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荆编柳海

2021-08-23高美

炎黄地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荆条器具编织

高美

中国传统贮酒容器,有酒坛、酒瓮、酒篓、酒箱等。在这些容器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贮酒容器“酒海”,其材料是用荆条编制后,用特殊的胶裱糊麻枸纸制造而成。荆编酒海是宝鸡地区凤香型酒特有的贮酒容器,酒海的历史渊源,特征与实用功能,要从农耕时代编织器物的文化特征说起。

荆编酒海是陕西宝鸡凤翔地区先民们因地制宜发明的一种神奇的特殊贮酒容器,因其容量大,盛酒数万斤,故被称为酒海。

酒海的历史渊源

酒海起源于何时,文献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古人“因材施工”选择各种天然材料,采用各种不同的技艺编织具有使用功能的生活器皿、农用器具,以此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历史由来已久。如用竹、柳、荆编织筐、笼、箱等容器,既用来储存粮食,也用来盛放液体。《孟子·告子上》有记载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用杞柳编织杯具在先秦以前已经有了。但是以杞柳编织的杯具盛放液体,则需要对内壁进行特殊处理,据当时的工藝推测,应是在杞柳杯内涂抹了大漆。关于大漆的记载,最先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庄子》曰“桂可食,故伐之。漆有用,故割之”,说明割漆是当时一种普遍的劳作活动,故而推测杞柳编织的杯是在内壁涂抹了大漆,因此能盛放液体。但是这种杞柳编织的杯棬制作过程费时费力,汉代桓宽的《盐铁论》曾记载到:“故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一个杯棬要耗费百人之力完成,足以看出涂漆工艺生产的杯棬花费成本巨大。也有一种不用涂漆的盛水器具,这种器具是用勒编技法编织而成。

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柳罐”的汲水器具。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有云:“井别做桔槔、井深用辘轳、井浅用桔槔,柳罐,令受一石,罐小用则功费。”上文记载的“柳罐”是用柳条以勒编技法编织而成的器具,形状似“斗”,与辘轳连用在井下打水。柳条采割方便且容易加工,用柳条和麻绳混合编织,麻绳将柳条紧密勒实,柳条经水浸泡后发胀,能将编织后留下的细小缝隙胀满,因此可以用在井中汲水。柳条编织的柳罐在井中上下的时候抗磕抗碰,且具有好的弹性,是经济实惠又经久耐用的生产工具(见图1)。

柳罐只能用于汲水、不能长久储存,若要贮存液体,则必须对编织器具的内部进行特殊处理,同理要使编织的酒篓贮存酒液,就必须使酒篓在贮酒过程中滴水不漏,而内壁涂漆造价昂贵,因此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了一些可代替的天然胶凝材料,有取源于大地的天然材料(如黏土与姜石),也有人工烧制的材料(如石灰),既有无机材料,也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如草金泥、糯木—石灰、桐油—石灰、血料—石灰等)。早期酒篓、酒笼的内壁防渗漏处理推测应是这些天然的复合凝胶,在长期实践中先民对这种胶凝材料的品种和性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进,直至现在发展为石灰、猪血、鸡蛋清混合的凝胶材料。

陕西凤翔荆编酒海作为独特的贮酒容器,最早文献记载于唐代。据《凤翔县志》记载:

昌顺振作坊始作“酒海”,用藤条编成,猪血、豆腐为浆,麻枸纸、白布糊内,复糊数次,晾干即可。大者称“海”,可盛6吨,中、小称篓,有盛100~150公斤或小至3~5公斤者。凤翔县柳林镇亭子头村制作的最佳。酒海(篓)贮酒,可使酒醇化、酯化,为历代酒作坊储存和运输盛酒最佳容器。

白居易也曾在诗《就花枝》中写道:“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 酒海一直作为凤香型酒独特神秘的贮存容器沿用至今,主要有以下原因:制作酒海的材料就地取材,节省成本;编制的酒海经久耐用、经济实惠;酒海大小可根据实际使用的容量编制,有便于分装携带和饮用的小酒海,有用于贮存的大酒海;用荆条编织的酒海对于酒的后期熟化有帮助,形成了具有独特的凤香型酒。

酒海的容量与器型

酒海在具体使用中容量从数斤到百斤、千斤,甚至到万斤,根据实际用途的大小和储酒量的多少编制各种规格的酒海。

用于携带和饮用的小酒海容量在3~5公斤左右,器形仿制酒坛的小口大腹小底的造型(见图2),口小则与空气接触面小,能很好地聚留酒香保持酒的原始风味,在携带和饮用过程中不会造成溢漏和浪费;腹大则是为了实用。容器最大直径位置处于上端接近颈部,由此向下呈圆弧线,近似圆球形的造型是为了让容器内空间更大,使得盛物时能满足更多的容量需要,充分体现出了器物的实用性。

用于运输的酒海容量从50~150公斤不等,这类容量的酒海即便在长途运输中也能很好地保护内装酒液,此类酒海器型近似圆柱体,器底到器肩平呈现桶状,从肩部开始逐渐收缩成小口,可以在运输过程中节省空间和面积。其重量和形制恰合人力的使用方式和畜力的运输。单人装卸搬移的酒海直径正好在人双臂环抱的范围之内,这样的尺寸在环抱时可以使上劲;双人抬挑的酒海在装卸搬移时节省人力,在运输过程中节省成本。(见图3、图4)

酒库中贮酒所用的酒海容量一般在吨以上,有方底和圆底两种器形。方底酒海器形为大方底小口,器身从底部到顶部逐渐收缩变小,方底酒海的底面积较大,在贮存酒液过程中能缓冲上部压力,经久耐用。圆底酒海器形为深腹小口呈圆柱体,实体高耸,体积庞大、容量万斤。早期的酒海容器大多是方底,容量在3吨左右(见图5),近些年编织的酒海基本是圆底,圆底酒海实体高大,因此容器内空间也大,可以贮存5吨左右的酒液(见图6),圆底酒海占地面积较小,节省了酒库的空间。

酒海在每次贮酒之前都会进行养护,增加酒海的使用年限,一个酒海的使用寿命大约几十年,有的甚至上百年。酒海在长时间使用中不免会出现耗损,若是篾条断掉或篾条腐烂,则对篾条修补;如出现渗漏,则用凝胶裱糊麻枸纸进行修补。有的艺人也会在酒海的外部涂刷一层桐油用于酒海的防潮防腐。

酒海的材美与工巧

酒海的美首先从它的天然材料上体现。酒海编织所用材料,从当地枝条材料的可采量、韧性、可塑性、粗细长短、耐用程度等综合因素考虑,荆条是最好的材料,湿润时有柳条般的柔软,晾干后又有松木般的硬度,是最易用来编织酒海的材料。用于编织酒海的荆条采割自附近的秦岭山脉,秦岭日照十足,环境优越,这里的荆条生长周期较长,品质优异,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编织物,是编造酒海的上等材料。(见图7)

酒海用荆条编织成型后,先用豆腐将荆条之间的缝隙填满,然后用特殊的凝胶裱糊麻枸纸。用于裱糊酒海内壁的黏合剂,乃是用“熟石灰、猪血、鸡蛋”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的天然复合凝胶(见图8),裱糊所用胶凝中主要的成分“石灰”具有很强的胶结性,再加裱糊专用的麻枸纸(见图9),麻纤维密实和枸皮纤维韧性强,以麻枸纸裱糊的荆编容器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还具有一定的韧性,磕不破、摔不碎。

酒海在每次贮酒之前要用蜂蜡加热混合菜籽油涂抹酒海内壁,使其平整光滑、密实无隙,从而达到“密而不闭”会呼吸的酒海。所有的裱糊和封涂最初只是为了防渗漏达到贮酒的功能,但在长期使用中先民发现这种酒海还具有酒后期熟化的功能。

酒海从起底到编帮、再到收口,采用的是平编和绞编(见图10)。平编是经纬篾条一上一下互相交织的技法,这种技法编织的器具密实牢固,经久耐用,酒海的底部和器身编织都是采用平编技法。绞编是两根纬条绕经条螺旋环绕编织,这种编织技法主要用于酒海的特殊部位,如底部经篾转折处便是用绞编技法,绞编为酒海底部增加了结实的底座圈,用以承重,减轻了经篾转折的压力。酒海器身平编环绕到一定高度时,还要用两股条子螺旋绞编形成“箍”,用于箍紧酒海。“箍”在整齐的平编肌理中显得格外独特,这种不同于平编的绞编工艺,一是为了紧箍酒海以防破裂,二也使酒海肌理富有变化增加美感。绞编在酒海中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装饰性。

不论是酒海器身的环绕平编,还是酒海底部转折处的加固绞编,或者是器身的加箍绞编,在这些易损处增加编织的凸纹肌理都是为了避免酒海在使用中受损,从而增加使用寿命和耐用程度。酒海虽然在编织技法上简洁,但是所编器具容量惊人,“穷工极巧”用最简单的技艺编织出最实用的器物。

酒海的裱糊也是一项技艺,酒海的内壁需要用麻枸纸一层层裱糊,要将纸与纸之间的缝隙遮盖裱糊。大酒海裱糊麻枸纸层数多,器壁厚;且酒海在贮酒以后越往上压力越小,裱糊的层数也逐渐减少,而上下裱糊的层数相差在10~30层之间。小酒海裱糊的层数少,器壁薄,但酒海韧性好。酒海裱糊麻枸纸时一般在夏季,温度高干得快,但是夏季凝胶中的猪血味道大,艺人闷在酒海中一遍一遍地涂抹,一层一层地裱糊,这就需要艺人有足够的耐心、沉稳的性格、丰富的经验,不急躁、不马虎,才能完成内部的裱糊。

酒海的传与承

编织酒海的荆条根数从打底开始就蕴含着数理,所用经纬条子交织的根数具有一定的比例,如“米”字形起底所编的器具,在器身必然形成八股立经,或是八的倍数,十六股、三十二股、四十八股等等,正是这些等差数列所形成的立经纬条相互交织的纹样和肌理中带有一定规律的重复,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整齐的、条理的、统一的美感(见图6)。先民在器具使用过程中发现经条是比较重要的,俗话说“立木顶千斤”,立经是酒海的负重之所在,就像建筑中的梁柱,起到立骨的作用,因此在编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器物的经条根数多于纬条根数,起到器壁立筋的作用,有时在酒海编织中还加经条以达到器壁加强筋的作用,如此编织的器具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形成经宽纬窄、多样统一的视觉美感。古人在编制酒海满足生活生产实用目的的同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鉴自然界中形式美的规律去创造器物,而这些器物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审美感受和实用功能。

荆条的质朴、技艺的简洁、酒海的敦厚,无不流露出农耕时代的器具特色。经由手工编织的酒海,结构简单、形体不规范,有凹凸不平的粗糙感,却处处体现出材料的自然美、手工的技艺美、纹样的形式美、简洁的造型美、天然的色彩美,给人一种古拙、敦厚、凝重的感觉。酒库中的酒海形体庞大、体积沉重、器壁坚厚、肌理密实,给人一种体积感、量感、厚重感。在这样的大酒海前让人有一种震撼感,无法想象仅用荆条编织的酒海如何盛放数万斤的酒液而不渗漏。

酒海的产生是先民在实践生活中创造的,是由它的实用功能所决定的。一个时代的器物,要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相适应,要能够满足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新的需求,就必须要采用当时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采用最新的材料,最新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水平,并通过艺术的表现,转化为新的物质产品。时代的发展给人民提供了新的工艺技术,从早期柳编杯棬发展到柳罐、再到后来的酒篓、酒海,枝条编织容器一直在发展。用于编织酒海荆条防蛀杀菌处理也从以前的石灰水浸泡到现在高温蒸煮,包括裱糊酒海内壁所用的天然复合凝胶也是在汉代以后随着石灰岩燔烧石灰的普及和传播而发展改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揭示酒海的神秘之处,总结酒海流传下来的功能和价值,是为了借鉴和发展。

酒海的編制费时费力,一个酒海的制成通常需要4~6个月的时间,当一个完整的酒海制成之后,艺人从生理到心理上获得了快乐和满足,这种感受是建立在器物所带来的实用功能之上,而酒海的使用价值更能使艺人获得社会认同感,这也是酒海制作技艺传下去的动力。酒海从功能的实用性、结构的合理性、制作的科学性、工艺的精湛性上,充分展示了古代先民在造物上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天然荆条经过人工编织,形成了既实用又美观的酒海,是劳动人们在物质生产领域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同样也在负担着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重任。

酒海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至今仍然被人们使用,今天我们追寻酒海的渊源文化、形式内容、工艺过程、分析和寻求创造的经验和规律,这些内容可以启发今天从事设计的人。研究酒海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古代先民在制作酒海过程中,独居匠心的创造性设计、巧妙的工艺技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即使在今天工业化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荆条器具编织
体验编织的乐趣
一针一线编织爱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古代器具灌农田
荆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辽西地区的分布和保护利用价值
秦始皇拜荆条
负荆请罪
34
请罪为何要负荆
快乐是用来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