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初步培养

2021-08-23何燕玲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科学论证观点证据

何燕玲

科学论证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尝试构建适合学生论证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PCER,即问题(Problem)、观点(Claim)、证据(Evidence)和推理(Reasoning)。流程为:创设情境,提出核心研究问题(P);学生经历从猜想到假设的过程,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C);寻找支持观点的证据(E);通过推理(R)建立观点和证据的联系,回到核心问题,得到结论。

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开展科学论证的起点。问题的提出依据不同学段,或由教师提出,或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提出。问题有不同的类型:是何、如何、为何、若何。其中,“是何”属于事实性问题,如“空气是什么样的”;“如何”则指向了方法类型问题,如“怎样证明空气占據了空间”;“为何”是建立因果联系的问题,如“为什么阳台的植物总是向着光生长”;而“若何”则是更具开放性的问题,如“假如你是政府官员,面对人们盲目放生的现象会作出怎样的决策”等。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领思维走向深刻。

有价值问题的提出,可以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的目标问题分为低阶认知目标和高阶认知目标,低阶认知目标包括识记(Remembering)、理解(Understanding)、应用(Applying),高阶认知目标包括分析(Analyzing)、评价(Evaluating)、创造(Creating)。“识记”部分主要是事实性问题,与“是何”类型问题一致;“理解”部分主要涉及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应用”部分体现的是怎样工作的、如何使用等问题类型;分析、评价、创造则属于难度大一些的问题,离不开学生的深度思维,因此属于高阶认知目标。其中,“分析”部分也常会问为什么,但比“理解”部分建立的联系要多且深入,如为什么每晚的月相不一样;“评价”部分需要学生就看到的事实,从自己已有的积累中,给出判断或给出合理建议;“创造”位于最高层,是以低阶思维掌握的知识概念和方法为基础,创造出新的发明或新的认识,它与“若何”问题较为一致,开放性最大。只有教师对问题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指导或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开展论证。

2.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观点

观点是对第一环节问题的回答。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对一个问题表明观点、做出回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首先要把问题和自己曾经的生活经验,或者学习经验建立联系。有时候,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小组或者全班的研讨后,才能最终产生一个比过去认识更深入的观点。甚至,有时为了让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观点,教师需要对整节课进行重构。因为,学生只有有了自己初步的观点,才可能进一步进行论证,论证自己的想法是否科学合理,能否针对问题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等。如“空气有质量吗”这节课,学生通过对可乐放气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这一问题进行回答,表明其观点,但这时候的观点仅是初始的观点。而“昼夜交替”一课,围绕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整节课都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观点。从认为昼夜交替与太阳、月球、地球的运动有关,到仅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有关,再进一步将地球与太阳的几种运动关系弄清楚,至此,昼夜交替现象的观点也就明确了。

3.寻找可靠的证据支持观点

观点不能随意猜测,而必须是有根据的想法。学生的观点首先依赖于自己的经历,即从经验(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中形成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当对观点进行深入分析时,他们便产生寻找可靠证据的需求。证明观点正确的证据有时一个就足够,有时则需要更多。在上“空气有质量吗”一课时,有的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提出观点——空气没有质量,因为,虽然空气无处不在,但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有多重,比如,把手伸出来没有感觉等;有的学生则认为空气有质量,因为装着气体的气球最终会落到地面上……在全班研讨过程中,他们很快发现,基于生活经验总有令人质疑的地方。于是,他们希望通过工具来比较或测量空气的质量。但由于空气质量小,对工具的精确度要求较高,最终基于现有条件,并在不断探究的基础上,大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分析,从而选择最能证明观点的证据。他们发现,空气有质量的观点会随着证据的出现而可信度不断增加。证据是为了证明观点的合理性,因此定性和定量数据都是证据的组成部分。

4.使用推理建立观点和证据的联系

将证据和观点建立起联系需要靠推理来完成,即推理是证据与观点联系起来的一种正当理由。推理通过运用合理的科学概念、原理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以论证这些定性或定量的数据能作为证据的原因。阐述推理的过程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很困难,他们需要对证据进行深入地分析。低年级段的学生由于思维能力还不太强,往往需要教师更多的介入指导。以中年级“影子的形成”一课为例,学生的观点是:影子的形成要满足有光、有不透明的物体和能接收影子的屏三个条件。他们通过探究蜡烛、灯等不同光源下物体出现影子的实验,获得了与观点有关的证据。当他们运用光沿直线传播这一概念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时,就完成了推理过程。推理是整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科学论证的核心部分就是推理。推理鼓励学生使用科学概念,阐明证据如何或为什么支撑观点。

PCER教学模式的构建使课堂教学的思路简洁清晰,教师容易理解和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对现象的解释或问题的解决体现了学习的整个过程。另外,教师通过板书设计,凸显该模式的重要元素,让研究过程显性化,便于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回顾,开启元认知学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科学论证”(课题编号:CDDB18178)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 _ 张晓震

猜你喜欢

科学论证观点证据
美国科学教育中科学论证教学的困境、策略与启示*
比尔·奈谈支持科学论证:疫情本该已经结束
科学论证在我国课程政策中的历史演进
——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例
观点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大禹治水”有了新证据
手上的证据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