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砻:消失已久的千年农具

2021-08-23金克亮

北京纪事 2021年8期
关键词:筛子农具石磨

金克亮

当人们端起雪白、香甜的米饭时,可曾知道,旧时稻谷成熟后是怎样变成白米的呢?我们把时光倒回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那时人们为稻谷去皮用的是一种叫做“砻”的农具。东汉建武年间,张堪任渔阳太守,从南方引来稻种种稻,至今已1900多年,用砻碾米,至少也得有千年的历史。这种农具在顺义北小营一带种稻的村子里,“文革”前仍在使用,只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逐渐退出农具的行列,但仍留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的记忆里。

为稻谷去皮,不能用石磨。因石磨石质坚硬,导致米的破损率高,糟蹋粮食。而用木质的砻,砻出的米米粒圆润、完整、有光泽,这是多年来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果。砻,由砻架、砻扇、砻座、砻棍等组成。由椿木制成,这种材料质细,耐磨,时间越久,质地越加坚硬,民间有“椿老如槐”之说,适合谷类作物碾磨去皮。砻的上扇称“砻盘”,下部称“砻座”,砻盘与砻座相连接的木轴称“砻轴”。砻扇的下部和砻座的上部平面,要用凿子剔成斜线,俗称“牙子”,稻谷的皮就是由它碾开。因木质的砻扇易磨损,砻扇和砻座比一般石磨要厚。為防开裂,砻扇和砻座的外围剔成槽,用藤条箍住,使用一段时间后,再调紧。砻的上端是一三角形木架,称“砻棍”,操作者用它转动砻。旧时,人们的经济情况较差,因此,砻都由几家合资制作,归公共所有。

秋季,水稻成熟后,人们把稻子割下来,打成铺,晒在稻田埂上。晒的期间,还要经常翻开,以使晒得均匀,谷粒干燥。晒干后,下一步是脱粒。旧时多数家庭都有石磨,磨扇中间有孔,用木棍插入孔中,放在地上,磨扇呈斜向。人们在地上铺上苇席,把稻穗在上面反复抽打。稻谷脱离稻穗,掉在席上,人们把稻谷收集起来,脱粒便告完成。

此时稻谷还未十分干,要放在炕上,下面加火烘干。烘干后的稻谷,再进行去皮,这时,砻才派上用场,碾米的整个过程称为“拉砻”。拉砻需要三个人,为首的称作“砻头”,操作时,一个人站在中间,双手握住砻棍,转动砻扇;另一个人站在砻棍的左侧,辅助转动砻棍;砻头则站在砻棍的右侧,左手也握着砻棍助力,右手拿一把长把的铁勺。砻扇中间放一个木制料斗,上大下小,是盛放稻谷的,斗中间插一根木杆,可使稻谷流动顺畅。为防稻谷溅出,加工时,砻周围用苇席围好。

砻米时,三个人一同发力,一推一拽,砻扇转动,但转速应均匀,砻出的米才整齐。砻头左手和其他两个人转动砻棍,右手则不断地用铁勺把稻谷抛到木斗内,不溅不洒,非常准确,人又称他为“添勺的”。随着砻扇飞速转动,加工好的大米和稻皮从磨孔流到砻下的笸箩里。而另外有几个人,负责筛、簸、扬、扫、运等工序。

砻第一遍米时,称“去皮”,砻后有许多米还带有皮,较粗糙,要有人用簸箕把稻糠簸出去,只剩下米。砻第二遍时仍有米带皮,称“糙米”。第三遍,稻谷的皮全部去掉,是为“精米”。砻出的米还要过筛子。筛子的孔眼不一般大,一般要过三次筛子。第一遍筛子筛出的米,米粒完整,晶莹圆润,有生产队时,作为公粮上缴。筛出的第二遍米,完整性差一些,第三遍米多为碎米,自家蒸饭或是熬粥。

这种劳动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那时已成立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技术进步,有了脱粒机、碾米机。砻,这种使用了上千年甚至更长时间、比较原始的生产工具才退出农具的舞台。

编辑 刘颖

猜你喜欢

筛子农具石磨
石磨
古代农具“奇妙夜”
石磨:乡愁的老唱片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问题筛子“链”着问责筛子
农具印象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推磨
农具史话:耒耜、耧车
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