带我们去看栀子果染成的围巾,所有人都惊呼:“太漂亮了!”
兰菊是个心灵手巧的全才,除了刺绣工艺过硬,还擅长蜡染、扎染、植物染。蜡染离不开绘画技艺,扎染需要丰富的想象和设计能力,植物染需要对植物习性有深刻了解。虽然中学时我们学习过生物,或许高考成绩还考得不错,但扪心自问,我们其实未必真懂得这些生长于天地之间的植物精灵,关于它们的知识很可能远不及这古寨中的居民。离开时头上碧空万里,耳畔凉风习习,眼前五彩缤纷,古寨宁静祥和,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大家不禁有几分恋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