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1-08-23葛昉
葛昉
摘要:目前为止癫痫的发病机制尚未被研究透彻,该病属于神经系统疾病,且发病原因复杂,从传统的药物治疗直至到当前的手术治疗、饮食疗法、基因疗法等方法的改变,但是仍未寻找到特别理想的治疗方案。参考以往的研究指出[1],癫痫的发病可能与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离子通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基于以上背景之下,本次研究方向将深入分析癫痫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癫痫预防、诊断以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癫痫;治疗;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340-01
所谓癫痫是指因为多种原因致使脑部神经元发生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亦是当前最为严重、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具相关数据统计[2],全球共有癫痫患者5000万,而我国就有900万,其中600万左右的患者为活动性癫痫,每年新增患者大约为70万左右。癫痫病的病发,对患者的健康、情绪、生活、职业等各个方面的质量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此深入研究癫痫的发病机制,并不断寻找治疗方法,对控制和治疗癫痫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详细情况综述如下。
1癫痫的病因
临床中将癫痫分为两大类即:继发性癫痫和原发性癫痫,后者的病因至今不明确,但是与遗传有关,根据相关统计所有癫痫患者当中,70%的患者存在遗传因素,同时家族性癫痫的发病风险比健康人群高出2.6倍之多[3],为此提示可能与家族共有基因相关。而后者的病因非常复杂,不同年龄度之间的差异明显。其一,儿童与青少年:该类人群癫痫疾病较为常见,60%的癫痫患者均在儿童时期发病,主要与脑外伤、热性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代谢障碍、遗传,其中遗传占比最高,包括:染色体病、基因异常(线粒体病、单基因、多基因);代谢障碍包括:维生素B6缺乏症、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脑脂质沉积症、苯丙酮尿症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寄生中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热性惊厥多见6个月至5岁的儿童,主要以大脑温度增高有关;脑外伤的高发人群为青年,发病概率低。其二,为成年期,主要与系统性疾病、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功能障碍、代谢异常、脑血管畸形、脑肿瘤有关,其中脑肿瘤占比40%左右,病理分级越低,癫痫发病率可能性越高[4];而脑血管畸形临床上常见脑动静脉畸形,占比40%左右;代谢异常包括:酸碱平衡紊乱、水钠代谢失常,均能够引发神经细胞代谢变化、大脑皮层代谢改变,最终引发癫痫;内分泌功能障碍包括:血液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高血压脑病、药物中毒、低血糖等致使脑功能受损引发癫痫。其三,为老年期,根据流行病学相关数据,老年癫痫患者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且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包括:脑肿瘤、脑外伤、神经系统性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疾病,以上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糖尿病疾病史、脑血管疾病、脑萎缩疾病有关。而脑血管疾病和脑卒中是老年人群发生癫痫的危险因素。
2发病机制
由于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当前的研究主要认为与中枢性神经系统发生抑制或者兴奋有关,以上情况的发生与遗传、免疫、神经胶质细胞、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失衡等异常情况有关[5]。
2.1神经递质与受体
癫痫发生的神经体质种类中包括:①氨基酸类:牛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Glu)、甘氨酸、γ氨基丁酸(GABA);②单胺类:酰胆碱、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其中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是兴奋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癫痫的病发关系密切。而谷氨酸受体会和代谢型受体会分别与G-蛋白通道以及离子通道发生偶联后发挥其功效。众多研究学者认为[6]:癫痫的发生主要在离子型受体方面,指出谷氨酸不断蓄积后并作用于离子型受体,使其突触过度兴奋,进而引发痫性发作。同时指出谷氨酸在早期大量增加,而后期则胞外大量释放,引发癫痫。早期癫痫患者的脑脊液γ氨基丁酸水平降低,为此认为脑脊液γ氨基丁酸水平与癫痫发病频率有关,而抗癫痫药物的应用可以提升脑脊液γ氨基丁酸水平,激活后即能早期肢突触后电位,亦能抑制或兴奋并阻滞癫痫的发作[7]。
2.2离子通道
调节神经元细胞兴奋的主要物質离不开离子通道,主要包括:钙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一旦发生基因突变都能改变其正常功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平衡,致使同步化异常放电,引发痫性发作。而离子通道会选择相应的离子通过,方能使细胞膜电位发生改变,进而抑制或兴奋神经元,提示:一旦选择性离子发生异常,都会引发离子交换不平衡,诱发癫痫。
2.3神经胶质细胞
调节细胞外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组建离不开星形胶质细胞,主要:γ氨基丁酸、谷氨酸,而胞外的谷氨酸能够对神经元的存放和功能产生影响,星形胶质细胞能够保持谷氨酸低浓度,当癫痫患者发病后,细胞外谷氨酸水平会显著提升。提示:星形胶质细胞一旦增生后都会引发神经细胞外Na+/K+浓度发生失衡,导致神经细胞的阈值降低,致使神经兴奋过度,最终病发癫痫,故星形胶质细胞的异常与癫痫发生密切相关[8]。
2.4炎症因子和免疫
人体免疫反应具有降低癫痫病发阈值、提升神经兴奋度、突触重建、损伤血脑屏障,最终引发癫痫[9]。而癫痫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情况远远高于健康人群,表现在淋巴细胞亚群T3和T4水平值降低、T8增加、T4/T8比值降低。因为炎症细胞因子具有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作用,一旦发生过度产生或者产生都能引发神经元变性,引发癫痫,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2、IFN(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IL-210、IL-21B、IL-6、IL-1,同时包括体液因子补体、IgA、IgG。
2.5分子遗传
绝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与遗传基因的复杂性有关,为此癫痫也包括其中。经过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10]:癫痫并的发生与编码离子通道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引发神经元兴奋。
3治疗
3.1药物治疗
抗癫痫药物主要有传统药物和新型抗癫痫药物,前者包括:卡马西平、丙戌酸钠、苯妥英钠等,后者包括:妥泰、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等,两种药物的药效差异不大,但传统药物的优势在与经济,缺点为不良反应多,亦能诱导肝酶和抑制肝酶。而新型药物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尽管抗癫痫药物不断更新换代,同时被广泛的被应用,但是40%左右的病情依然会发展至难治性癫痫,为此临床应用药物是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用药方案,保证疗效、提升安全性。
3.2手术
30%的癫痫患者依然存在药物治疗无效,而50%的癫痫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已经达到控制癫痫症状的目的。手术方案有以下几种:刺激手术、毁损手术、切断功能性手术(放电传播途径)、病灶切除术等。
3.3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
所谓基因治疗指在选定的靶细胞表达原本的不表达基因,或者采用抑制异常基因表达、关闭等方法达到控制和治疗疾病的目标。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基因治疗(病毒载体)和细胞移植都能够达到抑制痫性发作或者癫痫病发。
4展望
癫痫是不仅困扰着人类的健康,亦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因癫痫属于复杂性神经系统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学者所研究的课题之一,为此明确其发病机制对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只有充分了解癫痫的发病机制方能寻找治疗癫痫的方法,伴随着对癫痫的深入了解,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出现,使其展现在大众面前,进而给癫痫患者带来福音。新型药物的不断更新换代,其疗效被不断被认可,为了保障其用药的安全性,应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手术方案具有创伤性,为此手术前应充分掌握其手术适应症,最大程度低排除可能为患者带来的风险;基因测序技术的發展,越来越多的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前景广阔,但仍需研究学者们共同努力,方能从中获得根治癫痫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玲,黄浩.难治性癫痫相关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23(06):670-672.
[2]徐昌琴.老年癫痫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研究,2020,1(01):50-53.
[3]马柳一.中枢神经系统钾通道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6):1514-1517
[4]李华琼,李华霞,杨东,刁丽梅.中医药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20,42(14):1894-1896.
[5]熊敏,苏化庆,向明钧.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30):24-27.
[6]杨华俊,郭安臣,王群.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7,35(04):54-59.
[7]蒙陶莎,李先锋,郑金瓯.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1):2031-2032.
[8]钱哲,黄建敏.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2016,44(04):450-453.
[9]冯云,唐海丹.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5):5118-5119.
[10]张赟,郑辑英,李光来,李东芳,薛国芳.癫痫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与脑损伤机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08):1168-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