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人歌动地诗
2021-08-23邓小东
邓小东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作为支撑。
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从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到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一百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三湘人民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推动湖南文化持续绽放璀璨的时代光芒。
思想引领篇:深植厚培,立根固本
思想理论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湖南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最早、影响最大、马克思主义者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1919年7月,毛泽东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呼唤冲决一切网罗解放思想,创刊号2000份卖完,再印2000份仍不能满足读者需求,任弼时、郭亮、萧劲光等都通过阅读《湘江评论》受到革命启蒙。1920年8月,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发起创办文化书社,出售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图书164种、杂志45种、日报3种。李维汉曾感慨“影响最大,与建团建党工作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新民学会创办文化书社这件事”。
大革命失败后,湘赣、湘鄂赣、湘鄂西、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在有关根据地所在省委领导下,采取多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展陈的各类革命标语,就是那时理论武装工作的生动缩影。
湖南和平解放后,理论武装工作更加有计划、有步骤、有声势。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投入到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中,广大工人、农民纷纷敲开马克思主义的大门。改革开放后,理论武装自觉按照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就跟进一步的要求,持续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不断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和高超政治智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大大加快,理论武装工作也紧紧跟上。
理论学习有声有色。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县处级以上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每月一学、上下同题”,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水平不断提高。新思想学习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育培训必修课,全省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不断深入。2020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湖南发行230万册、居全国省区市第3位,全省人民对新思想的感情、热情不断提升。
理论普及出新出彩。去年9月以来,连续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史学习教育等的集中宣讲和微宣讲,直接受众超500万人次。近年来,相继推出《社会主义有点潮》《新时代学习大会》《长江黄河如此奔腾》《从十八洞出发》《小康之大》等电视专题片,叫响了理论大众化的“湖南现象”。
理论研究亮点纷呈。岳麓书院“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要策源地”内涵进一步挖掘,省领导交办课题研究、“首倡之地”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和扶贫精神总结提炼、新冠疫情防控专项研究以及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等活动有声有色,湖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方阵,在“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中日益彰显湖南担当作为。
精神激励篇:润物无声,成风化人
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农民运动、建立苏区政权以及土地改革、民主建政,三湘大地徹底动摇了封建意识的基础,顽固维护封建旧风俗的堡垒被攻破。
湖南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以雷霆万钧之势,一扫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此后,湖南省委领导全省人民兴起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热潮。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感动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崇德向善、砥砺前行。
改革开放后,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讲文明树新风”到弘扬时代新风,从城市各行业“四职”教育到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从培育“四有新人”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八荣八耻”到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湖南精神文明建设在继承中创新、在巩固中发展,为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丰厚道德滋养。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湖南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热土,红色资源遍布三湘四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全省上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深化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潇湘薪火相传。
在红色教育中赓续红色血脉。浓墨重彩开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依托“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陈树湘烈士纪念园等开展“走进红色课堂、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活动,加快推进湘潭(韶山)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等建设,开通韶山至井冈山红色旅游客运专线,新时代红色地标十八洞村与矮寨大桥、德夯大峡谷作为整体,已成功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点面结合,多措并举,成为全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源头活水”“亮丽风景线”。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厚植美德文化。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雷锋家乡学雷锋”“道德之乡讲道德”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弘扬传统美德、反映时代风采、投身改革实践的先进典型,比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超、洞庭赤子余元君、“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诗燕,等等,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交相辉映。
在文明创建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湖南现有全国文明城市10个、提名城市18个,全国文明村镇228个、全国文明单位304个、全国文明校园53个、全国文明家庭28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2个、所375个、站5450个。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广泛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主题活动,湖南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文化创造篇:繁荣兴盛,气象万千
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湖南和平解放前,由于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湖南文化事业一直停滞不前。民国37年(1948年),全省只有民众教育馆84所、图书馆8所、科学馆1所,而且因为政府拨给的经费太少,无法正常运转,有的甚至陷于瘫痪状态。
1949年8月,湖南获得新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湖南的南下工作队文工团,为湖南人民带来了解放区的革命文艺。从此,湖南文化建设的高潮开始到来。
改革开放后,湖南文化建设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当别的地方还在提倡“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时,湖南就提出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当人们还在争论文化的事业产业属性时,湖南就提出要把文化作为事业来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作为行业来管理。在湖南省委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全省文化事业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湖南文化现象”引起全国普遍关注。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文化改革发展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推出更多优秀作品为目标,进一步繁荣活跃文艺创作生产。赶上好时代的湖南文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近年来,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电影《十八洞村》、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理想照耀中国》《百炼成钢》、戏剧《热血当歌》《向警予》《英·雄》、图书《扶贫志》《立此存照》、报告文學《乡村国是》等优秀作品,无不受到各界高度肯定。特别是《大地颂歌》情动三湘、名传京华,被誉为“形象生动、感人至深,用文艺的形式为新时代中国伟大实践刻下了鲜明印记”。
以实现文化小康为引领,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39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8042个,行政村农家书屋23906个,持续开展“欢乐潇湘”“雅韵三湘”“书香湖南”等群众文化活动,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欣赏文艺演出、参加文化活动等精神文化需求。如今,有空场就有舞台,有人群就有“文化大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文化生活圈基本形成。
以实施“文化+”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从昔日长沙最大的城中村,蜕变成今朝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中国V谷”呼之欲出。2020年全省共有文化企业6.1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779家,实现营收3394.78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0.6、1.4个百分点。通过不断改革发展,湖南基本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新创造的激励约束机制,持续叫响了“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品牌。
湘江北去,大河奔涌。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湖南文化强省建设正乘风破浪、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