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申遗第一人”侯仁之
2021-08-23尹欣
尹欣
有“活北京”之称的历史地理学泰斗侯仁之,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誉为“中国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同时,他也是中国“申遗第一人”。如果少了他的敏锐和果敢,我们或许要在“申遗”的路上徘徊更久。
1980年的春天,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距离上次漂洋过海去异国求学,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新鲜的信息、新锐的思想扑面而来,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让侯仁之为之振奋。兴奋之余,他没忘了这次出国还要完成学校交给他的一项重大任务——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烈请求,为该校带去两块中国城砖。
城砖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稀罕物。20世纪60年代北京修地铁,把城墙基本上全都拆了,那些城砖有的被用去修防空洞,有的散落到民间,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
一番精挑细选,北京大学选定了两块带字城砖,总重近50公斤。这么重,不便携带,在那时只能海运,而海运的时间较长,一般要一两个月。正好这时候侯仁之接到匹兹堡大学的邀请,北大就请他先将两块城砖的照片和文字拓片带去,并由他代表北大赠送给对方。
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再平常不过的城砖,为什么会引起对方那么强烈的兴趣?
到了匹兹堡大学,他被领进一间布置得很“中国”的教室,红木桌椅、高悬的孔子像,古色古香,一切元素都来自神秘的东方。原来,这所大学有18间以国家命名的教室,这问就是其中的“中国教室”。匹兹堡大学原打算将两块城砖镶嵌在这问教室的墙壁上,但知道城砖上有字后,他们决定将城砖放在图书馆公开展览,并舉行了隆重的赠送仪式。
国人视同弃物的旧砖头,却被外人视为宝物,这令侯仁之感慨万分,“我们还有无数更为珍贵的东西,尚未得到如此的重视与爱惜”。
两块城砖,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结识了很多学者,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198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学时,他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此时,这个公约诞生已有12个年头了,但国内几乎还没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很多外国朋友疑惑不解,中国历史那么悠久,又有着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址和著名的风景胜地,为什么不参加这个公约?学者的责任感,让第一次接触“申遗”的侯仁之久久不能释怀,“这是一件大事,我国不但应当引进有利于建设物质文明的各种技术、设备和资金,而且也应该积极参加有益于世界人民精神文明的国际文化科学活动”。
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一份提案,具体介绍了有关“世界遗产公约”的情况,明确提出:“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提案写好后,侯仁之征得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三位政协委员的同意且联合签名,在1985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获通过。
当年12月12日,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1987年12月,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全体会议上,中国的故宫博物院等6处文化与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9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成为世界上第89个加入该组织的成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