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理论多重矛盾性探析

2021-08-23姚志奇王彦敏金丽

魅力中国 2021年24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形式理论

姚志奇 王彦敏 金丽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引言:建筑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建筑设计理论一直具有综合性、跨学科、包容性等特征。建筑设计实践过程中包括逻辑与形象思维、文字与图示语言、计算机技术运用、建筑模型制作等技术技能。建筑设计理论及其设计方法论包括了理性和感性的矛盾体,形成一个多元的似是而非的理论体系。虽然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就提及营建制度和设计观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系统化的建筑学理论研究起源于西方,近现代以前也是以欧美最为活跃,我国建筑理论的发展要从梁思成、林徽因、范文照、童寯等中国第一代建筑学人开始[1]。鉴于此,本文通过以分析国外建筑设计理论为主,兼顾对国内外部分代表性的建筑理念和现象的梳理,比较各理论之间存在的矛盾性和杂糅性,分析建筑设计理论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启发我们的设计思维。

一、代表性的建筑设计理论

(一)从维特鲁威到约翰·罗斯金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设计的三原则:实用、坚固、美观。以此原则,建筑理论涉及了哲学、材料学、美学、音乐学、天文学、历史学、数学、几何学、测量学、机械学、建筑教育等众多领域[2]。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重要的文化巨人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通过对欧洲著名古建筑考察之后撰写了《建筑七灯》,该书从牺牲原则、真理原则、权利原则、美的原则、生命原则、记忆原则、顺从原则七个方面论证了人类营造历史中存在的普遍原则,这些法则是来自匠人们对材料性能、质地、肌理的理解与结构诚实展示,把握对色彩、尺度和比例的永恒性解读。书中说道:“建筑不仅仅是供人居住的房子,它应该对人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3]。从维特鲁威到约翰.罗斯金的建筑观可以看出,建筑学研究的范畴从古代到近代都具有多元性与调和矛盾的特征。

(二)形式至上的建筑观

欧洲古典建筑理论中,建筑学(Architecture)主流意识首要目标一直是艺术形式,建筑使用功能、平面布局、空间环境、场地设计排在次要地位。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在《艺术哲学》中提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将建筑与音乐联系到了一起,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凝固于建筑物上。梁思成先生指出:“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我们若是把它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到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音乐很相像”。歌德谈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时认为:“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乐的效果”。这些对建筑的描述都表达了建筑的艺术性特征,通过形式对人的视觉感受,以及视觉对听觉感受的联觉体验来激发人们的心灵感知和审美体验。古典建筑中的柱式、拱券、雕塑、绘画,以及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高耸、玫瑰窗都是注重形式带来的美感。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飞檐,其屋檐上翘,灵动活泼,如同展翅飞翔的鸟,飞翘的屋檐上安装有飞鹤灵兽等有寓意的装饰元素。不同身份所使用的房屋开间及色彩图案有不同的规定,如朱红色显现的庄严与稳重,只能应用与代表高贵与权威的宫殿建筑和寺观空间。斗拱、藻井、雕饰建筑的大量部件都为了使建筑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礼仪宗法。其内部空间功能的创新并没有像建筑形体和装饰那样受到更多地重视。在材料和结构固定下来之后,形式至上的建筑观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思想。

(三)形式追随功能及一体论的建筑观

1871 年美国芝加哥遭遇大火,三分之一的建筑遭到烧毁,大量的人无家可归,储存小麦土豆的期货仓库和人们的居住场所急需重建,不然将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之前需要通过长时间精雕细刻的建筑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快速使用空间的需求。同样,1851 年英国水晶宫的建造也是同理。这一时期,由工程师组成的建筑师团队受到欢迎,以前古典建筑的形式逻辑不再满足新时代对建筑功能的要求。芝加哥学派的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他认为“装饰是精神上的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格罗皮乌斯讲求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认为建筑应该解决问题,不应该追求表面形式,应该从功能出发,注重技术性和经济性原则。然而,他在《包豪斯宣言》中指出:建筑与环境、功能、形体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综合的产物,要将建筑、雕塑、绘画融为一体。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早期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1914 年构思的多米诺体系(Domino),用钢筋混凝土柱结构取代承重墙结构体系,用大规模的工业化建筑解决生产生活的问题。但是,晚期设计的朗香教堂却走向了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现代主义的功能决定形式理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流派中的个体建筑师也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四)功能追随形式的建筑观

密斯·凡·德·罗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从建造完成之日起就开始形成,但在建筑的生命周期中该功能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新的功能将装入旧的形式中,这就是所谓的功能追随形式。密斯·范·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于20 世纪50 年代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成为现代都市玻璃摩天大楼的典范,随着社会发展和使用者的改变,功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大量不能适应生产要求的旧厂区改造成文创产业园,农村老旧建筑变为民宿或旅游观光景点。

(五)折中主义建筑观

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欧洲国家出现了把历史上不同时期、地区建筑风格形式进行借鉴重组,注重纯形式美,没有过多考虑建筑材料的特性和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4]。这种折中主义的建筑观在今天的建筑实践中随处可见,直接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进行形式外观拼凑和模仿,建筑表面的材质、肌理、色彩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进行搭配。没有关注单体建筑与地块的关系、与周边其他建筑的关系、与村落的关系、与区域自然风貌的关系。

二、建筑设计理论的矛盾性和多重性

(一)不同人物和学派有不同的设计观

纵观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理论,不难看出并没有一个绝对正确且标准化的答案,不同的代表人物、学派都会站在各自的立场和时代的背景下提出不同的设计观。见表1:

表1

(二)同一设计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设计观

同一个设计师是在不同时人生时期也会产生不同的设计观,这主要是由于设计师对事物的理解、设计思想会根据阅历发生变化,逐渐成熟起来。例如:勒·柯布西耶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旗手,早期提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新建筑五点”和以此作为指导原则建成的萨伏耶别墅都表现出理性主义和机械美学的特征,然而在后期,从朗香教堂表现出烂漫主义和粗野主义,有极强的象征性和隐喻性[5]。

(三)建筑设计理论的多重性特征

建筑从本质上来说主要就是为解决人们生存、生活、生产需求而存在,建筑根据使用性质主要可分为满足人们的生理、精神需求,同时建造活动必须依赖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建造的结果与设计效果存在还原度差异的情况。建筑设计定位从功能、物质技术、审美、经济、生态等诸多方面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理论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段,有不同的履历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论基础,形成的理论在会在发展和实践中不断变化。在建筑设计理论界中也就会出现多重和矛盾性的特征。

结论:不管是从维特鲁威、约翰·罗斯金、欧洲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各种建筑思潮。还是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菲利普·约翰逊提出的形式追随形式,路易斯·康提出形式唤起功能,克里斯蒂安·古利克森提出的形式就是功能,或是赖特提出的形式与生活是一个整体,瑞马·比尔蒂拉提出形式追随意义,查理斯·科里亚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约翰·帕森提出的形式追随特殊的生活方式,都体现出其矛盾性和多重性,并没有绝对正确的一套系统性理论。这些理论不外乎讨论功能、形式、技术三者之间谁占主导的问题,但都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当今,我们可以根据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发展和要求提出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的建筑理论,通过理论创新来指导建筑实践。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形式理论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小议过去进行时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