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泽华:个人文明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

2021-08-23

北京纪事 2021年7期
关键词:泉眼登山石头

“今年我59岁,明年就退休了,我还会继续开展登山健身环保这项活动,让更多人加入到这一行列种来。”王泽华,1962年出生,税务战线上的一位尖兵,这种严谨、踏实、认真、执着的风格也如甘泉滋润于他的生活之中。

2004年,延庆冠帽山蜿蜒的小路上,一家人正一边欣赏这峻秀悠然的自然景观,一边聊着闺女的作文选题。忽然,王泽华发现身旁不时出现被游人丢弃的垃圾大煞风景,甚至还有不少塑料袋顺着风挂在了树上,满目垃圾不单与美景成为反比,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环保意识的薄弱。“旅游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里是我们生长、生活的地方,绝不能容忍我们美好的家园遭到人为的破坏。”带着这样的思考,王泽华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以身作则,在登山健身的同时,将这些垃圾收集起来,到山下集中处理。这样的环保之路更延伸到了他经常光顾同样风景旖旎的后河地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公益的魅力让这样的芬芳具有感染力,正如王泽华的绿色公益之路。在不懈坚持下,周围同事也参与进来,他所在的稽查局检查一科先后自发举行15次登山活动。18名干部,全部参加了登山活动,投身到“倡导低碳生活,践行低碳理念,共建美好生态家园”主题活动中。此项活动得到了原县国税局局长老张的大力支持和全局干部的积极响应。十几年来,大家上山捡拾的垃圾就有七八吨,王泽华还把塑料瓶卖到废品收购站,用换来的资金为“希望工程”“博爱在京城”“救助贫困母亲”等一系列公益活动捐款。

在这样的过程中,王泽华还与一眼甘泉发生了故事。那是一眼位于苏家河村的泉眼,曾经的深山小村因为扶贫政策,村民全部搬迁到了山下的新居,老村落变为了驴友们“探险”的乐园。然而,一些人并没有珍惜这样的资源,垃圾随手丢弃,泉眼也被日益见多的“不雅”所包围。

那是2011年“三九”的最后一天,王泽华开始了一项“大工程”——打扫这里的环境,并如“愚公移山”般,对泉眼进行修葺。他首先利用大半天的时间把山泉的水眼、水池及周边地区,打扫干净,从河边搬来石头,放在半山腰的泉水旁边,把砌水眼的每一块石头,都用清水刷过。几块、十几块、几十块……伴随着王泽华一次次的光顾,一次次的努力,与他一起往山上搬石头的队伍越加壮大。

如今,泉眼周围大大小小的石头有五六万块之多,崭新、卫生的泉眼呈现在人们面前。为了用水方便,王泽华还用一根塑料管,把泉水从泉眼那儿引出来,“这件事是我长这么大,对自然界最大的贡献,我非常高兴和自豪。”

伴随着王泽华与朋友们的绿色公益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又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更多人自觉维护环境?真正从生活方式上更加健康环保。于是,他们开始了宣传环保理念的活动。

通过观察,王泽华发现,附近村子里上山采药的农民,经常用塑料袋装上简单的午饭,吃完便随手把垃圾丢弃。对此,王泽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对当事人进行劝阻:“咱们延庆县有著名的八达岭长城、龙庆峡、玉度山风景区,每年会来很多外国游客,如果把咱们这里的脏乱差环境,给拍成照片,放到国外报刊杂志、网站上,多给咱们国家丢人现眼……”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在自己家乡的荣誉面前,大家都非常支持,環保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除此之外,王泽华还积极参加社会诸多绿色公益活动,如百名青年“倡导低碳生活,践行低碳理念,共建美好生态家园”授旗活动、“低碳环保,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税收 发展 民生  古迹传承文明”主题活动、“保护水资源  珍爱大自然”水资源保护行动等,从中他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健康、绿色、环保。

因为对绿色公益的贡献,他先后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分子荣誉称号、低碳环保志愿服务标兵称号、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等。王泽华最喜欢一句话:一个人在文明的道路上前进一小步,全社会将会在文明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

让小区更美丽

(延庆区文明办)

猜你喜欢

泉眼登山石头
大地的取水者
大地的取水者
登山有几人
别小瞧了石头
多变的小泉眼
多用登山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