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凉粉
2021-08-23周凡雅
周凡雅
窄窄的街道,行人络绎不绝。街道两边是风格不一的店铺,最热闹的要数街边转弯处的凉粉摊儿。那里总是挤满了或坐或站的老主顾,老老少少,满脸惬意。
放学后我总是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在小街上穿行。每次走到离凉粉摊儿还有几米远时,就听见老板娘熟悉的声音:“丫头,食碗凉粉哩?”“来喽!”我开心地小跑过去,在小折叠桌前的塑料凳上坐下来,将书包抱在胸前,哼着小调等待美味上桌。
老板娘四十岁左右,穿着朴素,鬓边微白,眼睛里始终充满笑意。听大人说,老板娘从乡下嫁到县城后就一直在这里摆摊儿卖凉粉,因为凉粉味美价廉、干净卫生,小摊儿从不缺顾客。老板娘见谁都笑眯眯地问:“食碗凉粉哩?”
我是吃着她家的凉粉长大的,老板娘和我十分熟络。每次我付钱时,老板娘总是笑着说不用,推搡几次她方才接过钱,又常常在我不注意时往我的瓷碗里加上满满一勺凉粉和她自己熬制的红糖水。凉粉摊儿默默地陪伴着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搬家后,不再顺路,我渐渐很少光顾凉粉摊儿,只在放假时偶尔去回味下。后来棚户区改造,小街不在了。听外婆说,凉粉摊儿也搬了幾次地方,后来竟然找不着了。我时不时会想起它来,每次想起心里都空落落的。我怀念在凉粉摊儿吃凉粉打发时间的美妙日子,怀念舌尖上红糖水的甜味!
转眼,我上了初中。一个周末的上午,我刚做完作业,听到电视里播报:“疫情过后,地摊儿经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形势喜人……”外婆准备去买菜,我便央求和她一起去。外婆说:“好,今天带你去个好地方!”我问了几次,外婆都故意卖关子,我一路琢磨着会去什么好地方。
我们转了几条街,竟然来到了我曾经熟悉的步行街。这里变化太大了!街道整齐又宽敞,铺着青色条砖,清一色的两层半小楼,顶上是青色的瓦。一路上有很多熟人跟我们打招呼。“食碗凉粉哩?……丫头……哎,小美女,这么高哩!”循着这熟悉的声音,我转过头看去,小摊儿还在!我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飞一般地跑了过去。
小摊儿变漂亮了!街边的摊位都是统一的布局,每个摊位还多了个红色的树脂棚。这里比以前更加热闹繁华。几年不见,老板娘眼中依旧充满笑意,老人、小孩儿坐在摊儿边,边吃凉粉边说笑。老板娘一边和我们打招呼,一边和他们笑呵呵地聊着天。我坐在崭新的靠背椅上,静静地看着老板娘熟练地盛满凉粉、加满红糖水,不一会儿,一碗堆得冒尖的凉粉就送到了我面前。我赶忙舀起一勺放到嘴里,紧接着又啜了一口糖水,还是那么冰冰凉、糯糯甜,甜在嘴里,甜到心里。
老板娘微笑着看着我一如儿时那样的狼狈吃相,和以前一样,又加了一勺凉粉过来,同时在我碗里加满了红糖水。等我抿完最后一滴红糖水,老板娘坐过来和我们聊天,方言里夹杂着普通话,别有一番趣味。谈到她自己时,她兴奋地说,老街变漂亮了,大家对她的老工艺制作的凉粉的喜爱却没有变,小摊儿的生意越来越好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想,就算老街再怎么变,美味的凉粉、人们的朴实厚道都不会变!
(指导老师 陈晓英)
简 评
这篇文章值得学习之处是场景描写丰富细腻。作者主要描绘了两个场景:童年时期在老街街边吃凉粉和上初中时在变美后的街边吃凉粉。这两处描写中既有对街边风景的描写,又有对卖凉粉女摊主的精心刻画。作者通过对人物典型语言、典型动作的描写,使得一位热情善良的女摊主形象跃然纸上。
(付认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