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1-08-23甘华忠陈阳阳
甘华忠 陈阳阳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于2020.1-2021.1期间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开颅组(n=30,手术方式为小骨窗开颅手术)及内镜组(n=30,手术方式为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手术),评估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比较开颅组及内镜组血肿清除率发现,内镜组为96.67%,开颅组为73.33%,内镜组血肿清除率相较于开颅组更高,P<0.05;比较开颅组及内镜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发现,术前开颅组及内镜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内镜组NIHSS评分相较于开颅组更低,ADL评分较高,P<0.05。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手术可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建议采纳。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小骨窗开颅手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157-01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大脑深穿支动脉,受到长期高血压水平影响,可造成颅内小动脉变性,形成小动脉瘤,小血管脆性增加,血压水平急速升高时可导致血管壁或小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出血,常见出血部位为大脑基底节区[1]。小骨窗开颅手术是一种在显微镜下进行的血肿清除手术,在对患者造成损伤较小的情况下进行操作,能够及时有效清除颅内血肿,但其手术过程中可受视野限制影响,导致无法有效清除位置较深、出血量较大的血肿[2]。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手术采用内镜为手术过程提供影像支持,操作空间较大,且对深部血肿也可清晰显示,在清除血肿的同时还能够起到止血的作用,有效提高血肿清除率。本文现对我院60例患者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我院抽取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开颅组及内镜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0.1-2021.1期间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批号:2020年审(22)号]。开颅组男女比18:12,最小50岁,最大85岁,均值(67.64±7.43)岁,患高血压时长最短3年,最長20年,均值(11.48±2.67)年,血肿含量最少30ml,最多70ml,均值(50.21±6.73)ml;内镜组男女比20:10,最小49岁,最大86岁,均值(67.86±7.21)岁,患高血压时长最短2年,最长20年,均值(11.67±2.43)年,血肿含量最少31ml,最多75ml,均值(50.72±6.48)ml。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完整且组间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血肿含量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开颅组:手术方式为小骨窗开颅手术,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在外侧裂平行处做一4cm左右切口,在颅骨钻一3×3cm的骨窗,切开硬脑膜后在显微镜下电凝切开出血部位,对血肿进行清除工作,确认无残留血肿后止血,并采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无血性溶液渗出后在血肿腔壁贴止血纱布,放置引流管,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缝合头皮。
内镜组:手术方式为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手术,以CT扫描结果为依据,以血肿最大层面作为靶点,避开外侧裂及皮质区等重要功能区,针对基底核区的血肿采用颞部入路,采用铣刀做直径3cm左右的骨窗,十字剪开硬脑膜,穿刺血肿抽吸出血块后切开皮层,使用管鞘或扁嘴撑开器分离皮层,向内置入神经内镜,在神经内镜指导下清除疏松血肿,活动性出血部位采用电凝止血,见到有血肿纤维条索样间隔,可电凝后显微剪剪断,打通间隔,确保间隔内陈旧血肿彻底清除,血肿全部清除后在血肿腔内壁覆盖止血纱布,置入引流管后缝合硬膜,还纳骨瓣,缝合头皮。
1.3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h采用头颅CT对患者颅内血肿量进行检测,根据检查结果将血肿清除情况分为完全清除、部分清除及未清除,详细内容为完全清除:清除血肿范围>80%;部分清除:清除血肿范围为80%~50%;未清除:清除血肿范围<50%;血肿清除率=完全清除率+部分清除率。
(2)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估开颅组及内镜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3],评估时间为术前及术后6个月,NIHSS总分为42分,正常:0~1分,轻度:2~4分,中度:5~14分,中重度:15~20分,重度:21~42分;ADL总分为100分,基本自理:>60分,部分自理:40-59分,生活需要帮助:21-39分,无法自理:<2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开颅组及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比较
比较开颅组及内镜组血肿清除率发现,内镜组为96.67%,开颅组为73.33%,内镜组血肿清除率相较于开颅组更高,P<0.05,见表1。
2.2开颅组及内镜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比较
比较开颅组及内镜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发现,术前开颅组及内镜组NIHSS、ADL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内镜组NIHSS评分相较于开颅组更低,ADL评分较高,P<0.05,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常见并发症,长期处于高血压水平下可导致患者颅内小动脉变性,因此血压急剧升高后可造成颅内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常见部位为大脑基底节区,出血后可损伤内囊,压迫神经,造成患者偏瘫、偏盲及偏身感觉减退[4]。
小骨窗开颅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在显微镜下协助下,可通过较小的骨窗对颅内血肿进行清除工作,具有对正常脑组织干预小、皮肤切口小、操作简便的优点,但无法有效清除位于较深部位、出血量较大的血肿[5]。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术是将小骨窗开颅术与神经内镜技术进行结合,具有微创手术的特点,能够有效清除血肿,且在神经内镜视野下进行手术,视野范围更为广阔,因此能够清除部位较深的血肿,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6]。本文通过比较开颅组及内镜组血肿清除率、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发现,术前两组NIHSS、ADL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内镜组NIHSS评分相较于开颅组更低,ADL评分较高,且血肿清除率高于开颅组,P<0.05。术前采用CT可对颅内出血部位进行精准定位,因此可避开外侧裂血管区、脑功能区等重要组织结构,减少神经纤维的损害,达到减少手术的副损伤,减少后遗症,能快速康复,同时在神经内镜的协助可便于操作者观察血肿及出血动脉,从而彻底清除血肿,且由于神经内镜方向可进行调整,因此在进入血肿腔内后可逐步清除血肿及残余血肿,同时起到止血作用,并及时针对活动性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处理,有效避免术后再出血,对术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给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术可有效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明辉.神经内镜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5):849-851.
[2]庞永斌,马刘佳,强京灵.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分析[J].山西医藥杂志,2019,48(19):2400-2402.
[3]蒋福刚,岑明,李军.神经内镜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8,23(8):369-370.
[4]李承科,何琴,唐辉,等.神经内镜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中量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3):98-101.
[5]段鹏,杨明金,董海明.经侧裂显微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对比[J].贵州医药,2019,43(11):1727-1729.
[6]郑立群,熊振坤,曹志,等.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江西医药,2020,55(8):102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