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绝”的传承之道
2021-08-23韩隶
韩隶
题记
二三十年前,包括金漆镶嵌在内的燕京八绝工艺普遍面临着断档失传的困境。经过十余年的探索,这些工艺蹚出了一条自力更生之路,不仅恢复了元气,还焕发了新的青春。
几年前,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网络中热映,该剧主要记录了故宫众多稀世文物的修复过程,以及修复者的生活。
其实,故宫有百万件文物藏品,很多都需要保养和修复,仅靠故宫内部文保人员远远不够。很多来自民间的传统工艺大师,也承担起了故宫文物修复工作。2014年,为了修复院藏文物,故宫举办了“平安故宫”工程,邀请一批民间工艺大师进宫修宝。
金漆镶嵌工艺的传承人、金漆镶嵌公司董事长柏群也带团队入宫,承担修复工作。金漆镶嵌,是一种漆器装饰工艺。这种工艺需要用木材制作成型的木胎,然后在木胎之上髹漆,最后运用镶嵌、雕填、断纹、刻漆、金银、罩漆等技法装饰漆底。金漆镶嵌属于燕京八绝工艺中的一种。燕京八绝,是八种皇家工艺的统称,包括金漆镶嵌、景泰蓝、雕漆、宫毯、京绣、花丝镶嵌、玉雕、牙雕。很多故宫文物都含有燕京八绝工艺,这些工艺的传承人也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修复工作。
在柏群带领下,团队在2年内完成修复“中和韶乐”“车马轿舆”两大项目文物40余件(套),各种部件上百件。不仅如此,在文物修复过程中,通过苦心研究,柏群重新掌握了失传多年的断纹技术——梅花断。由于环境干燥等原因,古琴的琴体上会出现断纹。为此,古人发明了各种断纹工艺,在仿复制或修复作品时用来控制断纹走向,使断纹近似某种形态,让古琴更美观,诸如龟背断、流水断工艺等。梅花断工艺便是让断纹形态如同梅花。修复文物,讲究修旧如旧,高超的断纹技术,让古琴看上去“裂而不糠,旧而不脏”。
古文物和古工艺都得到了重生,这是传统工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结果。不过,一般人可能想不到,二三十年前,包括金漆镶嵌在内的燕京八绝工艺普遍面临着断档失传的困境。经过10余年的探索,这些工艺蹚出了一条自力更生之路,不仅恢复了元气,还焕发了新的青春。不仅被用来修复皇家文物,还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皇室需求到包销海外
1912年清帝退位之后,造办处的工匠流落民间,皇家工艺也跃出红墙,走进民间,并逐渐演化形成了八大绝技,被统称为“燕京八绝”。
在1990年代之前,燕京八绝在历史中的传承与发展一直顺风顺水。就拿金漆镶嵌工艺来说,元代就设有油漆局,隶属工部。明代永乐年间,皇室在果园厂(今西什库东)专门设立了官局制造漆器。
清康熙初年,为了满足皇室生活及礼仪需要,清宫成立了内务府造办处,从全国挑选最好的工匠进入宫廷。鼎盛时期的造办处下设42作,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200多位,为皇室制作大批日常生活用品或工艺精品。故宫中现存家具、金器、玉器、木器、漆器、铜器、珐琅、玻璃器皿等,很多都出自造办处工匠之手。这些工艺汲取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高峰。
1912年清帝退位之后,造办处的工匠流落民间,皇家工艺也跃出红墙,走进民间,并逐渐演化形成了八大绝技,被统称为“燕京八绝”。民国期间,民间匠人和宫廷匠人陆续在北京开办作坊,燕京八绝工艺进入兴盛期。
1949年之后,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一些过去的掌柜重操旧业,再招旧部,收纳新徒,一些艺人也自开作坊。1956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漆作及民间漆艺技师等四系传人共16个作坊,以公私合营的方式,成立了国有的金漆镶嵌厂,命名为“北京金漆镶嵌厂”。同一时期,燕京八绝的其他工艺,也陆续成立国营企业,比如珐琅厂、雕漆厂、象牙雕刻厂、花丝镶嵌厂等相继诞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燕京八绝工艺制作的产品被包销至国外,为国家获得了不少宝贵的外汇。
绝技陷入绝境
更可怕的是,行业内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苗头。
20世纪90年代初期,慢悠悠的傳统工艺还未来得及转身,便被飞驰的时代撞了一个大跟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金漆镶嵌厂外贸订单逐步减少。当时,企业拥有很多工艺精湛的师傅,却没有人懂市场。在清王朝时代,产品专供皇室。建国后,国家负责将产品包销到国外。这些历史因素导致工艺人员长期与市场隔绝。
人们的喜好也在变,传统工艺产品品种单一,样式单调,不符合现代审美。随着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南方批量化、低成本的工艺品大量出现,冲击着制作过程繁琐、产量低、成本高的传统手工艺精品。
更可怕的是,行业内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苗头。年轻人择业,要么图高工资,要么希望工作清闲,要么盼的是行业有前景。除了前景越来越窄、效益越来越差的现状,传统工艺制作程序极为繁琐,学习周期特别漫长,入行的人要长时间坐“冷板凳”,起码40岁以上才能成为骨干。众多因素累积起来,让行业内的年轻人近乎绝迹。很多企业内部,50岁以上甚至临近退休的员工是主力,40岁以下的员工寥寥无几。2000年左右,几个传统工艺企业也曾经搞过定向培养,但没几个人能够坚持留下来。工作耗时耗力,每小时工资折算起来还没有当泥瓦小工挣得多。城市子弟没人愿意干,连乡镇农村子弟也嫌工资低。
90年代初期往后的大约20年里,绝技濒临绝境,很多以传统工艺为主业的国企,没能熬过这一关,相继倒闭,金漆镶嵌厂也岌岌可危。
传承人“归队”
从小就在金漆镶嵌公司大院长大,管各位师傅叫“叔叔”“大爷”的柏群,在2003年辞去新华社的职务,加入金漆镶嵌公司。
金漆镶嵌工艺乃至燕京八绝工艺如何摆脱困境,赓续传承?金漆镶嵌公司掌门人柏群几乎完整地经历了古老工艺再次挺直腰板的时光。他进入金漆镶嵌公司工作,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他本身的经历便是工艺传承历程中的一个注脚。
时光倒回到2003年,柏群當时的身份是新华社某编辑部门的负责人,正处级干部,在新华社工作已有10年。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金漆镶嵌工艺第五代传承人、金漆镶嵌厂厂长柏德元大师的儿子。当年柏群找工作的时候,正逢新华社下属单位招聘,机缘巧合之下,他入行媒体。
2000年起,金漆镶嵌厂开始改制,国有股权陆续退出,国家不再负担开支,盈亏完全自负。柏德元也由厂长变为董事长,在危机中掌舵公司。
借着改制的时机,柏德元找儿子柏群谈了几次,希望儿子能够加入金漆镶嵌公司,加入到燕京八绝传承的事业中。他的理由很简单,柏群的身体中留着传承人的血液,应该“归队”。柏德元觉得,这门工艺延续了几百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应该在这个时代被湮没。
新华社的工作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一旦“归队”,便意味着10余年的奋斗清零,这是柏群的心结所在。但他最终还是被父亲的劝说打动。父亲认为,柏群在新华社的工作经历绝不是徒劳无益的,这份工作让他开拓了视野和见识,提高了能力。燕京八绝目前急需在品牌推广上发力,而柏群借助媒体工作经验,可以在这个方向大有可为。
从小就在金漆镶嵌公司大院长大,管各位师傅叫“叔叔”“大爷”的柏群,在2003年辞去新华社的职务,加入金漆镶嵌公司。2005年,金漆镶嵌公司改制完成,此时父亲年事已高,柏群逐步从父亲手中接下了金漆镶嵌公司掌门人的重担。
八大工艺携手树品牌
2010年,联合之路迈上了第一个台阶,燕京八绝文化发展公司和燕京八绝艺术馆相继成立,古老的八种皇家工艺,历经百年沧海桑田,终于走到了一起,携手并肩打造品牌。
要想让金漆镶嵌工艺传承下去,首要解决效益问题,只有效益起来了,这门行当才有了生机和前景,才能持续传承。如何提高效益,柏群将重点之一放在了品牌推广方向。
曾经的燕京八绝,被皇家“包养”,服务于皇室小众,根本不需要推广。而如今,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燕京八绝必须俯下身子,一点一滴重建品牌的影响力。
一个指头不如一只拳头,柏群深谙此理。无论金漆镶嵌的工艺多么精美绝伦,也只是传统工艺的一个组成部分。一门工艺在市场上单打独斗,特点不够鲜明和丰富。柏群想到,故宫80%的陈设都包含燕京八绝技艺的一种或数种,如果能将八大技艺整合起来,搭建起燕京八绝的大品牌,可供传统工艺闪转腾挪的空间就大了。
然而,这又谈何容易,八大技艺自古都是各干各的,从未联合在一起。而且传统工艺各有特长,在各自领域都有独门绝技。各个工艺之间,总有那么点文人相轻的劲头。
柏群最终在“工二代”身上找到了突破口。“工二代”,就是相对年轻,与柏群一样身为各个工艺传承人的一批人。这些人年龄接近,思想较开放,平时经常接触。柏群认为,传统工艺不能再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只有联合起来,抱团取暖,甚至走工艺跨界融合之路,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不要担心联合起来会有什么损失。
经过两年多的沟通和交流,这批“工二代”达成了共识。2010年,联合之路迈上了第一个台阶,燕京八绝文化发展公司和燕京八绝艺术馆相继成立,古老的八种皇家工艺,历经百年沧海桑田,终于走到了一起,携手并肩打造品牌。
联合战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2015年,北京燕京八绝协会成立。燕京八绝重树品牌的过程中,也恰逢其时地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这些年来,传统工艺企业受到了政策的诸多扶持,传统文化产品也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形成了一股流行潮流。
柏群
2020年,燕京八绝艺术馆升级为燕京八绝博物馆。同年,北京燕京八绝协会换届,柏群全票当选新一届协会会长,而这一身份又被业界称为“燕京八绝掌门人”。在协会推动下,位于京西模式口古刹承恩寺的博物馆,即将于2021年7月向公众正式开放。十年以来,燕京八绝的品牌知名度逐年攀升,百度新闻链接从10年前的5万条,增长到如今的55万条,燕京八绝品牌打造初见成效。
年轻人的身影变多了
加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逐年增多,行业内人员的平均年龄显著下降,燕京八绝被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
品牌支棱起来了,时代红利赶上了,产品也要拿得出手。近些年来,燕京八绝的工艺产品有了更多的创新,产品线分为多个档次。高端档次为纯手工制作,原料纯正,体现皇家风范。普惠档的产品,主要依托燕京八绝的元素和文化,部分制作环节借助机械加工设备,并降低原料成本,以达到老百姓能够接受的价格。文创档的产品,依托燕京八绝博物馆,以实用物件为主,比如手绢、手包、首饰盒、披肩等。产品线多元化后,消费者也多元起来,很多年轻人成为了燕京八绝产品的消费者。
这些年来,燕京八绝公司的效益越来越好,行业前景敞亮了,人才培养机制也相应捋顺了。在燕京八绝协会的推动下,燕京八绝公司联合北京工艺美术学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建燕京八绝工艺专业。公司还在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学费全免。
加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逐年增多,行业内人员的平均年龄显著下降,燕京八绝被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在与现代化时代的邂逅中,古老的工艺栉风沐雨,历经波澜,却仍薪火永续,继往开来。
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