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雕虫小技”汇成鸿篇巨制
2021-08-23
3月7日晚,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宋应星的人生经历和《天工开物》问世之旅,引起广泛热议。
宋应星是我国明代卓越的科学家,出身于江西一个世代为官的大户人家,曾祖父官至工部尚書,到他父亲一辈,家道衰落。尽管如此,但他父亲还是坚持让他们兄弟几个上学,并鼓励他们认真学习。
求知若渴,水中救书
宋应星自幼聪明,10岁便会作诗,年少时不仅掌握了经史子集的内涵要旨,还对天文、地理、农业等自然科学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求知若渴。
15岁那年,宋应星听说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价值很高的科学著作,于是渴望能读一读。每见到读书识字的亲友或邻居,他都急切地询问人家是否有这本书。有一天,他听说镇上的文宝斋书铺刚购进一批新书,就急匆匆地赶去买书,可是书架上摆的都是四书五经,只好懊恼地离开了文宝斋。
后来,宋应星在纸浆店看到了一本已被拆散泡入水池、正准备打成纸浆的旧书。他向老板讲述了自己找这本书的经过,老板被这种求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赶忙让工匠下水池从散乱的湿纸堆中找齐了那半部书。宋应星捧着湿淋淋的书回到家,小心翼翼地一页页分开,晾干,装订好,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半部书。
深入生活,潜心科技
一个偶然的机会,宋应星喜欢上了被当时的读书人称为“旁门左道”的物品制造工艺。有一天,他和几个朋友到一户人家做客,看到了许多形状、质地、图案各不相同的花瓶,顿时对这些陶土制品产生了兴趣,不断向主人询问花瓶的制作方法。
朋友们劝阻道:“制作花瓶的方法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哪里值得我们读书人去学呢?”
宋应星却不这么认为,他想:身为读书人,连这些平时用的东西是怎么做成的都不清楚,只能说明自己知识浅薄,怎么能轻易将之视为雕虫小技呢?我一定要弄明白。
于是,从那时开始,他便留心收集和记录各种工艺技术,潜心研究生活中的事物,并广交各种各样的朋友。
宋应星青年时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科举考试上。备考的同时,他也没有停止对生产活动和生产技术的研究。他不是到工场看炼铁,就是到作坊看造纸,不时向工匠们讨教技术细节。有时,他还会将现场操作的场面、生产的流程画下来。他家附近有闻名于世的景德镇瓷窑,有广信的铜矿,这都让他有条件接触了解手工业、采矿业的生产技术。他想把这些知识编成书,传播流通,让更多的人学会它。
科考不及,焉知祸福
宋应星先后参加了5次会试,均以失败告终。十多年长途跋涉期间,他多次从南方到北方,又从北方回到南方,途中总要到各地游览,几乎走遍了中原和东南、中南、华南各省。旅游让他开阔了眼界,沿途参观考察过的农村和手工业作坊让他学到了许多关于矿山、冶炼、舟车、染织和兵器制造的知识。他还随在浙江湖州做知县的哥哥到杭嘉湖地区考察那里的养蚕、纺织业。这些考察研究为他后来著述《天工开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后来,科考不成功的宋应星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老师),尽管这是一个级别很低的官位,但在任期内,他一边教授学生,一边充分利用余暇时间查找文献,并开展调查研究,为写作做准备工作。
辛苦的汗水浇灌出了丰硕之果,“雕虫小技”汇集成了鸿篇巨制,一部全面记述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问世,被译成多国文字传遍了全世界,被西方人称为“中国 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栏目编辑:颜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