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西平与中学生民乐团
2021-08-23陶航
陶航
陶西平先生曾于1982-1986年期间担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校长,彼时正值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先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大力推进学校整体改革,将北京十二中带入首都一流学校的行列。站在新起点,在缅怀先生教育思想的同时,我们更加珍视陶校长给北京十二中师生留下的宝贵艺术教育遗产——率先创立北京市第一个中学生民族管弦乐团。重温陶西平创立中学生民乐团的教育理念与创新举措,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视野、创新思维与办学特色的内在关系,尤其关照新时代学校美育变革之召唤,探索21世纪中学生民乐团发展新思路。
1.坚持民族音乐育人理念,创立北京市首个中学生民乐团
北京市中小学生金帆艺术团是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直接負责认定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品牌,有着严格的规范化程序以及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回溯40多年前的艺术教育发展历程,在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北京市中小学的各类艺术社团多处于自发阶段,各所学校成立的学生团队多是偶然因素影响的结果,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如学生兴趣、教师特长、家长支持等往往影响一所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当时,多数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陶西平先生立足时代背景,在发展中学生民乐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建北京市第一个中学生民乐团,并做长远规划。北京十二中金帆民乐团正是1981年由时任校长陶西平先生亲手创办的,也是北京市第一个规范的中学生民族管弦乐团。乐团成立之初,只有5-6位热爱民乐的中学生,从规模上看,根本不能冠之以乐团的名号,充其量算是一个小乐队。但是,陶西平先生非常重视乐团建设,其发展规划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教育特色上看,坚持民族音乐教育方向,民族的即世界的,民族音乐既能养育儿童的中国心,又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桥梁;二是从活动形式上看,坚持开展民族音乐进校园活动,创新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具体路径,学生在演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美的熏陶、体验美的教育;三是从发展定位上看,坚持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原则,借鉴与参考国家一流专业团队的编制与活动设计,定位为常规课余活动性质的准专业学生乐团。事实表明,乐团的基本设想不仅奠定了其发展方向与基本原则,也成为了后来北京市乃至全国中小学生民乐团的建设指南。
从历史视角看,陶西平先生是北京市中小学艺术团的真正发起者和领路人,其改革创新之举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发展之大趋势,对应当时我国农村改革之探索模式,北京十二中的金帆民乐团可谓我国中小学生民族音乐教育探索的“小岗村”。
陶西平先生还提出建立北京市中小学生金帆艺术团的构想,并在全市推广。后来,他担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他的艺术教育改革理念也从一所学校扩大至北京市全部中小学,并立足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的大视野,长远谋划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大格局。他提出建立高规格北京市中小学生金帆艺术团的构想,并在全市力推金帆艺术团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北京十二中民乐团作为北京市率先创立的规范化学生艺术团,光荣地成为北京市首批金帆艺术团之一。总之,北京十二中金帆民乐团的建立,不仅是北京市中小学和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践变革的重要策源地,也带动北京市金帆书画院、金鹏科技团、金奥运动队的蓬勃发展。北京十二中民乐团建设的具体改革措施,又为北京和全国各地中小学的艺术团队建设起到了示范与引领作用。
2.探索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突出“育人首位”的理念
回顾40年北京十二中金帆民乐团的育人实践,我们始终铭记陶西平校长带领师生创立民乐团时期的艰苦而又自豪的岁月。1981年,在他的倡议与具体指导下,北京十二中正式成立民族器乐学生社团。在当年的招生过程中,特别关注有民乐特长的学生,并在当时招生政策框架内为他们顺利入学创造条件。这也被视为北京市第一批探索音乐特长生招生改革的尝试。着眼于民乐团的建制,学校整体布局,经过短短两年多的特长生招生与培养的探索,1984年,民乐团已经由原来十几人的规模,发展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现代乐团编制规模的中学生民族管弦乐团。1987年,成为北京市首批中小学生金帆艺术团之时,整体规模已近百人,成为当时北京市中小学的代表性乐团。
创建民乐团,不仅形成了学校教育的特色,更重要的是探索了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突出“育人首位”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
例如,民乐团第一届学生、现任北京十二中(科丰校区)校长史卫东,于1981年被保送至十二中初中部就读。由于他在柳琴、贝司方面的特长,入校后即被选入民乐队,并成为第一批优秀学生代表。当年,陶校长亲自参与特长生的选拔与乐团组建工作。学校从丰台区小学毕业生中认真遴选出首批民乐特长生,并在陶校长直接关心下组成一个小型乐队。陶校长关心乐队里每个孩子的成长,他那些体贴的话语至今还温暖着首届民乐团师生。
又如,据担任北京十二中1984届初三年级教学的吴玉泉老师回忆,有个学生叫黄文胜,是1981年首批按音乐特长生招收的,口琴吹得特别好,也是乐团(竹笛)骨干,只是文化课的成绩不是很好。在一些老师的眼里,这个学生顺利升入高中学习的希望不大,于是,一些老师在教研会上提出放弃这样的学生,以便把工作精力放在升学希望大的学生身上。此时,陶校长明确指出,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并要求老师们一定在文化课学习上帮助他。可见,陶校长对于素质教育的本质有着清醒的专业理解,深谙“不以分数论学生”的教育理念,他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不抛弃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陶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坚持“育人首位”的教育理念,对于民乐团学生投入的热忱化为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在民乐团建立初期,学生在学校各类活动中崭露头角,成为全校美育实践的中坚力量。纵观十二中金帆民乐团近40年来的发展历程,陶校长“实现教育过程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乐团育人过程的方方面面。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学校如何开展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陶西平先生关于民乐团建设的教育理念与路径探索仍然能够引导我们反思特色办学方向与实践策略。
3.坚持学生民乐团的正规化建设,让中国音乐有能力走向世界
陶西平先生在民乐团建立之初就十分重视顶层设计,坚持专业取向,坚持国家级正规乐团的建制水准;坚守业余性质,充分利用并有效拓展学生的课余时间,助力学生的特色成长。
坚持音乐育人的定位。民乐团通过成功实踐,为素质教育在十二中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切入点。从根本上看,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学生乐团与成年人的职业乐团、专业院校乐团存在鲜明差异,其建设与发展更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未完成性,尤其要重视乐团的教育使命与责任担当。从“五育”融合的大前提看,民乐团作为学校美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必须发挥以美育人、以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在民乐团活动中更好地将音乐内化于心,是中小学民乐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教育任务。
坚持专业水准的取向。陶西平先生因其良好的音乐修养,以及中西方音乐交流的世界眼光,敏锐地捕捉到了学校发展中学生民乐团的历史契机,充分反映了高水平学校管理者的战略眼光。当然,从专业眼光看,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一支中小学生组成的业余乐团具有一定专业水准,是学生乐团专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北京十二中的历届校领导都十分重视乐团建设的专业水准,始终坚持聘请音乐学院的专家为学生进行专业辅导,乐团由十几人的民乐队迅速发展为拥有现代编制的民族管弦乐团,学校还特邀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指挥、现代民族管弦乐团的“开山鼻祖”彭修文先生来团指导,为民乐团带来了最前沿的专业信息和全新编配的大型作品。
坚持弘扬民族音乐。陶西平先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荣誉主席后,十二中金帆民乐团的师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走上了国际舞台,并得到广泛好评,彰显了中国学生的艺术素养。彼时的陶西平先生为加强中外教育合作交流奔走于世界各国之间,而十二中金帆民乐团的师生也同样肩负着传播中国民族音乐的重任。多年来乐团参与接待外事交流演出60余次,先后出访过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新时代中国学生的风采。
今天,回溯民乐团40年来的发展历程,乐团产生、学校艺术教育实践变革、学生个体成长都和国家宏观层面的改革形势紧密相连。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切入点,陶西平先生倡导并率先垂范艺术教育。同时证明了:一位卓越教育管理者前瞻性眼光与创新思维不仅塑造着学校文化特色,也深刻描绘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人生底色。
本文系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创新方法与教育创新融合发展研究与示范”(项目号:2019lM030100)子课题“我国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陶西平.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J].学习与研究,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