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尼亚舅舅》与生活的“暂停”

2021-08-23王羿

北京纪事 2021年8期
关键词:契诃夫惯性舅舅

王羿

1896年,契诃夫写成四幕剧《万尼亚舅舅》。此后百十年里,这个剧本向世界缓慢地绽放着跨越时代的价值。然而从此剧的首位导演开始,一代代人都試图从理性上去破解它,而不是用心去感受它。

剧本既非契诃夫与接受者思想交流的媒介,也非作者思想的转码器,而是契诃夫制造的某种“工具”。问题的关键不是它是何种材料制成,而在于它是什么“形状”。因此,不必把剧中人所言全盘视为契诃夫对生活看法的凝结,因为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更有趣的,反而是人物的“生存状态”——他们说着普普通通的话,吃着饭,谈谈恋爱——日子就这么过去。希腊神话中有个国王,去世后被罚在地府推石头。石头推上山顶,又再滚下,再推,再滚,周而复始。而国王已在阴间,就不能靠终结生命来反抗这种重复。那么他怎么办呢?很简单,虽然决不相信下一次就会成功,但国王每次却都保持昂扬热情,因为屈从惯性正是生活的真相,不论察觉与否,谁都不能改变这一点。

契诃夫所感兴趣的并不是生活惯性的荒诞,而是那种人们仍将在撞破真相后继续随波逐流的唯一状态。当《樱桃园》中的阿尼雅和特洛菲莫夫各自喊出“永别了,旧生活”“你好,新生活”的时候,作者本人的态度是值得玩味的。这种只能被感受的“生存状态”才是契诃夫戏剧独有的“形状”。它以一种陌异之感冲击人们去发现自己在习焉不察的生活中的位置。只不过大多数时候,这种陌异之感被人们读懂契诃夫的热望蒸发殆尽。直至2020年,《万尼亚舅舅》终于迎来了一次历史的偶然。

2020年1月12日,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信息。两天之后,由康诺·麦克菲森(Conor McPherson)改编,伊恩·瑞克森(Ian Rickson)执导的2020版《万尼亚舅舅》在伦敦的哈罗德·品特剧院(Harold Pinter Theatre)首演。这两件在当时看来毫无关联的事件直到一年后才变得富于深意。2020版《万尼亚舅舅》原计划演出至5月2日,然而在3月16日就因英国疫情恶化戛然而止。8月,这批演职人员重返剧场,在蒙尘5个月的布景里,面对空无一人的观众席复排这部作品,并摄制了演出影像。12月26日,影像版《万尼亚舅舅》在第四届老舍戏剧节的“剧场放映”单元中与中国观众见面。

当场灯暗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生机与荒芜纠缠伴生着的空间。舞美设计瑞伊·史密斯(Rae Smith)直接把哈罗德·品特剧院斑驳的内墙用作万尼亚舅舅一家人起居室的墙壁,上场口方向是两扇巨大的可以进出室内的落地窗,户外丛生的藤蔓有些甚至已生长到室内的角落,所有家具都罩着防尘的白布,仿佛这个房间已长期无人居住。然而这一切又似乎与剧情抵牾,可是当老奶妈走进来,揭掉每一处罩布的时候,某种限制突然被取消,人物和演员,虚构与真实,19世纪同21世纪融通汇聚。

2020年夏天,一群英国演员正努力回到疫情暴发前他们原本熟悉的生活之中——表演——正如万尼亚在第四幕坐回桌前重拾荒废的工作一样。而四个月后,当这段影像又呈现在“后疫情时代”的国人面前时,一个难得的从“形式”上接近《万尼亚舅舅》的契机形成了。

第一幕开场时,观众耳畔充盈着鸟儿欢快的叫声,这个音响效果持续了很久,久到对观众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然而当铁力金询问万尼亚是否听到有鸟叫时,观众这才发现,不知从何时起鸟叫声已经停下了。

生活就是如此,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当突然正视它时才会发现它并不总是理所当然地出现在生活中。生活总是具有诱人的惯性,一旦启动,一辈子很快就滑过去了,因而习以为常的生活中一个突然出现的“暂停”就显得难能可贵。就在不久前,万尼亚和外甥女苏尼亚还在为庄园辛勤操劳,乡村大夫阿斯特洛夫也在忙着看病,铁里金弹着吉他,一切熟悉而日常。然而老教授和妻子叶莲娜的到来给万尼亚等人原本熟悉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

驴子拉磨要遮住眼,驴子于是觉得走了一辈子,其实只是一个磨盘的圆周。但幸运的是驴子蒙在鼓里。每个人的一生都很可以做出一番事情,但终究不过是磨盘下面那圈或深或浅的蹄子印。人们总是努力向外输出价值,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只不过代价是越来越忽视内心的敏感。这时取下眼罩是残忍的。

向来对自己的创作保持缄默的契诃夫仍按捺不住提醒到,阿斯特洛夫应该在哭泣的万尼亚面前吹起口哨。因为万尼亚的生活毁掉了,毁在他前半生里对生活惯性的屈从,而又偏偏不幸地在人到中年时觉察到了这一点。

生活的“暂停”带给万尼亚的是一种陌异之感后的敏锐。他实现了对生活本质的匆匆一瞥,于是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47岁了。年龄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数字的增长,更深入的见解也仅止于“又老了一岁”。而此刻,“47岁”对万尼亚而言终于不再是个数字,当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他好像第一次认识自己。万尼亚不由得盘算,假如能活到60岁,那么还剩下13年。如果必须继续活下去的话,他就无论如何也要回到原先熟悉的生活中,重拾那个夏天里荒废的工作,祈祷“一切都会和以前一样”。

2020年,疫情“暂停”了生活的惯性,人们得以从习焉不察中抽离。这是一个由历史的偶然意外撕开的裂缝,即使不具备契诃夫那般天才的感受力,也多多少少可以体验到某种陌异之感。换言之,契诃夫在百年前所看到的一粒砂,如今被猛然放大成了一颗星球。

不过还好,在这一年里鲜有人重蹈万尼亚舅舅的覆辙。生活的“暂停”即使被放大也仍没有给大多数人带来陌异之感。这是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人们奋不顾身地想回到从前的生活节奏,即使把眼罩摘下,也宁愿继续紧闭双目。这当然是出于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但或许也是对脱离惯性的恐惧。如此,就不必像万尼亚在第四幕结尾那样一边算账一边哭泣了。这是一种幸运,但也可能没那么美好。万尼亚不小心撞见生活的真相,所以回不去了,很多人还能回去,因为从未出发。

不论如何,2020年底,有十几个人聚在天桥艺术中心,通过银幕观看了一群英国人演出的《万尼亚舅舅》,来纪念一段行将过去,并且不为人知的曾“暂停”过的生活。这次演出放映的意义也可能继续酝酿,在一年、两年甚至更久后,当年老的我们和我们的后辈在经历新一次“暂停”时才浮现出来。

编辑:张子乐

猜你喜欢

契诃夫惯性舅舅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不用担心
发红包
麦克尔·契诃夫表演理论与戏曲表演美学之比较
磕头
普遍存在的惯性
明天再戒
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