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引领大学生成长
2021-08-23李萍
李萍
[摘 要]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和谐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和谐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和谐统一,以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和谐统一。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大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是大学生成就非凡业绩和创造幸福人生的科学指南。以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为指引,大学生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做一个精神上高贵的人;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做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做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人;有过硬的看家本领、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关键词]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7-0018-04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也是大学生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什么是幸福?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如何获得幸福?这是每一位大学生面临的灵魂之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大学生能否得以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等论述,既揭示了幸福的真谛,又指出了获取幸福的途径,构成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这一全新的幸福理论。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生命哲学,而且赋予了大学生新的使命,是新时代最有温度和力度的动员,对于大学生成就美好未来、收获幸福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理论渊源
作为一种崭新的幸福理论,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既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诠释。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只有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才算获得了真正的幸福。一方面,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句话揭示了物质生活的满足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幸福。同时,一个人精神生活的质量也受限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精神生活就失去了根基,幸福大厦也就难以稳固。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反作用于物质生活,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超越物质生活。马克思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认为革命精神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没有革命精神的支撑,革命就不可能成功。他尖锐地指出:“享乐主义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可见,马克思不仅肯定物质条件对人生幸福的积极作用,而且高度关注精神生活对人生幸福的重大价值,倡导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发展、相得益彰。
其次,在马克思看来,个人与社会并不是抽象对立的,而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依相存的论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幸福的实现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增益社会幸福,社会的发展、社会幸福总量的增加是个人幸福实现的有力保障,个体努力与社会进步相辅相成、同向同行。马克思早在学生时代就提出:“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当然,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个人幸福,而是主张把个人的“小”幸福融于人类社会的“大”幸福之中。马克思极力反对的是画地为牢的狭隘个人权利,甚至为了追求个人幸福而不惜牺牲社会整体幸福。
再次,马克思所理解的幸福不是虚幻想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要借助人的自觉自愿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取。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是种生命,而人不仅是种生命,更是类生命。种生命只能被动地适应生活,而类生命却能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人体现自身价值、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路径。人只有从事实践活动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才能使幸福成为现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由此可见,马克思不仅找到了幸福的源泉——劳动,而且将劳动创造与享受有机统一起来。
最后,马克思敏锐地观察到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问题,指出异化状态下的人承受着各种压迫,根本没有自由和幸福可言。要解放自我必须消除异化,要获取幸福必须摆脱异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然而,完成这项任务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为此马克思进行了大胆的科学的设想,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幸福才能够真正实現。纵观马克思的一生,他既进行了大量的有关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研究,又直接参与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既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积极投身于共产主义运动,以独一无二的方式真正做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
总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实践为着眼点,以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至高无上的幸福,是全人类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是对生活实践的高度凝练和升华,极富人生智慧和哲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既超越了大多数人关于幸福的一般性认识,同时又为每个人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开辟出一条最可行的道路,让每个人看得见他们的努力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价值,可谓集高度、广度和温度于一体。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具有深厚的蕴含,集中体现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和谐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和谐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和谐统一以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一)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和谐统一
幸福的实现有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幸福首先意味着拥有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幸福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追求。但人的幸福不能仅仅局限于感官的享受和满足,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幸福必不可少的方面。人们应当树立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目标,培养自己对精神幸福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领悟人生的真谛,进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在众多场合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自觉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无疑体现出他对追求精神幸福的高度重视。
(二)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和谐统一
幸福的实现不仅有赖于个体的创造性劳动,而且离不开由众多个体所组成的社会整体力量的发挥。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从始到终都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社会幸福决定个人幸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体只有通过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产生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幸福的社会性,一个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社会幸福的增进,才能获得某种个体幸福的体验。另一方面,个人幸福是社会幸福的目标诉求。任何一种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首先都必须尊重和满足个体的正当利益,并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人幸福的增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可以说,这既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又为个人幸福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总之,个人幸福的实现要以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为前提,而社会需要在保障整体幸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去满足和保护每个人的幸福。习近平同志从担任梁家河村支书起,就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之后,无论是在河北工作,还是在福建、浙江、上海从政,直至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他始终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保障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他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贵思想,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为世界谋大同的大国担当。
(三)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和谐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劳动则是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人通过劳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获得生命得以维系的物质基础;而且创造了无穷的精神财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人的幸福不单单源自对劳动成果的享受,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劳动创造丰裕的精神财富,充分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不去创造幸福,享受幸福就成了无稽之谈;同样地,过分地强调创造幸福而忽视适当的享受,也是不可取的。真正的幸福应当是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和谐统一。习近平所提出的“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创造幸福是享受幸福的前提,没有创造,谈何享受。同时,他又指出“奋斗者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揭示出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和谐统一
理想来源于现实同时又超越现实,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只有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有可能实现理想、见证美好未来。习近平既是一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位理性的现实主义者,在他身上实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一方面,他强调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应该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来实现人生追求、书写华丽篇章;另一方面,他又大力倡导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所阻挡,始终朝着美好奋斗目标不懈前进。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其实就是告诫我们,既要怀揣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做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坚定统一论者。
三、以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引领大学生成长
大学生即将成为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脊梁,他们对于什么样的人生是幸福的、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等问题认识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如今在校大学生几乎都是“95后”和“00后”,他们从小就享受着前人无法想象的物质资源和经济条件,按理说是最幸福的一代人。然而在富裕的物质生活的背后,却隐藏着理想缺失、精神空虚迷茫、人生无意义、心理抑郁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帮助大学生收获幸福美好人生迫在眉睫。而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信念动摇和幸福感流失等问题,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做一个精神上高贵的人
人具有自然和精神双重属性,也就是说,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只有精神上充实的人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从一个人的精神里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格素养和幸福指数。对于大学生来说,坚守精神追求、做一個精神上的富有者显得尤为重要。当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舆论的误导下,部分大学生注重实惠、泯灭理想,过分追求感官享受、忽视道德修养,精神家园日渐荒芜。完全排斥物质利益固然是不可取的,但过分关注物质利益甚至为了物质利益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则是可耻的。因为超乎于物质利益之上的精神世界才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能够唤起大学生心中的梦想,激发大学生的斗志,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唯有坚守精神追求,才能抵御世俗世界里的黑暗和不完满,体味到生活的美好和甜蜜;唯有坚持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出崇高的人生价值,谱写出华丽的青春篇章。只有当大学生充分理解和深刻领悟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才会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才会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只有当大学生充分理解和深刻领悟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才会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才会经受住各种眼前的诱惑,昂首挺胸向前走,自觉加入民族复兴的行列中来。因此,高尚的精神追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道德基础,是大学生成就一番事业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成为拨开大学生成长道路上众多迷雾的一盏明灯,成为激励大学生昂扬向上、开创未来的一面鲜明精神旗帜。
(二)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做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植根于每个中国人内心的精神元素,更是构建幸福美满家庭、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从伏清白以死直的屈原到誓死不降匈奴的苏武,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而慷慨就义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等等,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家国情怀”。正是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推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再创辉煌的决心和勇气。可以说,家园情怀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最佳标配。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插队落户,开启了七年知青岁月。正是因为青年习近平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所以即使在当时那么贫穷、落后、封闭的地方仍能顽强拼搏、乐观进取,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当时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这既是习近平家国情怀最生动的体现,又是习近平向当地群众做出的庄严承诺。之后,不论是在河北、福建,还是在浙江、上海工作,直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他始终把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始终和人民保持着深厚情谊,始终牢牢地与人民并肩站立,带领人民不懈奋进、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作为社会的生力军,大学生更要坚持国家至上、人民至上,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以青春、智慧和力量增益他人和社会的幸福,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出灿烂的光彩。正如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提到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你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大学生要不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立志报国,勇挑重任,铸就辉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吹响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嘹亮号角,也发出了“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一新时代最强音。大学生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由“小我”到“大我”、由“大我”到“无我”的飞跃,以赤子之心、拳拳之情投身到民族复兴的大业当中,创造令世界惊叹的“家国传奇”!
(三)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做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人
如今有部分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等过度迷恋,渐渐地消磨了斗志、荒废了学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有一些大学生自诩“佛系”,年轻人身上本该有的朝气和活力荡然无存。实际上,不管是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腾飞还是个人幸福的实现,都离不开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奋斗,都需要顽强的拼搏精神做支撑。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只有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奋斗,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奇迹”,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才能一步步变为现实。有拼劲、有激情、有锐气是大学生身上最显著的特征,大学生只有学会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只有具备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为加速民族复兴进程的蓬勃力量!对于任何人来说,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充满挫折和荆棘,没有百折不挠的斗志和锲而不舍的坚持,是难以抵达人生的巅峰的。胜利的鲜花在汗水中绽放,丰硕的成果在拼搏中铸就。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尤其在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对于大学生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付出与收获同在。因此,大学生只有打牢扎实基础,练就高超本领,提升综合素质,才能在机遇来临时把握机遇,创造精彩的人生;当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时,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秉承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奋发有为,迎难而上,大踏步迈向美好的未来。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以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不断添加祖国前行的“燃料”,以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不断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
(四)要有过硬的看家本领,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过硬的看家本领是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敲门砖”,是手中的“铁饭碗”,是干事创业的“金钥匙”。没有过硬的看家本领做铺垫,不管是个人的幸福,还是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腾飞,都是难以实现的。新时代大学生本领的高低直接关乎个人成长的进度和民族复兴的进程。尤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大学生更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时刻保持主动学习、深入学习的劲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探索,提升专业技能、锻造工匠精神、练就过硬本领、成就辉煌人生。正如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首先,大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传统意义上的人生主要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大时期,但这种传统模式现在已经彻底过时,要想拥有核心竞争力、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让自己迭代升级,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大学生要下真功夫、用真劲,勤奋探索、刻苦钻研、永葆学习的激情,做一名高效的终身学习者。其次,大学生要有胸怀天下的志向。大学生既要“读圣贤书”,又要“闻窗外事”;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大学生在勤奋学习、苦练技能的同时,也要志在四方,关心人民疾苦,关注国家发展动向,善于把握机遇,勇于承担责任。大学生还要向人民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人民是大学生最好的老师,习近平多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墩墩苗”,这样做既有助于克服大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又有助于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更有助于培养与人民之间的感情,创造惠之于民的无悔青春。最后,大学生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功的取得不可能轻而易举,不管在学习还是工作和生活中,只有具备水滴石穿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不懈的努力、持续的奋斗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平凡中孕育着伟大,重复中孕育着惊喜,当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时,所有的平凡将变得非凡,所有的重复将变得有料。大学生要注重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终能创造不平凡的人生。概言之,大学生要不负韶华,勤学、求真、笃实、力行,勇攀科学文化高峰,努力提升内在素质,拥有一身超群的看家本领,用真才实学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