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消化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8-23杨志颖
杨志颖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 开封475000)
近年来,消化性溃疡、胃肠道出血等消化性疾病频繁发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呕血黑便等。其治疗周期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有研究认为,患者的日常饮食、情绪变化等都会对疾病的治疗结果产生影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2]。本文就综合护理在消化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6月1日~2020年9月30日期间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10月1日~2021年1月30日期间患者为研究组,每组56例。研究组:男31例,女25例,平均年龄(49.12±9.18)岁,慢性胃炎18例,消化性溃疡22例,胃肠道出血16例;对照组:男26例,女30例,平均年龄(51.46±7.25)岁,慢性胃炎23例,消化性溃疡19例,胃肠道出血14例。两组的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自愿参与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生活细节护理、饮食护理、健康宣教等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a)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疾病情况,每3天与患者沟通一次,每次至少30 min,使用Zung氏焦虑(SAS)评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情况,并根据其心理状态给予专业心理疏导。同时向患者阐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痊愈的重要作用,使其保持乐观心态,积极治疗。切忌使用刺激性语言,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其他患者病情。b)生活细节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帮助患者翻身,保证每日3~5次;每日饭后对患者口腔进行清理;对患者进行每日1次的尿道护理及床上擦浴工作;病房环境保持整洁卫生,清除病房非必要物品,保证每日的通风时间至少1小时,病房温度适宜,尽量保持在22~25℃。c)饮食护理: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饮食过敏史,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及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个体化饮食手册,并叮嘱患者每日三次规律饮食、荤素搭配,严禁患者暴饮暴食、吸烟饮酒。d)健康宣教:护理人员每5天举办健康宣讲活动,向患者普及消化内科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疾病的诱导因素、治疗方法、日常的自我管理及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重点向患者讲解用药安全,每天检查患者用药情况,避免患者私自换药、停药、药物滥用等。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绪和抑郁状况:使用HAMA、HAMD量表进行评估,超过25分提示患者有焦虑或抑郁,分值越高表明负面情绪越重。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压疮、跌倒坠床、药物使用错误。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各项不良事件发生数之和/总例数)×100%。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可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24.0软件,P<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绪和抑郁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况及抑郁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分析(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 例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在对消化内科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给予标准化的护理干预同样至关重要[2,3]。本研究对患者给予心理、生活细节、饮食、健康宣教等方面的综合护理,结果对比发现,综合护理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使消化系统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明显减轻。与之不同的是,龚雪娇等[3]选用SAS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情绪,本研究使用HAMA量表,不同的焦虑评分表在评判标准方面稍有不同。此外又添加HAMD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情况,二者结合更有助于深入反映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给予其专业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临床疗效。由此可见,对消化内科患者给予适当的综合护理可以更加精准的把控病情、及时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对疾病的痊愈以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护理理念正在由以疾病护理为重点逐渐转向全面综合等更深层次的护理服务转变,探讨有效可行的护理方案已经成为医护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显著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