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共享

2021-08-23赵德龙李爱莉

黑河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模式构建深度融合

赵德龙 李爱莉

[摘 要]网络学習空间是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重点方向,推进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网络学习空间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含义出发,系统阐述区域网络学习空间教学实践共同体的缘起发展、目标内容、组织构架、运行机制、教学实践、实践成效,为探索区域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长效机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深度融合;模式构建;自主学习;线上交流

网络学习空间是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与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鸡西市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综合试点单位,把网络学习空间作为基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环境,全面推进区域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促进了区域教育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的局面。

一、共同体项目的缘起与发展

1.项目背景

2012年12月,鸡西市被确立为教育部首批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单位,承担“网络学习空间普及与应用模式探索”和“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任务。2016年中央电教馆举办“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普及应用鸡西市现场会”,2017年鸡西市被评选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综合区域试点先进单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了鸡西市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的有效做法。

2.共同体缘起

2020年3月3日,教育部科技司发布《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名单的通知》。经过为期半年的组织推荐、资格审核、专家评审、综合评议、集中公示等环节,鸡西市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申报的《区域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共同体》项目,被确立为教育部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单位。

3.共同体含义

“区域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共同体”,是在鸡西市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组织支持下,区域内学校基于共同关注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话题自愿组织起来,形成教学信息化应用实践共同体。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活动社区,共同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常态化教学研究和实践,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推进教学实践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一批较成熟的、可借鉴、可推广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典型案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应用骨干队伍,探索推进区域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长效机制。

二、共同体的研究内容

1.推进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促进教学交流和资源共享,推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家校互动方式转变。

2.建设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开展网络在线研修活动,促进研修方式转变,以名师引领带动城乡教师专业成长。

3.开展学习空间常态化教学应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构建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

4.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

三、共同体实践情况

1.鸡西市教育信息化社区创建与培训学习

2019年10月,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鸡西市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申请开辟“鸡西市教育信息化应用社区”,依托“鸡西市教育信息化应用社区”,创建32个活动小组、7个活动板块。教师发布学习资源、参加线上学习培训,开展互动交流,共同建设和谐、民主、文明、尚学的学习型信息化教学应用网络社区。

2.共同体小组的深度实践活动

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鸡西市教育信息化应用社区”,实践共同体各成员校,结合承担的任务主题,创建教师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社区活动小组,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实践活动,组织教师开展线上网络研修活动。10月份,各小组组织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与常态化教学,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与新教学模式构建,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展示和教学论坛活动。11月份,各活动小组广泛开展区域、校际间网络集体备课、优质课堂展示、学科案例评析活动,以名师引领带动城乡教师专业成长,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促进研修方式的真正转变。

四、共同体项目的成效与收获

实践共同体项目推进以来,各成员校积极开展线上网络研修活动,共同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常态化教学研究和实践,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推进教学实践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推进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推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家校互动方式转变

①建立网络学习空间交流群。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鸡西教育信息化社区,建立空间学习交流群15个,建设个性鲜明、内容丰富的骨干教师个人学习示范空间,构建开放、互动的网络教研平台,指导教师利用空间进行教学模式探索;通过骨干教师个人学习示范空间的引领,创新教学思路,开展网络应用,促进深度融合,快速在全市中小学校教师中形成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的良好局面。

②建立名师和教研员工作室。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鸡西市教育信息化活动社区,全市建立60个名师工作室、教研员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展示名师风采,借助网络优势,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研究平台,打造高层次教师团队,为教师提供优秀专家团队持续的教学科研服务。

③建设学校空间研学平台。开通学校空间,建设特色学校主页,利用互联共享的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为成员校师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校本研修技术支持,促进教育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效率。

④建立创新教育实践工作室。推进学生空间、家长空间建设,利用学习空间积极搭建家校融合桥梁,开展家校合作、互动沟通、协作育人,促进了家校互动方式的转变。指导学生利用学生空间进行个性化学习,组织开展研学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心得、实践调查、生活感悟、秀出真我等个性栏目,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2.建设“三个课堂”,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各成员校积极开设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网络课堂,汇聚优质教育资源,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成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同步课堂”即时传送。依托鸡西教育专网,开通“在线同步教学视频系统(同步在线课堂)”,成员校每天都有优质课通过“同步在线课堂”实时传送到全市偏远城乡中小学校,使学生能同听一堂课,推动了城乡、校际间教育教学互动和优质资源共享。各成员校建立高清多媒体录播教室,利用同步在线视频系统,开展优质教育资源推送活动。

3.“名师课堂”城乡帮带。每个共同体牵头学校作为教研基地,带动不同区域学校,组成教研共同体。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校际间教、学、研互动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有效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通过名师课堂,城乡学校实现了“零距离”对话。

五、构建网络集体备课新模式,推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依托鸡西教育信息化应用社区平台,各成员校组织开展区域性“网上示范课”“主题教研”“学科会诊”活动,形成“主题式研讨、分析与实践”的网络研修模式。2018年,黑龙江省教育厅、省教师发展学院在鸡西市举行“全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树梁中学现场会。“聚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共研共享教学融合创新”网络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展示了区域网络研修工作带给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刻变化。

六、构建开放式学习环境,推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开展

依托鸡西教育信息化应用社区,共同体学校开辟综合实践研学小组、创客教育活动小组、机器人编程教育小组、航模研究小组、體验式德育活动小组,满足中小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密山市实验小学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成立“创客”工作室,虎林市宝东中心校开展创客教育课程体系建设。2018年,鸡西市东风小学率先开辟了人形机器人编程教育课程,目前已辐射60余所学校,3D打印、LED创意等创新实践教育真正走进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如今,在鸡西,共同体学校每周都在开展区域共同体网络名师公开课、线上主题研修活动,各成员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和练习题都在鸡西教育信息化应用社区上传分享。“一个问题大家想、集体智慧大家享”的网络集体备课已经成为新常态。

参考文献:

[1]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05).

[2]任秋丽.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08).

[3]李家黎.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08,(10).

(责任编辑 武之华)

猜你喜欢

网络学习空间模式构建深度融合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服务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中职学生发展的考核之研究
论本科教学中传统教学与网络学习空间结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