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可力:“航天先锋”将中国火箭销往世界
2021-08-23李雷
李雷
87岁的乌可力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科学家、国家一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天大奖获得者。早年跟随父亲乌兰夫(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参加抗日队伍,听从父亲的教导,开始向科研方面进军,师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内蒙古到延安,从延安到北京,乌可力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发展。
保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年幼时,乌可力和母亲、哥哥、姐姐、弟弟生活在内蒙古土默特旗的塔布子村。1939年,绥远地区党组织先后护送大批蒙汉青年前往延安学习,乌可力的哥哥、姐姐也去了延安,而他和弟弟因为年龄小,留在了家中。那时起,乌可力就对延安充满了向往。
1941年,由于“皖南事变”乌兰夫身份暴露,父亲与母亲带着年仅7岁的乌可力与6岁的乌杰,同前来迎接他们的共产党员甘泗淇一起奔赴延安。他们骑着马和毛驴,为躲避反动派,昼伏夜行,走了一个多月,终于在1941年8月平安顺利到达延安。
乌可力在延安保育小学(保小)是个调皮、胆大、好动的孩子,他同桌的女同学叫朱湘梅。谁也没想到,这个胆子小、眼睛大的漂亮女孩日后却成为了乌可力的妻子。刚来延安保小上学时,乌可力从家乡穿来一双皮靴子,当时学校的孩子们还没几个人见过这种皮靴子,下课时,总会有几个同学排着队,这时乌可力就脱下靴子,看着同学们每人穿上靴子,走一圈,再换下一个走上一圈……
在学校,乌可力学习数学、语文、美术等知识,还上体育课。每周六晚上,是讲故事时间。老师给他们讲邹韬奋、李公仆、闻一多等人的故事,还给大家读《罪与罚》等世界名著片段。“我小时候还爱看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是那时候看的。”
学校放寒暑假时,乌可力便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种庄稼,“我学会了种土豆、西红柿,还学会干很多农活”。乌可力还喜欢去延安平剧院玩,他常常在那里看演员们练功。那些演员时常逗他:“小孩儿,你来跟我们一块儿练,以后跟我们一块儿表演。”乌可力就跟着他们舞枪弄棒,玩得不亦乐乎。
延安保小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却成为传授知识和真理的园圃,培养民族未来人才的基地,造就国家栋梁的熔炉。这里不单有汉族,还有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的同学一起学习,保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在延安的生活、学习经历给乌可力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乌可力常常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历程,每每感慨不已,曾多次提笔写下“五马奋蹄奔延安”的壮烈诗句。他说:“延河养育了我,保小培育了我,吃苦耐劳、百折不屈的延安精神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日后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惧怕。”
高温无机防火涂料研制成功
高中毕业后,乌可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航空兵器专业。读大学期间,也就是1956年的夏天,哈尔滨发了洪水,乌可力和学校师生一起参加了抗洪抢险。
面对洪水,乌可力一点也不畏惧,连续抱着沙袋跳下大坝填了两次漏洞。他的优异表现让队长赞不绝口,当即给了他一张表,说:“乌可力,我们打算吸收你入党,同不同意?”乌可力开心地说:“好,同意!”他洗干净了手,填了表,就这样入了党。回忆起自己的入党经历,乌可力自豪地说:“这在当时就叫‘火线入党。”
2年后,乌可力转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空气动力学专业深造,“郭沫若是我们的校长,钱学森是我们的系主任,给我们讲课的有郭永怀、吴文俊等著名科学家。”当时,校党委决定:中国科技大学要为国家作贡献,造人工降雨火箭。在群贤荟萃的校园里,乌可力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后来他担任了中国科技大学校办工厂技术组组长,负责试制固体火箭发动机和研制高温隔热涂料。那时候,美国和苏联等大国对此尚处于研究阶段,日本还未起步。
乌可力和技术小组经过无数次试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火箭要飞得高,就要推力大、装药多。火箭升到3000米以上的高空,发动机内的固体燃料就产生1800摄氏度的高温,但发动机的金属外壳,受热1600摄氏度便会熔化,我们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用涂料来隔热。”乌可力自豪地说。
乌可力把自己当年研制的高温隔热涂料进行重新调配,提高改进。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和技术小组终于研制出了耐高温涂料材料,让火箭升上了万米高空。此后,乌可力带着技术小组在宁夏、四川、辽宁等地发射火箭,进行了多次人工降雨试验,均获得成功。郭沫若亲自授予乌可力负责的技术小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1974年,高温无机防火涂料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广泛应用于民用防火以及各种物质的运输、储藏、大型建筑等方面,还被应用于毛主席纪念堂的装修工程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乌可力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颁奖大会上,邓小平和乌兰夫都坐在主席台上,乌兰夫指着乌可力对邓小平说:“那是我家老二。”邓小平笑着说:“我认识他。”给乌可力授奖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问他:“你父亲还没留胡子,你怎么留胡子呀?有意思!”
用延安精神致敬建党百年
1985年,乌可力调任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常务副总裁。上任伊始,他就提出利用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做商业发射,把中国的航天技术打入国际市场。乌可力组建了一个10人团队,开始推销火箭。当年6月,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乌可力将中国的火箭卫星送到了展览会上,并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告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准备投入国际商业市场。
许多外国人看了中国的展品后说:“过去我们只知道中国有原子弹、氢弹,没想到中国还有长征系列火箭,像‘长征三号这样世界一流的火箭!”
从那时起,乌可力带着团队走遍亚洲、欧洲、美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火箭发射市场进行了详尽调研。从1985年至1995年,乌可力的团队发射了5颗卫星,将中国火箭发射服务推向世界。
乌可力为我国航天事业和空间技术跻身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尖端武器营销第一人。1992年,乌可力被中国航天部授予“航天大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乌可力全身投入到民族事业发展中。旨在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以及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1995年,乌可力又出任了九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此后,乌可力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内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及全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传承与进步,关注内蒙古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上世纪80年代,乌可力为内蒙古大学引进第一个奖学金台湾“光華奖学金”,使内蒙古大学成为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之后国内第三所设立奖学金的大学。
为激励内蒙古大学教学科研工作中业绩突出的优秀青年教师和精于学业、勇于创新的学生,2015年,乌可力又在内蒙古大学设立了“内蒙古大学乌可力奖”。2018年10月在赤峰蒙古族中学设立了乌可力教育基金会,旨在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作为科研工作者,乌可力常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培养一批精英人才,如果没有,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2021年4月16日下午,内蒙古大学乌克力奖颁奖仪式在内蒙古大学举行。本次奖金共33万元,用于奖励14位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87岁的乌克力亲自为获奖师生颁奖。他说:“延安哺育了我,延安精神激励了我的一生,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让我用延安精神尽己之力为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今,乌可力和老伴朱湘梅在北京安度晚年。退休后的乌可力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身体依然硬朗强健,使他有更多的精力关心家乡的建设,在有生之年为内蒙古的发展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