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地年记:两代农民的西瓜传奇

2021-08-23袁畅

北京纪事 2021年7期
关键词:西瓜农民

本刊特约撰稿 袁畅

宋宝森

庞各庄,北京南郊一座以“西瓜”著称的农庄。这里诞生了北京农业代表品牌“老宋瓜王”,也写就了从1983年包产到户开始的“西瓜传奇”。

一只老百姓餐桌上的西瓜,见证和参与了改革开放进程中北京农业的成就、国家扶贫攻艰中北京大兴对口支援内蒙古的践行和“制度创新”中农业合作社的制度性探索。

2021年4月27日,本刊造访了北京大兴区庞各庄老宋瓜王西瓜种植园区,见到了“西瓜传奇”的写就者宋宝森、宋绍堂父子。就是这对被称作“老宋瓜王”的父子,自1988年北京大兴举办“西瓜节”擂台赛以来,共斩获了14次“瓜王”称号。

见到宋宝森,他身着短衫短裤、戴着草帽走了出来。来者问宋宝森“一般什么时间上班”?宋绍堂道:“农民哪有什么上班时间呀?一睁眼就来看看西瓜……”

口述者名片:

宋宝森(1936年——  ),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人。自幼喜欢“种西瓜”,常年埋头西瓜地里,改革开放后,更是庞各庄第一批“西瓜专业户”之一,后经与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专家一道攻克“西瓜重茬”难题,并从1997年开始,连续多年获得“西瓜擂台赛”冠军……大家对宋宝森面对西瓜时痴痴憨憨的样子印象深刻,于是,都叫宋宝森为“老宋瓜王”。

宋绍堂(1963年——  ),宋宝森之子,子承父业,如今宋绍堂主理“西瓜”科研与种植业务,宋氏父子并称为“瓜王”。

包产到户与“西瓜重茬”攻坚(1983年)    

时代名片:这年一月,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以为简称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而联产承包制又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

口述者:宋宝森

我是1936年生人,就生在庞各庄,可以说长在瓜棚下。咱们村一直有种瓜的传统,但谁也不拿种西瓜当主业,按咱们的话说,叫“倒茬种植”,几块地轮着种,这块种玉米,那块种土豆,总有一块地种西瓜。收获了第二年再轮换着,等到第七年第八年又回来了,因为过去有这么一句话,叫七年芝麻八年瓜。如果说连续在同一块地里种植的话,它会染上一种 “枯萎病”“叶枯病”什么的,才种到一半西瓜就都死了,这很影响收成。以前,你可以换另外一块地种,为什么叫“倒茬”呢? “倒”就是轮着种……你看现在,没有“倒茬”了,在一块地里,“重茬连作”,我一开始种瓜就琢磨这事儿,最后,还真让我给解决了。

1983年,我们村正式分田到户,家家户户都是一个状态,咱们家是分了七块地,其中一块地来种瓜。也不知道咋的,我就喜欢种瓜,看见大西瓜就高兴,1983年我承包了10亩地,可以甩开膀子种西瓜了。可我承包的地比较分散,形不成一整块地,西瓜这东西你得看着,小心伺候,我就拿我的好地跟村里人换“孬地”。那时候,还有人说我傻呢,其实,我当时就琢磨怎么把“倒茬”给解决了。

当时认为是一种菌导致枯萎病的,我就自己试着做一种酸性物质,看看能不能把菌给杀掉,哪知道这一试,当年就成功了。那年7月,我搭了个棚子,就住在“重茬连作”试验的那块瓜地上,夜里我听见秧苗“噌、噌、噌”地疯长,我就知道:成了!第一年成了,扩大面积,我继续试;第二年又成了……西瓜不仅没减产,种出来还特别好吃。你不知道,庞各庄地处永定河冲积平原上,沙土地多,种庄稼不合适,但特别适合种西瓜,当年换的那些“孬地”,种西瓜正合适!

1988年,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为了攻克“西瓜无法重茬连作”的难题,派出了课题组来到了大兴庞各庄寻找试验田。当时庞各庄的领导就跟他们说,人家老宋,都种了好些年了,而且都成功了。他们的教授都非常惊讶,没想到一个农民能做出这样的成绩来。说“成功”那还是碰运气,是咱们发明的“土招儿”,不稳定也没啥科技含量,但能为人家专家提供一些经验,专家也对我有兴趣。我俩一拍即合,一个土专家,一个洋专家,在我这块地里进行西瓜重茬实验。

擂台赛背后的西瓜数据(1992年)   

時代名片:这年,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1992年10月,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在北京召开,“装饰一新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广场内外,“来自国内外的宾朋嘉客人流如潮”。

口述者:宋绍堂

我是1963年生人,从小看着我爸爸伺候这些西瓜,没工夫照顾我,一睁眼就在瓜地里干活儿。说实话,我小的时候,看不上这些“农活儿”,总想着往城里走。“进城”你得会门手艺呀,我就一直寻摸着学门儿手艺。

80年代流行什么?电视、音响、录像机……我喜欢动手,就想鼓捣这些家用电器什么的。我19岁报了一个班儿,在河北,从咱们村骑车,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学家电维修。学成回来就搞了一个“家电维修部”,那会儿会这门手艺特别吃香,生意特别好,我们村第一个骑上摩托车的就是我。闲下来的时候就帮我爸爸弄地,其实,主要是每年瓜下来后,拉到城里去卖。过去我们卖瓜,一是骑着自行车到市里边,一般都拉到天桥附近;二是赶着大马车上批发市场,从我们村到市里往返几十公里,起早贪黑,一天也就拉一趟,那会儿没有私家车也没有高速路,实实在在算“长途”。

就是一个机缘巧合吧,1992年,水利科学研究所一个专家,在我们这儿做实验,他对这个实验要求很严格,包括瓜秧每天的长势——每天长几厘米?每天浇多少水?施多少肥?包括它的温湿度的变化……每天要进行测量和记录。老爷子是个大老粗,很抵触这些记录什么的,测量什么的……我说不行我就做兼职,我帮你们做记录、收集资料,就这么兼职到1991年,开始专职了,开始陪老爷子在家种瓜,这一陪就“赔”了10年!(笑)

这10年中,尤其是跟他们做这个实验,应该说也积累了很多的科学数据。因为过去像我们瓜农种瓜,没有人去搜集这些(数据),在什么温度下?这些秧每天长多少?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浇多少水?完全的数据化,包括一亩地浇几吨水。当时,我负责记录这些(数据),记在一本本日记本里,完全手写,厚厚一摞。很多人问我,放弃自己热爱的手艺,钻瓜地,有什么心理落差?其实,还真没什么落差。一个是看老爷子不容易,我回來帮忙。慢慢地就干了10年,干着干着,自己也产生了兴趣。尤其从1997年开始,和老爷子开始参加“西瓜擂台赛”,虽然之前也参加过“西瓜擂台赛”,但1997年是比较特殊的一次,从1997年开始,我们大兴西瓜节的“西瓜擂台赛”开始面向全国,原来只是大兴区域内的,1997年开始参赛规模正式扩大到全国,没想到当时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

能获得“一等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测评的是综合品质,有多个标准:其一,外形美观,代表品种特性强,满分;其二,瓜皮薄厚,不能超过两厘米,我们参赛送上去的可是大西瓜;其三,测中心的含糖量和边糖,要求中心含糖量是12度,边糖是8度;最后是口感分,让专家、评委,包括一些观众品尝。

大兴西瓜第一品牌(2003年)   

时代名片:这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口述者:宋绍堂

有了一些名气以后, 2000年,我们以父亲名字注册了“宋宝森”商标。我就到庞各庄,做了一个老宋瓜王专卖店,开始卖西瓜。2003年是咱们大兴中轴线建设贯通的一年,在中轴线贯通之前,都知道大兴庞各庄的西瓜好,但“庞各庄”是一个区域品牌或者说原产地名称。 “宋宝森”可以说是大兴庞各庄第一个品牌。

200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头。我们成立了老宋瓜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贷款300万元,承包了30亩地,建立了现在这个以西瓜种植为主的科技种植园。

我们都经历过农业集体合作社的年代,“集体”有一个好处就是大家互相帮助,说“帮助”有点不恰当,应当说“帮扶”,就像街坊邻居,谁家有困难,大家就帮着。我小时候放学回家没饭吃,还跟着同学回家“蹭”他家的饭,你别看分了田、分了地,其实家家户户挨着特近。

从2003年以后成立这个公司,建立园区。当时的品牌效益,包括影响、规模,应该说是做得很不错的。在大兴,在北京,一提老宋西瓜,大家都知道。我们就想通过自己的品牌,通过自身的技术来带动周边的农民共同致富。2007年,以公司牵头我们组建了一个北京老宋瓜果专业合作社,入会社员的是472户、2200多亩地。到2014年,我们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庞各庄地区有几百年的种瓜历史,但是,缺点是什么呢?欠缺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好的价格!再也不能像过去那种传统的卖法,拉着一车瓜去批发市场卖不了多少钱。果贱伤农呀!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形式,我们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市场。其中,“统一技术”,也就是技术推广在合作社前期发展中最为重要。首先,要从标准化生产着手。打个比方,我们是用什么样的肥?什么样的品种?怎么样管理?你是立体栽培,还是地爬的?什么季节上市等等,这些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设计。我们跟这些农户说,如果你按标准来,我就让你赚钱。如果你不按标准来,对不起,您这瓜我还不收,您市场卖3毛钱一斤都跟我没关系。你要真正达到我的标准,我可以让你卖3块钱一斤。农民受益了,一些好的技术推广普及了;一些好的品种培育出来,很容易推广下去。

2003年难忘,2004年更难忘——这一年,我被选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同期当选的还有张怡宁、徐涛、大山……这一年,我入党了。从小两大愿望,一个入党,一个当兵。后一个没实现,前一个愿望成真了。一开始净忙地里种西瓜,研究西瓜,就没有顾得考虑这些。当我们有了名气,做品牌、做规模、形成公司管理以后,时不时静下心来想,说实话,党和政府也给了我很多帮助,也给了我很多荣誉。荣誉,是鞭策,但更多是一种责任。咱不能光拿荣誉呀!怎么发挥出我们这个荣誉的作用?加入共产党以后,你就是“标兵”、是“模范”……更有利于我们多做一些扶贫带动、技术推广等等这些方面的工作。

经营管理“支部+协会”(2008年)    

时代名片:这年10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口述者:宋绍堂

2003年以后,我们联合了农科院、农研所和一些我们村的种瓜大户一起成立了一个“庞各庄农研协会”,搞调研、研发、培训……2007年我们公司成立了党支部,“党建”自然是我们经营企业、帮扶、联络群众的不二抓手。可以说是我的一项经营管理方面的“发明”——“支部+协会”。以我们支部的党员为主要核心,联合农业科研积极分子、同村企业中的党员积极分子等等,组成志愿者团队,致力于服务周边的农民、农户;致力于怎么样把西瓜产业做强做大?怎么样把庞各庄的西瓜真能推向一个更好的市场和品牌?具体形式是作为我们支部、协会和村民签订这种服务协议,连续几年找专家为农民做公益讲座、免费培训。另外,再为这些农民农户配置一些土壤检测仪等等科研器材。销路方面,我们找一些专家,针对产、供、销,请营销领域顶级的人来给大家进行培训、指导。同时,与我们已有的产销平台对接,做到“后顾无忧”——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把好的技术、好的产品让他们应用;并辅助以培训和营销…… “支部+协会”现在形成了一个积极正向的影响力,进而形成一个归属感,农民、农户和我们,真真正正成了街里街坊,成了一家人。

这一年还是“奥运年”,我能成为火炬手,荣誉感特别强。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原本通知我,被选为“北京奥运火炬手”,参加北京段的火炬传递活动,预计于2008年8月8号抵达北京。当年7月,我去大连参加一个会议,有天想去老虎滩,结果路戒严了,说今天正好火炬传递呢……当时就想,火炬都传到这边了,我怎么一点儿消息还没有呢。心想是不是临时把我换掉了?一直等到 8月4号才被正式通知,提前3天,把我们集中到一起,集中培训!我那忐忑的感觉,就跟宋丹丹演的那个小品《农民火炬手》一样一样的。

大兴对口帮扶内蒙古(2018年)   

 

时代名片: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口述者:宋绍堂

这一年,我率领“支部+协会”正式走出了我们村,走出了北京。我们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建立了扶贫帮扶项目。说来这个“扶贫项目”是我自告奋勇——我们大兴区和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是对口帮扶区,每年大兴区各委办局会根据自己的行业对内蒙古那边进行帮扶支持,但从产业扶贫来说是首次。

这个项目缘起2017年,两区政府领导邀请我们去内蒙古参观考察。记得当时领导说,内蒙古有不少沙地,老宋你带队到那儿去看看,可不可以种西瓜?到那儿以后,我感触很深,他们的设备是非常不错的,也是大棚,但不知为什么,整个儿在那儿荒着。后来我们了解情况,当地缺乏技术、市场、渠道,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种完了不知道卖给谁……归根到底,是一个意识问题。当时我们就想通过我们大兴区的西瓜产业和当地对接,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

我还记得当时到那儿(乌兰察布)后说了个玩笑话:“开荒来了!”——大棚是荒的,工人零基础,什么都不知道,语言不通(口音难懂),工作人员、技术人员交流非常困难……当时我们选择了50户农民,这些农户年龄不等,最大的五十多岁;因为种种原因,全是贫困户。我们从这些人当中挑选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当组长,我们也在培养管理能力,把技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去安排,其实我们有意识地在培养骨干,算是他们当地的核心人物。我们把闲置的大棚都租过来了,每年5000块钱一个棚;然后,我们再吸纳这些贫困农户就业。我这边派技术团队、管理团队常驻,到了当地现场招工、现场辅导……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包括技术指导。我们想通过3年甚至4年的时间,帮他们把西瓜产业做起来。届时,我们不在这儿干了,他们还能正常生产,还能正常运营;将来技术也好,产业也好……永远是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这样,这些农户、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2018年,这一年,往返大兴——乌兰察布共27趟;当时小女儿才一岁。记得,派去的技术人员刚到当地都病倒了,拉肚子、恶心、头昏……就是水土不服,前期开展(工作)特别困难。比如,整个儿棚室安排到哪儿去签合同?到哪儿招工?而且我这个人追求完美,就想把事做好,在北京待一周就想过去看看那边儿怎么样了。直到我亲眼看到相应的指导一件件落地,心里就踏实了;回来待不了十天八天,我还得过去看看……尤其第一年,我们付出是最多的……通过3年,也就是今年1月1号我们跟那边儿的合同就结束了。我前几天还去了,当时我们想,这些工人让他们组织起来,我们做相应的服务——提供品种、培训技术等等,不用担心卖不出去,这样他们在自己的棚里工作,比外出打工要强得多。

去年,我走访这些农户,问如果合同到期后,我们回北京了,你自己能不能种瓜?愿不愿意种?绝大多数农户说,这几年我学会很多东西,还有你们技术支持,我们产出的产品你们还能包销,政府也支持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做?我听了很欣慰。其实农业不好做,过去老人说过,别的行业有出师的,农业没有出徒的一天。每年根据季节变化,其实流程就这么多,那奥妙在哪儿?包括水肥管理,包括温湿度控制,以及每一步工序操作,根据天气怎么处理温湿度等等,无一不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对品质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回想第一年(2018年),我真的希望,通过西瓜产业扶贫能把周边的贫困户带动起来。我们累点没关系,只要把工作做好。

百年见证(2021年)  

时代名片:“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自《习近平主席2021年新年贺词》

口述者:宋绍堂

1997年,我才30多岁,陪老父亲一起参加擂台赛,当时没想到获得一等奖。从1997年开始,我们连续15年获得瓜王称号;2001年,我们当年种出的最大的西瓜在王府井金街进行了拍卖,以13200百元的价格拍出去了,并申报了吉尼斯世界之最,是当时世界上最昂贵的西瓜;2004年,我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百年奥运在中国举办,我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火炬手——8月8号的第89棒……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能领导中国获得今天的国泰民安,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不容易。对我而言,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亲身感受了整个中国的变化以及农业的变化。带领农民把西瓜产业做强做大,让更多的农民自强致富,是我作為党员的责任。再次衷心祝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祝愿国富民强、繁荣昌盛!

编辑 刘颖

猜你喜欢

西瓜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我爱西瓜
农民丰收歌
大小西瓜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当夏天遇上西瓜
巧切西瓜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