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廷俊:指尖上谱写马头琴的歌
2021-08-23白英
白英
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被蒙古族视为圣物的传统乐器马头琴那苍凉悠扬的琴声,就回响在辽阔草原的上空,诉说着这片古老土地上金戈铁马的爱恨情怀,也传达着蒙古民族心灵深处的喜悦与忧伤。在内蒙古,如果提起做马头琴的人,人们首先会想到制琴名家——段廷俊。可以说,段廷俊在内蒙古马头琴制作业里是领军人物。凭着对马头琴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限热爱,多年来段廷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懈追求,成就了一段马头琴创新改革的佳话。
马头琴是有脑袋的乐器
段廷俊是中国马头琴学会副会长,在内蒙古众多的马头琴厂中,段廷俊的马头琴厂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家。他的马头琴厂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一个不大的四合院内,占地不过几百平方米。走进厂里,他跟工人们正各自忙着自己手里的活。透过窗户,看到光线昏暗的屋里一张颇有些年代且老到掉牙的门板做成的操作台上,摆满了木料和未完工的琴箱、琴杆以及各种刻刀、凿子,地上到处堆满了刨花。就在这里,段廷俊制作出了一把把精美的马头琴。
置身马头琴的世界,仿佛来到了草原深处,一把把马头琴化身一匹匹骏马从远古奔腾而来。马头琴由琴头、琴杆、琴箱、琴弓组成,一颗高傲的马头挺立在上方,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别立在马头的左右、紧拉着两根琴弦。整个马头琴看上去就像是变了形的一匹马的半身像,一只琴弓就像缕缕白云与这匹奔腾的骏马不离不弃,相伴左右。
段廷俊老师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身板精瘦却很有精神,动作利索不输岁月,热情开朗,说起话来非常幽默。工作台前,他正专注在快要雕成的一只马头上,马头雏形已呼之欲出,“不光远看像马,细节上更要出彩,马的高贵必须要表现出来。马嘴里牙要细长,马头上耳要竖直,特别是马眼,神情饱满全看它,千万不能凹进去,那可就成了鼠眼了。”他的手上仿佛也长着一双眼睛,起初还显木呆的马,用刻刀在马眼下的泪槽处深挖几下,马的精神立刻就显现出来了。再看整个马头造型,无论是马毛、马耳、马鼻还是马眼,都显得威武神奇了许多。
在段廷俊眼里,马头雕琢是马头琴制作的“独门秘笈”,这是一把马头琴是否精美的关键所在。“做马头琴从来没有‘流水线这个词,全靠手工完成。只有用心,才能做出一把好琴。马头琴是有脑袋的乐器,有了脑袋,它才会有灵魂。”他说,细致的雕工是对制琴师的真正考验,这细致的雕工,除了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外,更缘于平日里对马的观察和对马头琴的热爱,而这种纯手工的制作,也使得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把马头琴,每一把马头琴都是独一无二的。
马头琴手艺人不只是木匠
有人说,做琴的人都是木匠,只要会木工手艺就行,然而段廷俊却不这样想。他认为只有手艺人对蒙古民族的魂有深入的理解,只有将自己对乐器的感悟融入乐器中,才会做出一把好的马头琴。一把品质优良的马头琴,制作的程序非常复杂,工艺要求很精细,从选材、切割木材到制作琴箱、琴杆、马头等共70多道工序,要求制作者有相当娴熟的技巧。在段廷俊的口中,制作乐器必须具备3门技术,第一要懂音乐,其次要懂木工,然后要懂美工。
若是光看他做马头,像是个懂美工的木匠,然而看了他调琴的过程,就会明白对音乐的理解对于做好一把马头琴、成为制琴专家是多么重要了。段廷俊为琴箱调音方法很独特,只见他把半成品的琴箱放在特制的支架上,装上琴弦,用琴弓在上面试拉,一边用心感受琴箱的音质效果,不时用刨子慢慢地刮、削,修整着面板和背板,背板、面板去留的多少,全凭耳朵判定,他把这种方法称为“六面调音法”。提琴的做法是从外往里做,做的时候无法调音,没有调音的余地,而他制作的专业马头琴是他不断拉动琴弓,同时从里往外做,调节共鸣箱的尺寸,直到感觉拉出的声音与琴箱达到完美的共鸣,就把琴箱拿下来定型,然后开始打砂纸、喷漆。
“做乐器之前,我就学过吹笛子、拉二胡、小提琴、手风琴,还背歌谱等,音乐基础打得很好。”段廷俊回忆起当初说,“那是啥乐器都玩。”1971年,喜欢民族乐器的段廷俊进入了呼和浩特民族乐器厂,从此便与马头琴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在制作马头琴的过程中,调音是重要环节,段廷俊说,做一把好的马头琴,必须要懂得“音乐的味道”。“规定马头和琴箱的长短距离分配最为关键,制作者要凭自己的耳朵去辨别和确定两者的比例。如果不懂音乐,是做不好的。”段廷俊自己会拉琴,因此在绝大多数不会乐器的制作工人里,会演奏多种乐器的段廷俊自然比较吃香,演奏家订制乐器都愿意找他。
音色的美与琴箱息息相关,所以,马头琴制作的重中之重是琴箱,选料必须考究。“过去的皮面马头琴,18分钟的协奏曲就拉不了,因为上了舞台,灯光一开,温度一高,皮子就硬了,弦就跑了。”传统的马头琴由于音色低,只适合独奏,很难演奏高亢、激越的乐曲,为此,段廷俊花了十几年的心血,改革马头琴。20世纪80年代,段廷俊开始试用梧桐木和白松木代替琴箱皮面,白松的音色和提琴音色聚攏,比较细腻;梧桐木面音量大,音色豪放。“两个音色代表了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段廷俊说,“传统马头琴皮面板独奏还行,两把琴在一起拉音色就不容易统一,改革面板后,音色达到了和谐统一。”在他的心里,一定要做出艺术家认可的音色,要马头琴能够和提琴媲美。
马头琴形成了“家族”
各种部件准备齐了,段廷俊开始组装马头琴,他将琴杆下端长杆穿入琴箱上的穿孔,然后给琴装弦,琴弦是一根根纤细的尼龙丝,他竟然逐根数数:“马头琴外弦160根,里弦 120根,两根弦包括280根弦,全世界哪有两百多根弦组成的琴的声音?没有。”在段廷俊眼里,马头琴就是世界之最,他夸起马头琴来,满是骄傲的神色。“马头琴啊,是世界上最美的旋律乐器,它有纯度、厚度、浓度,10把小提琴的音量合起来压不住一把马头琴。”
数好弦,他把琴弦先后穿过指板上端的琴孔和铜轴孔,又绕在相应的铜轴上,这一系列的动作麻利干净,大可比照巧女绣花,细致又灵巧。说起琴弦,段廷俊又是一肚子故事,琴箱改革成功后,他没有停步,又尝试弦的改革,“马头琴呢,它是一个多弦乐器,以前用马尾弦,声音发暗、低沉,调式也定不上去,所以在舞台上演奏非常困难。”从20世纪50年代启用了尼龙弦,几代人开始了改革,但弦的粗细并不统一,从0.1毫米到0.18毫米的都有,到他这里,经过反复试验,最好的音色还是0.15毫米的。于是,他把尼龙弦定了位,原来低沉的音色变得洪亮清脆,高音也能上去,提高了舞台演出效果。
“弦上可做大文章,通过调节弦的粗细,音越高弦越细,音越低弦越粗。”马头琴是属于草原的,然而与很多传统民乐器相似,马头琴因为独具特色的草原风韵,很难与其他乐器融合。这也是段廷俊内心最大的情结,他一心想做出草原上最好的马头琴,把优美的马头琴文化推向世界。他说:“要想让它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就必须把它从民间色彩的乐器发展成旋律乐器,登上世界音乐殿堂,成为交响乐中的一支奇兵。”对此,段廷俊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思考,他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钻研。提琴是世界的主流音乐,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大提琴4个声部,从1990年,段廷俊完成了马头琴5个声部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的多声部配套改革。在他手中,马头琴也能搞成交响乐的多声部了,马头琴“家族”就形成了一个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乐器组。至2010年,段廷俊又继续创新,研发了金属弦低音、金属弦贝低音马头琴,完成了7个声部的改革,经过改革后的马头琴,揉进了提琴、四胡等乐器的优美,引进了意大利小提琴的共鸣,不但保留了传统马头琴古朴雄浑的风格,而且旋律更加优美,音质更加洪亮。就这样,古老的马头琴焕发了新的活力,即使在重奏、齐奏、协奏乃至与交响乐队合奏时,音质音色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极具穿透力。
馬头琴要走向世界
40多年来,段廷俊制作出了上万把精美的马头琴,远销海内外。现在仅内蒙古自治区每年就有1 000多人学习马头琴。段廷俊马头琴厂的二楼展示室里,几个青年马头琴乐手正在这里排练,段廷俊也兴致勃勃地拿起一把马头琴,和他们一起拉起来。深情的马头琴声响起,千年的时光仿佛化作咫尺,似远似近的悠扬,诉说着这片古老土地的传奇。
推广马头琴文化,传承马头琴技艺,是段廷俊一直以来的心愿,“马头琴不仅能拉蒙古乐曲,也一样能拉世界名曲,我们民族交响乐团在世界上也应该有地位。”多年来,他不仅醉心于马头琴改革,还尽力推动马头琴走向世界,早在2002年,他就向内蒙古有关部门提出一个方案:每年搞一届马头琴交流会,4年搞一届国际马头琴艺术节。当年他与有识之士推动的首届马头琴交流会就得以成功举办。段廷俊说,他的理想是,全世界的人不仅要能听到以提琴为主的音乐会,也要能听到以马头琴为主的音乐会。
2005年,中国马头琴学会会长齐·宝力高带着段廷俊制作的马头琴,率领他的“野马马头琴乐团”走进被誉为“世界音乐殿堂”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马头琴专场音乐会,将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推向了世界舞台。马头琴声奏起,声音时而急促如千军万马奔腾,时而缓缓如流水潺潺,时而低回委婉似窃窃私语,时而高昂挺拔似巍峨高山,响彻整个维也纳金色大厅。无论是在场的观众,还是坐在电脑前看视频的网友,无不为之震撼。
如今,音质音色清晰、富有穿透力的马头琴声早已成为世界音乐殿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而段廷俊弘扬马头琴音乐文化、制作马头琴的过程本身,难道不是一首创作诗篇、谱写乐曲、奏响时代旋律的交响乐吗?当划破天际的长调声传来,优美的情调随着马头琴声弥漫,传统手工马头琴带着鲜明的蒙古族文化特色,续写着马背民族的坚毅、不屈与豪迈。
(编辑 吴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