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贤孝的艺术价值
2021-08-23董朝霞
董朝霞
凉州贤孝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深受武威人民的喜愛。相传是在秦始皇修建长城时期,全国上下的青壮年都被征集,唯独剩下盲艺人不能为修建长城效力,秦始皇看这些人无用,于是就下令抓取盲人,让他们以肉身来垫筑长城。恰巧这件事情被人文始祖伏羲知道了,他便扮演成盲人为秦始皇演唱,在歌颂功德的同时,也娓娓道出盲人的辛苦与不容易,终于使始皇帝改变了看法和态度,赦免了盲人,后来伏羲又授以盲人弹唱技艺,让其在人间献艺,行善营生,从此盲人便开始了专业性的说唱生涯。凉州贤孝通常以叙述忠臣良将、 孝子贤孙、才子佳人、烈妇淑女、英雄贤士为主要内容。表演形式可以是一人怀抱三弦边弹边唱,也可以是一人弹唱多人用二胡或铃铛或快板等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在外要贤,居家尽孝”,这是贤孝的文化内涵。这种劝善书广为流传在凉州这片热土上,韵味久久绵长。
凉州贤孝的历史渊源
凉州贤孝又叫凉州劝善书。单纯地从字面意思来看,“贤”,可以是贤惠、贤子、贤徒、贤臣等。而“孝”就是孝顺之意。这门古老的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武威市凉州区的城北乡,以及与其毗邻的古浪、民勤、金昌市的永昌县一带。关于凉州贤孝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清末说法,另外一种是明朝说法了。但是不管起源于哪个时期,它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动摇的。下面先谈谈有关凉州贤孝的另一个传说。据说在清末年间,因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凉州地区的饥民日益增多,乞丐们衣衫褴褛,破烂不堪,并且成群结队。凉州的四个城门洞中经常有许多乞丐(其中大多为盲人)唱着悲惨凄凉的歌,向行人乞讨。当时,凉州有一落第秀才名叫沈其玉,能诗善文,会拉弹唱。虽然家庭富裕,却无力为民解忧解难,感慨之余,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他借鉴乞丐的唱腔和当地民歌,根据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编出若干唱段。把一些盲人请到家中口授给他们,让他们熟记于心以此去谋生。从此,凉州城乡便出现了一批身背三弦,手拄拐杖以卖唱为生的盲艺人。
沈其玉家中经常住着许多盲艺人,结果把一份家产耗费完了,但从此徒弟满天下,也值得他非常骄傲自豪。而凉州贤孝最早能在文献上看到是在明朝(1368-1644)。凉州贤孝的起源跟历史上的“西凉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武威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混居的地方,传说凉州贤孝源自西夏(1038-1227),它是党项羌人用于加强思想教育、宣扬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种工具,也是我国较早的说唱曲种之一。经过不同朝代的发展,凉州贤孝已逐步演变成了风格独特的曲艺表演形式。
凉州贤孝的表演形式及内容
凉州贤孝的表演形式为一人伴奏说唱,即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都是由一人完成。唱词语言都是以凉州方言为主,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表演中,艺人们边与听众交流,边即兴发挥,往往妙语连珠。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表演的内容以各种历史典故为主,如元代郭居业撰写的一本宣扬孝道的《二十四孝》。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有《丁郎刻母》《扒肝孝母》《郭居埋儿》《鞭杆记》等等,还有许多关于赞扬孝道和贤淑的故事,都被编成“贤孝”进行演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贤孝也会有一些新的创作。比如《巧嘴姑娘夸武威》《凉州贤孝唱信合》《凉州贤孝唱改革》《凉州贤孝弹唱凉州词》《凉州贤孝唱葡萄》等等一系列作品。当凉州贤孝注入新鲜血液之后,这种文化又活起来了,并且擦出了新的火花。他不再是盲人的专属技艺,慢慢地明眼人也开始传承和弘扬这种曲艺文化了。
表演人员不再局限于盲人
明眼人比起盲人占有先天优势,接受新鲜文化、创作新的曲目快,行动起来也比较方便,渐渐不再是大街小巷靠卖艺为生的一种技艺,逐步走向了更大的舞台,在世博会也出现了它的影子。凉州贤孝在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凉州贤孝国家级传承人有1位,省级传承人有3位。
凉州贤孝的艺术价值
“凉州贤孝”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标准。往往是在紧张劳累的劳作之余,人们常常聚集在农家小院,听几个曲子,以消遣娱乐,排忧解闷,寻求精神慰藉。同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净化心灵,洞晓人生哲理,了解现实生活,明辨善恶是非。作为一种散韵结合,融民俗、音乐、文学为一体的说唱艺术,渗透在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凉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凉州贤孝在演奏时都有专门的曲调,先调弦,然后拉“过门”,用八谱儿起调,再依不同的内容而变换调子,有的一调到底,有的中间调换,若有凄悲内容,则用散板,很讲究内容与曲调的和谐统一。凉州贤孝是武威人民几百年共同创造的,传承下来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一定会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光芒。它的艺术价值具体体现如下:
文化传承功能。武威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一条必经之道,也是少数民族夹杂混居的地方,这种西域文化带到河西这边再加以演变又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凉州文化,这对研究民俗民族文化、民众文化、民众心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再加上现在国家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也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打造了一些凉州贤孝传习所,师傅们除了口传心授的方式去教徒弟以外,也有越来越多的明眼人愿意去学习创作一些新式的贤孝作品。新式作品呈现在众人面前时,由于它紧跟时代步伐,现实生活中的人会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产生共鸣之后又会擦出火花。这其实是对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正因有了这些愿意接纳凉州贤孝的人,才使得凉州贤孝能够长久传承下去。
特色乐器的延续。凉州贤孝表演所使用的乐器是三弦,三弦源于五弦、七弦琴,属于西夏始创。三弦又叫弦子,柄很长,音箱为方形,弦面用蛇皮或者蟒皮包裹。三弦的音量较大,声音宏厚,音色粗犷豪放。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在过去,这种三弦说唱艺术被人们看作是乞讨谋生的手段,而在现在它以一种高雅的艺术存在于各大酒肆茶楼,还有专门以凉州贤孝命名的餐馆名字,这其实也是对这种民间古老文化的延续和认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明眼人以及明眼人的孩子也更愿意学习这种传统文化。渐渐地还有一些学校也聘请凉州贤孝传承人为学子授课,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为弘扬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的武威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武威添砖加瓦。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离不开这一群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实践者。有了继承精神这种传统乐器也将传承,三弦本身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使民间音乐熠熠生辉。
非物质文化传承
教化作用。一旦凉州地区出现子女不孝,夫妻闹矛盾,或者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等等这些不良行为时,会专门请一些德高望重的贤孝艺人有针对性地去为他们上一堂生动的课,用来加强教育这些不良行为。就拿《十月怀胎》来说,演唱的就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和不易。唱词也深入人心,并且能触动人们心弦:
娘怀胎一个月才成露水,
娘怀胎两个月露水走转。
娘怀胎三个月露水成双,
娘怀胎四个月才成个血片。
娘怀胎五个月五指周全,
娘怀胎六个月六宝攒身。
娘怀胎七个月才分七窍,
娘怀胎八个月八脉长全。
娘怀胎九个月三回九转,
娘怀胎十个月月份才满。
在这些唱词里面,渗透了佛道精神,这是凉州人民几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凉州贤孝是一种全息文化,几乎中国文化的所有信息,都在凉州贤孝中有所体现。凉州贤孝不仅仅表达一些悲悯情怀,也常常会说唱一些兴奋激动的喜事。凉州贤孝的命脉都离不开凉州百姓的骨肉血脉,这是对他们生活喜苦哀乐的折射,也是对他们生活充满无限热爱的反映。
凉州贤孝是一个具有独特标签式的文化符号,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它可以说是一门百姓艺术,它的曲目内容丰富多彩,音乐唱腔优美动听,边弹边唱的演唱形式,形成了令人神往、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造就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它的存在与凉州百姓的血肉命脉紧紧相连,唯愿凉州贤孝在凉州大地上永远流传!
作者单位: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