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前行风帆劲
2021-08-23王克修郑春林
王克修 郑春林
一唱雄鸡天下白,三湘大地换新颜。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内陆封闭到创新开放,从温饱不足到人民幸福……百年沧桑巨变,湖南大步向前,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鼓舞人心。
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在今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青年毛泽东第一次出场时,冒着大雨疾行在长沙街头,但见军阀的骑兵队伍横冲直撞、穷人家在雨中吆喝着卖崽女、虚弱的老人趴在地上啃食垃圾……
这些镜头,将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展示得淋漓尽致。继1899年岳州开埠、1904年长沙开埠、1905年湘潭和常德被开辟为寄港地,湖南逐步沦为帝国主义倾销商品和攫取原材料的市场,经济遭受严重摧残。加上持续数十年的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带来的创伤,到1949年和平解放时,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7.7亿元。
1950年1月5日,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在长沙召开。面对一穷二白的家底,会议确定全省党组织1950年的任务是恢复生产、救灾备荒、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准备土改,同时结合进行改造旧政权和建党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南经济发展开始启航。
经过6年多努力,到1956年,全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湖南基本建立。同年6月26日,省第一次党代会正式召开,会议提出发展以农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支援国家工业化。会议选举了新的中共湖南省委员会。在新一届省委班子带领下,全省人民以饱满热情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万众同心齐努力,天翻地覆慨而慷。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历届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加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2016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居全国第9位。这一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信心满怀、豪情万丈地提出,要推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新愿景,新奋斗。全省上下瞄准建设经济强省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20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41781.5亿元,是1949年的2360倍。
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作为“鱼米之乡”,农业一直是湖南的主打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不仅推动农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华丽转身,而且工业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也走出了创新发展的铿锵步伐。
“一五”时期,国家从苏联引进156个重点项目中,安排了7个在湖南,分别是:株洲硬质合金厂、三三一厂、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湘潭电机厂、桃林铅锌矿和瑶岗仙钨矿。全国694个限额以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安排在湖南的有38个,株洲被确定为全国八个新建重点工业城市之一。
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为湖南工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为湖南工业发展注入澎湃活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工业发展与全国一样,逐步驶入快车道,实现“加速度”。
2010年,湖南诞生首个千亿产业集群,即工程机械产业,并坐上行业“头把交椅”。此后,千亿产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尤其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先后启动实施“135”工程、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产业项目建设年”等重大举措,推动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1.24万亿元,是1952年2.94亿元的4218倍。
同时,大力推动服务业创新跨越和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批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新兴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2020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1.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8.0%。全省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更强、后劲更足。
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与推进经济强省建设相得益彰的是三湘人民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种获得感首先表现为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1949年,全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4元。经过70多年的发展,到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698元和16585元。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基本持平,有些年份还高于GDP增速。
群众的这种获得感,还真真切切地表现在低保、养老金、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等方面,养老服务、残疾人保障等社会福利事业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2020年,全省民生支出占比达70.4%。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一湖四水”综合治理,美丽湖南建设卓有成效,绿色已经成为湖南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鲜明底色。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