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金在朝鲜的痕迹

2021-08-23彭援军

北京纪事 2021年8期
关键词:司令员彭德怀巴金

彭援军

在我收藏的上千件有关抗美援朝专题的书报刊藏品中,令我视为珍品的是,刊有大文豪巴金先生专访文章“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的《新湖南报》,1952年4月23日第972号第4版,那时还是右起文竖排版的格式。与此同时,我还珍藏着刊登此文的《川西日报》(总第831期)。1952年3月,写过《激流》三部曲的著名作家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场采访。3月22日,巴金和17位文艺工作者一起,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见面。会见中,彭德怀司令员以他的朴实和气度,吸引了从国内去的文艺工作者,48岁的巴金在25日晚上,满怀激情,用了三个多小时,一气呵成此文。

从“不敢当”感受谦卑

我为什么如此看中这篇文章?这不仅仅因为文章描写的主人公彭德怀与我同姓,我为这位横刀立马的大英雄编辑了《彭德怀元帅史料集》,而且是因为这篇写抗美援朝的战地通讯出自大文豪巴金之手,朴实的文笔与感人的内容,可与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媲美。此外,这篇文章的背后还有一段有关于“不敢当”的故事。

文章从会见前大家的紧张心态,到会见中的自然融合,记述了彭德怀司令员威严朴实的形象;通过对彭德怀谈话的记录,表现出一个志愿军主帅对朝鲜战事的把握和胜利的信念。文章写成的第二天,巴金又参加了志愿军司令部欢迎“细菌战调查团”的大会。在会上,彭德怀司令员又作了一个多小时的讲话。晚上回去后,巴金又根据听讲话的心得对原文作了补充。第二天他把文章交给同行者传阅。参考大家意见略加修改后,便将文章交给了新华社的编辑。就在文章交出的第二天,巴金收到彭德怀写来的一封信。原来,彭德怀在看到新华社转交他审阅的巴金文章原稿后,彭德怀觉得把他写得太“大”了,并且具体标出其中一句,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中國青年出版社《保卫和平的人们》

彭德怀来信写道:“巴金同志:‘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一句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我很希望这样改一下,不知允许否?其次,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使我有些害怕!至以  同志之礼!  彭德怀  三月二十八日”接到彭德怀司令员这封商量信函,巴金立即将文字改了过来。文章原文是:“他(彭司令员)拿大手抓住椅背,右手按住桌沿,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似的对我从容地谈起来。”修改后这句话就成了:“像和睦家庭中的亲人谈话似的对我们从容地谈起来。”

首次赴朝谱写英雄故事

百岁文坛巨匠巴金描写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何止上述一篇,而是钟情于此道的多产作家。1952年初,全国文联安排巴金率领一个由17人组成的访问团前往朝鲜前线。访问团在朝鲜停留了七八个月。其间,巴金曾到过平壤、开城,但更多的时间是在战场上与指战员们一起生活。如1952年6月,他到达驻扎在板门店附近的63军566团,当年10月13日回国。

到1953年9月,上海开明书店便出版了巴金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这部集子包括小说四篇、散文一篇:寄朝鲜某地、坚强战士、一个侦察员的故事、黄文元同志、爱的故事以及后记。巴金用热情的文笔写出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把志愿军战士爬冰卧雪、英勇战斗的感人事迹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他们对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充满了热爱。文中有负伤六处、爬行十天九夜回到自己部队的钢铁战士,有冒着敌人炮火游过砂川河的侦察员,有为祖国献出一切的烈士,“一人吃苦,万人享福”的伟大抱负形成一幅幅壮美的画卷。此书作为“新文学丛刊”之一由中国图书发行公司总经售后,时隔半年即再版,印数达7万册。之后,《英雄的故事》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于1956年6月印行新1版,在全国影响很大。

1953年7月27日,当中国杰出的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巴金得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他再次向组织请缨入朝深入采访,以补充创作素材。当年8月中旬,巴金未及参加即将召开的全国二届文代会,他就搭乘军邮车二次入朝,赶到志愿军西线部队,再次体验那种激情燃烧的生活,长达5个多月。他在信中告诉妻子萧珊:“至于别人的毁誉我是不在乎的。但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忙对我创作没有妨碍……我要回国以后才能考虑创作计划,我还想在上海仔细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再回到自己身上,看自己是否能写……”

两次赴朝收获颇丰

巴金第二次赴朝的直接成果是,1954年1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抗美援朝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收辑入朝散记、忘不了的仇恨、吕玉久和张明禄的事情、魏连长和他的连队、一个连队的生活、范国金与何全德、记栗学福同志等多篇纪实,并且书前有代序衷心的祝贺,书尾有后记。此书参与编辑的是解放军文艺丛书编辑部,首印5万册,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很快售罄。

巴金两赴朝鲜,足迹遍及平壤、开城中立区和前沿阵地坑道等处,积累了大量一手材料。他除写上至彭德怀司令员、下至钢铁战士张渭良等大量通讯报道外,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为经典电影《英雄儿女》奠基,成为文坛佳话。1961年6月,巴金应《上海文学》约稿,7月20日完成3万字的《团圆》,《上海文学》1961年第8期发表后反响十分热烈,并引起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关注。夏衍阅后即指示中央电影局,把《团圆》列入1963年的拍摄计划。剧本完成后征求巴金的意见,巴金很快回话:“没有意见,同意拍电影!” 巴金特别满意电影剧本中王成形象的深入创作,觉得非常符合他的心意。1964年,改编自《团圆》的电影《英雄儿女》上演,马上引来好评如潮,很快风靡大江南北。后来巴金的老友萧乾称赞这部电影的四个字非常有代表性:“撼人心魄”。周恩来总理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并说道:“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巴金带了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写出《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经过岁月的沉淀,巴金从1960年10月到1961年9月间,写出了篇幅更大的中篇小说《三同志》初稿,共计26章加“尾声”。正文写1952年春到10月在朝鲜的战事,“尾声”写1958年3月志愿军首批归国部队返回祖国。之后从1963年起到1965年,他每年都要大改一两次这部作品,巴金决心把它修改成真正感人的东西。

编辑 郎永

猜你喜欢

司令员彭德怀巴金
海上日出
彭德怀甄别伪造信
背着司令员追赶红六军团西征的部长刘俊秀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小巴金“认错”
彭德怀咬文嚼字
彭德怀的军事秘书谈彭德怀
驰骋中原 转战川黔——记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
百万大裁军中的福州军区司令员江拥辉
指挥“保卫西安”作战时的彭德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