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2021-08-23张国

宁夏党校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研究展望研究现状新时代

张国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文化振兴成为国内文化建设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在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中,研究成果的形式以期刊论文为主;研究内容相对比较集中,国内学界既对乡村文化的概念及其衰落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也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面临的主要问题、基本思路、对策、地方实践进行了研究;就研究者的学科背景而言,多样化特点比较突出;研究方法上注重实地调研,能够结合各地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开展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注重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努力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支撑,重视对国外乡村文化建设经验的研究,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应当加强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研究现状;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4-100-00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中发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徐州市考察时就明确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2]。在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着力点。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3]。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一、国内学界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研究成果以期刊论文为主

在中国知网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到在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837篇,在学术会议发表的文章13篇,在报纸发表的文章75篇,硕士学位论文83篇。同时,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文献检索时发现,已经公开出版的同乡村文化振兴相关的专著共计37本,代表性的著作为孙惠芳所著《乡村文化建设经典案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沈晔冰所著《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包美霞所著《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红旗出版社,2019年)、陆建伟所著《历史文化村落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年)、张芬所著《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年)、刘社瑞所著《乡村振兴战略中新乡贤文化建构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中,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为主,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所占的比例很低。

(二)研究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

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乡村文化振兴这一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目前,国内学界主要从乡村文化的概念界定、乡村文化衰落的原因分析、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思路、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乡村文化振兴的地方实践探索等方面对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三)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多样化

在文献检索和梳理中发现,近年来国内从事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者中,其学科背景是多样化的。具体而言,乡村文化振兴研究者主要以应用经济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等相关学科为学科背景。同时,绝大多数研究者主要是在自身的学科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来思考和探讨如何有效解决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在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研究的过程中,国内学界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多。

(四)注重结合各地的实践探索开展研究

乡村文化振兴并不是一个纯粹理论上的问题,它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在文献检索和梳理时发现,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脱离国内各地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研究和思考,研究工作的实践指向是非常鲜明的。在开展研究之前,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要做一些实地调查的工作,在掌握某一地方乡村文化发展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当地乡村文化振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力求能够提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二、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乡村文化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乡村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界定。王庭美(2017)认为,中国乡村文化产生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传统社会伦理为秩序的乡村社会,并已经形成了以乡规民约、生活信仰、传统习俗、社会禁忌等作为基本内容的一种文化形态[4]。宋燕金(2018)指出,在目前的乡村环境下,乡村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化体系,它既包括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族文化,也包括外来文化与网络文化[5]。倪国良、张世定(2018)认为,乡村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乡村社会实践,彰显了淳朴、自然、厚道的文化品格,具有和谐、共生、互利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是亿万农民的精神标识[6]。潘英杰(2018)指出,乡村文化产生于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了广大村民的处事原则、是非判断标准、理想追求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状况,并对他们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起着制约作用,并能够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下来,在传统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的确是乡村的根与魂[7]。吴理财、解胜利(2019)认为,就文化治理的角度而言,乡村文化发展具有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的多重价值,从乡村文化体系中可以分出鄉村文化产业、伦理文化、自治文化、农耕文化等子系统[8]。吕宾(2019)指出,乡村文化无疑是广大村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其地域性、乡土性的特点鲜明,涵盖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面[9]。高静、王志章(2019)认为,乡村文化存在于村落之中,主要包括物质表象、观念形态和行为守则等层面的东西,并能够起到推动乡村善治、增加村庄财富、提升村民福祉的重要作用[10]。李国江(2019)指出,乡村文化是在乡村社会空间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系统,它同城市文化是并存的,是由农村居民创造、享有、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11]。

(二)乡村文化衰落的原因分析

周敏(2016)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近年来,传统的乡村文化日益衰落,农村青少年的问题也愈加凸显出来了[12]。王庭美(2017)指出,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传统乡村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巨变,其生存空间已经被强势的城市文化侵占,处在日益衰落的状态中[4]。左亚文(2018)认为,乡村文化涵盖了农耕文明的人文传统和价值观念,它在农村空心化和外来文化入侵的共同作用下遭到了严重的冲击[13]。徐勇(2018)指出,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城乡之间的落差在变大,体现农本价值的乡村文化显得无足轻重了[14]。刘忱(2018)认为,在当前中国向工业经济主导的城市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乡村的地位更加边缘化,乡村文化的衰落不容忽视[15]。贺雪峰(2018)指出,在当今社会,中国亿万农民需要面对生存的巨大压力和社会上激烈的竞争,他们对功利文化和轻浮文化持欢迎的态度,从而导致了传统乡村文化的衰落甚至是解体[16]。邱少明(2018)认为,在城乡二元体制、政府文化协调与监管的能力不足、城乡文化的交融不佳共同造成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16]。吴理财、解胜利(2019)指出,在近几十年的乡村社会发展中,文化建设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乡村发展中文化的空心化和精神的空虚化日益凸显出来,这些对于乡村治理极其不利[8]。吕宾(2019)认为,在中国持续推进城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文化遭到了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其衰落的现状触目惊心[9]。严火其、刘畅(2019)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长期外出打工很显然不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利益的无序分治和官员的自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乡村文化的衰落[17]。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

倪国良、张世定(2018)认为,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推动乡村主流价值观的弘扬、乡村各种社会力量的凝聚与乡村教育的发展,大幅度地提升乡村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乡村民众自身的历史使命感[6]。徐勇(2018)指出,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可以增强乡村生活的价值感、幸福感和快乐感,进而提升亿万农民愿意在乡村生活和努力振兴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4]。何白鸥、齐善兵(2018)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有助于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以推动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18]。向勇(2018)指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中发挥内在动力和重要保障的作用[19]。刘彦武(2018)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无疑能够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养,有助于他们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可以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20]。徐苑琳(2018)指出,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也有利于经济文化氛围的活跃、社会生态空间的扩展和文化传播语境的打造[21]。江绪容(2018)认为,乡村文化振兴能够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可以助力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22]。龙文军(2018)指出,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和灵魂,文化振兴能够推动乡村文化自信,可以留住乡村的魂,确保乡村振兴中的本色[23]。吕宾(2019)认为,乡村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乡村振兴的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和智慧源泉[9]。陆福兴(2019)指出,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形成乡村振兴的合力,的确是乡村振兴的风向标[24]。

(四)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周敏(2016)认为,在目前中国的区域文化建设中,城乡失衡严重的问题突出,乡村文化建设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人才短缺比较严重[12]。倪国良、张世定(2018)指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强势的城市文化的入侵、乡村文化变迁的滞后、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渗透等问题值得关注[6]。左亚文(2018)认为,由于投入资金的严重不足,乡村文化的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13]。徐勇(2018)指出,在乡村文化的振兴中,要着力解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同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努力提升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14]。徐苑琳(2018)认为,在近年来的乡村文化建设中,本土文化生态的恶化值得关注,农民文化主体意识缺失和乡村文化资源整合不足需要努力解决[21]。沈一兵(2018)指出,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文化抽离中的安全危机、文化断裂中的信任危机、文化隔阂中的认同危机和文化阻断中的传播危机日益凸显,亟需通过乡村文化振兴来化解[25]。陈波(2018)认为,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中,公共文化空间的普遍弱化问题要高度重视,对其中文化建设主体的空心化、公共文化供给失衡以及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度低等问题要着力解决[26]。欧阳雪梅(2018)指出,在当前的乡村文化振兴中,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弱化、乡土文化的急剧衰落、公共文化设施的短缺、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宗教文化的泛滥等问题必须高度关注[27]。苏锐(2018)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的年轻人参与本地乡村文化建设的并不多,参与主体的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28]。刘睿、王越(2018)指出,在当前的乡村文化振兴中,需要认真应对广大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传统优秀文化衰退、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社会陋习影响深、宗教文化泛滥等问题[29]。赵梦宸(2019)认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服务体制不完善、环保意识缺乏等现实问题[30]。黄茜(2019)指出,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要努力解决农村传统文化与道德伦理的衰落、村民的文化生活单一、文化生活的受众分化突出等问题[31]。

(五)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路

刘忱(2018)认为,既可以从乡村的角度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也可以从城乡优质元素互动的角度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15]。贺雪峰(2018)指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实现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现代文明在乡村扎根,还要注意传承创新本土乡村文化;既要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要努力打造兼具历史厚重感和前瞻性的新型乡村文化[16]。何白鸥、齐善兵(2018)认为,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中,要尊重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要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要推动形成新的乡村文化[18]。陶维兵(2018)指出,乡村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离不开政府扶持、村民参与和社会支持[32]。趙淑清(2018)认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正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努力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正确理解农民现实文化需求,最终实现乡村文化的再造[33]。刘彦(2018)指出,在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中,要深刻认识乡村文化的现实价值,有效保护好文化生态,整合利用好丰厚的文化资源,全面激发乡村的内在活力[34]。刘永刚(2018)认为,振兴乡村文化,要因地制宜,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政策有序推进[35]。涂用凯等(2019)指出,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有效地运用扎根于乡村土壤、农民自身熟悉、具有直观有效特点的文化形式[36]。

(六)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

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中,必须在直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近年来,国内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何白鸥、齐善兵(2018)认为,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中,要办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加强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塑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乡贤文化,鼓励农民种好自家“文化田”[18]。赵淑清(2018)指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忽视以下几方面: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建设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通过政策支持、价值引导和多方参与推动乡村文化产业成长;做好农民乡村文化意识和从业能力的培训,切实提升他们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能力[33]。刘彦武(2018)认为,必须出台乡村文化法律法规,颁布乡村文化振兴规划,制定乡村文化民主政策,推动乡村文化的大发展[37]。周锦、赵正玉(2018)指出,要借助于国家特色小镇的建设来构建乡村文化结构,努力构建交互式的文化网络服务平台,借助机制创新、人才和资金要素投入来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38]。李凤兰(2018)认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就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制度,培育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性化农民,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的和谐乡村社会关系,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的文明乡风[39]。彭维锋(2018)指出,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要出台乡村文化建设国家发展战略,完善乡村文化建设人才体系,探索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管理模式,構建乡村文化建设立体网络,增强乡村文化要素的辐射力度,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考评体系[40]。徐顽强(2019)认为,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就要明确社会组织振兴乡村文化的角色,提高社会组织振兴乡村文化的能力,加大社会组织振兴乡村文化的激励力度[41]。程玥(2019)指出,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推动乡村传统公共文化走出去,逐步扩大其文化自觉的范围和群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42]。宋小霞、王婷婷(2019)认为,在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中,必须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以及淳朴民风,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43]。

(七)各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探索

在国内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中,彰显出了鲜明的实践指向。近年来,国内有些学者比较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地方实践。刘英、王慧莉(2018)指出,要振兴黑龙江乡村文化,就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制定全省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规划,传承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多方筹措资金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培养乡村文化振兴的有生力量[44]。王宁(2018)认为,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充分发掘和弘扬本土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现代文明养分,有效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45]。白长龙(2018)指出,为实现宁夏乡村文化振兴,就要做好乡村文化建设规划工作,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后劲[46]。姚硕(2019)认为,在浙江、安徽两省的典型乡村,优秀家风文化已成为新时代当地乡村社会凝心聚力、奋发向上的重要力量,要以优秀家风培育来助推乡村文化振兴[47]。刘洋、肖远平(2019)指出,坚持一元多核共治的乡村文化建设理念,重视有限理性,坚持渐进主义,注重平台建设,打造文化景观及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现贵州的乡村文化振兴[48]。

三、进一步深化乡村文化振兴研究的展望

(一)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所占的比例偏低,亟待提升

在文献检索和梳理中发现,目前在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中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占比并不高。具体而言,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中,研究成果在形式上以期刊发表的论文为主。在报纸上刊登的文章中,中央级别的报纸上刊发的文章并不多;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在今后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中,国内学界应当着力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争取更多中央级的报纸和核心期刊研究成果,而且还要出版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支撑挖掘不够,亟待深化

在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中,国内学界应当深入思考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支撑问题,深入研究文化理论,以此来指导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但是目前国内学界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支撑的思考和分析明显不足,有待大力加强。只有在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支撑的基础上,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提升研究工作的实际成效。

(三)国外乡村文化建设经验的研究不多,亟待加强

目前,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目前在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中,国内学界对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方面经验的研究比较欠缺,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很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国内学界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中找到一些对新时代中国乡村文化振兴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

(四)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交流合作偏少,亟待增强

目前,在国内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中,虽然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心理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者都已经参与进来,但是这些研究者基本上是在各自所属的学科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明显偏少。在今后的研究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准,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之间要大力加强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最终形成多学科、跨学科协同研究的良好研究格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2] 习近平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紧扣新时代要求推动改革发展[N].人民日报,2017-12-14.

[3] 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EB/OL].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sz/201803/

t20180317_11514921.htm.

[4] 王庭美.乡村振兴要重建乡村文化自信[N].安徽日报,2017-12-12.

[5] 宋燕金.为乡村振兴铸造文化之魂[J].人民论坛,2018(31).

[6] 倪国良,张世定.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J].新疆社会科学,2018(03).

[7] 潘英杰.繁荣农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J].西部大开发,2018(08).

[8] 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9] 吕 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02).

[10] 高 静,王志章.改革开放40年:中国乡村文化的变迁逻辑、振兴路径与制度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19(03).

[11] 李国江.乡村文化当前态势、存在问题及振兴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12] 周 敏.中国农村青少年问题及村落文化振兴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16(01).

[13] 左亚文.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N].三峡日报,2018-08-27.

[14] 徐 勇.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供给侧改革[J].东南学术,2018(05).

[15] 刘 忱.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J].中国领导科学,2018(02).

[16] 邱少明.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之路[J].决策咨询,2018(04).

[17] 严火其,刘 畅.乡村文化振兴:基层软治理与公共性建构的契合逻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

[18] 何白鸥,齐善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J].领导科学,2018(12).

[19] 向 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与创意营造[N].中国文化报,2018-03-17.

[20] 刘彦武.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J].学习时报,2018-01-08.

[21] 徐苑琳.乡村振兴文化先行[J].人民论坛,2018(16).

[22] 江绪容.关于精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8(04).

[23] 龙文军.用文化振兴保证乡村繁荣中不失本色[J].农村工作通讯,2018(15).

[24] 陆福兴.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有灵魂的乡村[J].团结,2019(01).

[25] 沈一兵.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危机及其文化自信的重构——基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J].学术界,2018(10).

[26] 陈 波.公共文化空间弱化: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J].人民论坛,2018(21).

[27] 欧阳雪梅.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5).

[28] 苏 锐.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年轻人参与[N].中国文化报,2018-04-10.

[29] 刘 睿,王   越.振興乡村文化探析[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03).

[30] 赵梦宸.以农民为主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J].人民论坛,2019(11).

[31] 黄 茜.振兴乡村文化不能让返乡农民工缺席[J].大众文艺,2019(02).

[32] 陶维兵.新时代如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J].学习月刊,2018(05).

[33] 赵淑清.再造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18(05).

[34] 刘 彦.文化生态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N].山西日报,2018-11-20.

[35] 刘永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率先振兴乡村文化[N].中国民族报,2018-12-28.

[36] 涂用凯,陈 怡,胡梦杰.构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形式[N].湖北日报,2019-02-21.

[37] 刘彦武.乡村文化振兴的顶层设计:政策演变及展望——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8(03).

[38] 周 锦,赵正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8(09).

[39] 李凤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基于日常生活理论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8(07).

[40] 彭维锋.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国路径[N].农民日报,2018-02-24.

[41] 徐顽强,于周旭,徐新盛.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价值、困境及对策[J].行政管理改革,2019(01).

[42] 程 玥.文化振兴与乡村公共文化自觉路径分析[J].东南学术,2019(02).

[43] 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 “根”与“魂”[J].山东社会科学,2019(04).

[44] 刘 英,王慧莉.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黑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世纪桥,2018(08).

[45] 王 宁.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进路——基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 2018(09).

[46] 白长龙.宁夏振兴乡村文化路径之探析[J].民族艺林,2018(04).

[47] 姚 硕.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村家风现状与传承研究——基于浙江、安徽两省典型乡村调研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9(02).

[48] 刘 洋,肖远平.乡村文化建设的四维建构与振兴策略——基于贵州的典型经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

The Research on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t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Zhang Guo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102616)

Abstract: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field of domest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At present, of all the research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the research outcomes are mainly journals and papers. The research contents a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with the domestic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ncept of rural culture and the reasons for its decline,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major problems, fundamental thoughts, countermeasures, and local practices.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ers disciplinary background, the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are prominent.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field research is emphasized and can be combined with local practices of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to carry out research. In the future research, we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search outcomes and strive to consolidate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study on the experiences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broad. Researchers from various disciplines should also strengthe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Keywords: New Era;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Prospect

責任编辑:孟   筱

猜你喜欢

研究展望研究现状新时代
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制造业物流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