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惊天动地的现代奇迹
2021-08-23王钟的
王钟的
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写了一部小说《新中国》,预言100年后的上海将举行“万国博览会”,人们“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
100年后,陆士谔令人惊叹的预言竟然成真了,上海果然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这或许只是一种巧合,但中国人对小康生活的朴素向往,绝非一时的狂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自古就将“小康”视为一种社会理想,从未停止追寻小康社会的脚步。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奋斗不息、矢志不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朝着小康目标顽强攀登,书写了一部惊天动地的奋斗史。
当人们回顾现代中国的小康历程,无论如何都绕不开那个曾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老人。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小康社会”的构想。从此以后,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阶段性目标,成为所有共产党人的共同使命,对小康社会的向往也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和血脉。
“小康”的理论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結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它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中国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接着,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与“建设”仅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
全面小康,就是“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全面小康就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这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党和人民越来越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一幅幅美丽中国的画卷在徐徐展开。
全面小康,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人民幸福。群山环绕的千年苗寨十八洞村,8年前还是“山高沟深路难走”的贫困村落,如今已焕然一新,乡村游、特色产品销售做得如火如荼。这个中国精准扶贫的启航地,和千千万万个脱离贫困的中国乡村一道,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乡村振兴事业,放飞青春理想,创造属于每个人的新时代幸福故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从奔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这是中国社会亘古未有的历史巨变,更是人民生活亘古未有的历史巨变。
蓦然回首百年路,奋楫扬帆启新程。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日益显现强大的生命力。今日的中华大地上,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从未有过的绚烂景象。
毫无疑问,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将由每一个中国人共同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