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2021-08-23胡莹茹

黑河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高中生物新课程

胡莹茹

[摘 要]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要求教学尊重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新课标要求发展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过程中教学行为,把新课标提出的理念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研究;核心素养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过程中教学行为,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运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运用等教学过程落实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描述: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向探究方式转变,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体现,由过去被动接受的机械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参与的合作学习方式。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教师能否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高考题中各种能力的考查都是透过学科基础知识来体现的,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还是要紧扣教材。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重要概念涉及的内容、黑体字、图表、实例,甚至“问题探讨”“与生活的联系”练习等内容理解掌握,结合所学内容构建起生物知识网络图。在完成一章学习后,复习时我会让学生自己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我也会完成一份,在课上和学生一起展示,在与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点。

二、让学生学会发现

课前给学生提纲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材料,课堂上把学生的活动具体化。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个性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做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既重视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尽量让学生展示思维的全过程,又使学生通过操作、分析,经历推导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领会知识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并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节课的学习,在学生预习时,关于酶的发现让学生收集科学家所做的实验,上课时整理并分析实验的思路、关键问题。关于酶的特性实验能演示的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不能演示的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完成。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一步一步地去发现“新”知识,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新知识。

三、让学生学会运用

课堂教学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教学往往只是重视获取知识,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因此造成学生对知识机械地死记硬背,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理解,更不能灵活运用。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如在学习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有怎样的影响?生产实际中合理密植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晴朗夏季的中午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弱?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包扎伤口要用透气的创可贴?为什么稻田也要定期排水等问题,学生经常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质疑、讨论、教师的点拨解决了,学生的成就感非常强烈,促进了学生“学”和“用”的有机结合。学生将书本上的生物知识转化为实踐能力,灵活应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让学生学会创新

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学生的“学会”转化为“会学”。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不仅直接影响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落实,也会间接影响另外两个核心素养的达成,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看作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在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时,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来领悟科学思维。课前利用预习学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查阅资料,课上让学生展示相关资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模型的获得过程。确定了“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两层”的结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很多磷脂分子在水中会怎样排布?理由是什么?双层磷脂分子在细胞膜内是如何排布?让学生利用纸质的磷脂分子模型构建细胞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物理模型,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最终的模型构建。接着再继续研究细胞膜中蛋白质分子的位置,结合教材的第68页图示和正文将蛋白质添加到已有的模型上,之后再结合教材的小字部分完善糖类的部分。这样在构建流动镶嵌模型的物理模型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五、课堂教学过程渗透情感教育

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硬性的说教是很难实现的,并且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的效果会更好。如在学习必修三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从我们身边的环境说起:我们身边污染造成水资源短缺;人会由于物理或化学因素增加癌症的发病率;我们围湖造田、乱砍乱伐森林造成山洪暴发,洪水泛滥;臭氧层出现空洞,温室效应使冰川融化等,这都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环境,每种生物生活都离不开环境,在有限的资源里,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我们更应该保护好地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意践踏路边的花草树木,注意保护身边的城市绿化的植物,生活中要进行垃圾分类。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才会体会到整个自然界中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环境之间的情感,从而增强社会责任的意识。

六、课堂教学要适时评价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评价原则中指出:评价应关注学生对生物学大概念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评价应指向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评价应体现导向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应具有多样性,使评价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又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发展的目的。

适时评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传统教学评价主要是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这些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这样造成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只重视学习结果,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和与他人的合作学习。评价应依据评价内容和对象的不同,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选择,应该考虑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和评价现场等实际情况,可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教学评价要落实到每一节课,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无论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搜集资料,完成实验的过程等,都记入学生的课堂加分中,在期中或期末进行嘉奖。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很认真地完成课上课下预留的每一个环节的问题或习题,从而强化学习过程,间接影响学习结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这样才能实现“学”与“导”的最佳组合,实现教与学的共同提高。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置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更新教学理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知识和实践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胡秋分. 初中生物课改心得[J]. 都市家教月刊,2017,(05).

[3]张学军.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J]. 中学生物教学, 2019,(11).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高中生物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