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愚公”豫光情
——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豫光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安国

2021-08-23豫宣

中国有色金属 2021年14期
关键词:安国企业发展

豫宣|文

“勿忘矿洞中匍匐之前辈;勿忘炉火前之挥汗如雨;勿忘艰苦奋斗之精神;勿忘历届班子团结一心,雄才大略,运筹帷幄;更勿忘数代职工,众志成城,为豫光之崛起,企业之富强,栉风沐雨,矢志不渝,堪为楷模,功垂千秋,福延后人。”

这是豫光集团办公楼前石碑上的一段话,这是豫光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安国用情怀在历练中传承的一段话,或许正是这五个勿忘融入了豫光发展的变迁,书写了杨安国的人生,铸造了豫光的辉煌灿烂。

了解一个人需要走进他的世界,了解一个企业家需要走进他与他所在的企业。6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党中央表彰了400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300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499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豫光”)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安国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奖章,在北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合影凯旋归来后,记者与他有了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访谈,深深感悟到杨安国镶嵌在一个共产党员行为规范里的豫光情怀:

作为企业的“火车头”,他把党建统领融合到生产经营工作中去,他敢人为先倡导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他砥砺奋进率领豫光人践行绿色使命,他不忘初心在继往开来中而今迈步从头越。

豫光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安国在工作中

作为一个优秀党务工作者,杨安国传承愚公精神,弘扬移山斗志,带领团队不忘昔日创业艰,敢于今朝写辉煌。在发展的足迹、创新的果敢、开拓的视野、高远的格局中,实现了豫光铅冶炼技术走在世界前行。

足迹

豫光集团场景俯瞰图

1979年,毕业于华东工程学院指挥仪系设计制造专业的杨安国来到济源黄金冶炼厂(豫光集团的前身)工作,从基层质检科技术员做起,当过副科长。1984年始,先后出任济源黄金冶炼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厂长。1997年至今,先后出任豫光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董事长。在豫光工作43年的他对豫光有着深厚的感情,讲到豫光的发展,他说,岁月可以模糊人们的记忆,却湮灭不了在艰难曲折中百折不挠的精神。

杨安国说:“豫光今天不管做得有多大、发展有多好、走得有多远,都不会忘记那段特定时期、特定岁月的创业史。”1957年济源综合冶炼厂从当年产铅76吨,到1987年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共生产主产品铅11652吨的数字变迁看,虽然30年间平均年产不到400吨,但产量已经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为上世纪80年代初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豫光发展奠定了铺路石。

1957年济源综合冶炼厂创业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生产规模都很小。尽管那段岁月很艰辛,但传承下来的愚公移山精神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杨安国说:“豫光人不能忘记勳掌铅矿的历史,那是豫光的发祥地。如果说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那勳掌铅矿就是豫光的“母亲河”。是豫光发展的足迹。”

历史是一面明镜,创业是“愚公”的传承,创新是“移山”的胆识。懂得历史传承,历史才能升华,梦想才会远大。沿着历史的足迹,杨安国亲笔写下了“五个勿忘”:

勿忘矿洞中匍匐之前辈;勿忘炉火前之挥汗如雨;勿忘艰苦奋斗之精神;勿忘历届班子团结一心,雄才大略,运筹帷幄;更勿忘数代职工,众志成城,为豫光之崛起,企业之富强,栉风沐雨,矢志不渝,堪为楷模,功垂千秋,福延后人。

果敢

1984年可以说是豫光发展的转折点,新班子上任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矿灯、铅冶炼两个产业怎么发展。选择方向是矿灯满负荷生产,但必须把销路打开。因为铅冶炼亏钱,小干小亏、大干大亏、不干不亏,这也是老班子比较重视矿灯生产的原因,这也符合计划经济时期“稳步”发展的思路。

当时,豫光面临的铅冶炼老厂已经融入市区,围墙周边都是民房,灰尘、硫对环境影响较大,面对赔钱与亏损,铅冶炼已经干不下去了。新班子理清思路,认为矿灯要发展,但市场有限,新领导班子决定另辟蹊径发展铅冶炼。

杨安国说:“路是走出来的,面对铅冶炼的生死存亡就是找出路!”有句话叫“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得知郊外一家硫酸厂陷于半停产状态,济源县领导希望豫光把硫酸厂兼并了。或许这就是机会,是豫光发展的绝处逢生。环境困扰的铅冶炼找到了生存之地,孕育了一种希望。此时是1985年,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渡时期,项目面临缺钱难题。

杨安国说:“之前铅冶炼亏损,矿灯微利。现在是有地搬迁,无钱建厂,银行不贷款。面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不干,维持企业现状,也不用担责。”但心中的情怀却让他不愿看到企业因此倒下。新班子决定筹钱搬迁继续干铅冶炼。筹钱道路难,诚心所动,人品加人脉,在被多家单位拒之门外后,最终在两个单位筹到共计400万元。1986年开始搬迁,新建铅冶炼第一期工程,产能5000 吨,从而解决了豫光铅冶炼的生存问题。

第一期工程虽然产能不大,但意义重大,可以说是豫光发展的里程碑。当时如果因为没有钱放弃了搬迁的想法,济源就没有了今天的千亿铅冶炼产业,也没有了今天引领中国铅工业发展的“豫光金铅”。杨安国果敢的为了一个产业的存在,为了员工长远的生活保障,选择敢拼才会赢。现在看来就是当时的一个朴素想法促成了今天的中国500强企业。那次搬迁用现在的话讲叫“工业出城,项目上山”,豫光人果敢的提前上山了。

第一期工程实施后,恰遇国家经济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铅市场不错,也证明豫光当初不放弃搬迁的抉择是正确的。沾了市场的光,借了改革的风。紧接着开始筹备铅冶炼第二期。杨安国感到5000 吨铅冶炼规模还是太小,逐步扩大产能才有规模效益,才能提升竞争力。还清400万元借款后,豫光依然没有钱,仍然是一个“难”字!豫光人有一种“愚公”的执着精神,认定了就要坚守!二期工程用地在哪里?资金在哪里?考察后发现,想要延续一期工程,只有征用邻近玻璃厂的地。班子多数人认为那是别人的厂不可能建,甚至有领导说“拉倒吧!不可能!”班子意见不统一。征地成了一大难题。

豫光集团160名职工身穿工装倾情演唱《咱们工人有力量》,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豫光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项目熔炼系统竣工试产仪式现场

运势往往偏向于胆识与远见,机会真的出现了,玻璃厂因市场形势不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豫光花几十万元将玻璃厂连人带地划归过来,用地问题就这样解决了。钱又成了问题!二期预计投资900多万元。由于一期工程建成顺利、投产顺利,省黄金公司同意贷款500 万元,公司联营借了200 万元,多渠道筹资200万元。钱的问题解决了。

1989年二期铅冶炼建成投产,一期5000吨,二期1万吨,达到1.5万吨产能,实际生产能力2万吨,豫光铅冶炼从此迈上了万吨产能台阶。

铅冶炼一期兼并硫酸厂、二期收购玻璃厂,豫光铅冶炼产能已从1984年的1000吨发展到1989年的15000 ~20000吨,5年时间翻了15倍以上,豫光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同期,矿灯从年产20万盏增长到130万盏,由曾经国内最小的矿灯厂跃升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矿灯厂。成果挂枝头,豫光人没有止步,继续朝前走。

一期、二期项目的建成投产助力了豫光“体格”逐步健壮,潜意识里的“企业出城、项目上山”给豫光换来了生存的时间与空间。杨安国说:“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不忘精神文明建设,不忘社会责任,这是豫光健康发展的轨迹。”前两期项目环保设施不完整,铅冶炼规模还小,当时部属企业产能才是4 ~5万吨。豫光作为一家地方企业,产能接近2万吨,外界评价已经很厉害了。豫光人知道要生存还需要增加产能扩大规模,不然,竞争力很弱。1992年,豫光果敢筹备铅冶炼第三期。

杨安国介绍,第三期铅冶炼工程上马是一波三折,可谓是“抢来的三期”。这期间,直属企业三门峡黄金冶炼厂准备上二期工程,他们有矿产资源优势。两家企业先后到冶金部去争取项目,地方企业与直属企业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杨安国回忆:“我多次带队去冶金部争取项目,由于一期、二期建设周期短,运行见效快,信用度高,豫光在冶金部的印象较好。项目争取中,我们理由充足,国家最需要黄金的时候,豫光开足马力组织生产黄金,为国家作出了贡献。现在三期到了筹备上马的关键时期,是豫光形成规模跨越发展的项目,如果断了原料,整个冶炼厂就无法生存,一千多名员工就会面临失业且带来严重的社会矛盾。”冶金部领导听了汇报后说:“厂长说得有点道理,我们综合评估一下。”

后来,冶金部派出考察组对豫光与三门峡黄金冶炼厂分别考察,认为豫光筹备工作基础扎实,条件成熟,三期最终选定豫光。1993年10月,豫光与中国黄金总公司开启了一条全新的联营之路,共同出资1.48亿元实施金、银、铅第三期扩建。该工程首次改变传统工艺,采用烧结机烧结-鼓风炉熔炼-烟化提锌分渣-电除尘器收尘,首次引进并完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二氧化硫非定态转化技术,回收低浓度二氧化硫制作硫酸。年新增生产能力分别为,黄金54400 两、白银25 吨、电解铅5 万吨、硫酸3万吨,豫光生产能力、企业规模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为日后的发展做强,引领中国铅工业前行奠定了基础。铅冶炼三期工程形成的铅冶炼生产能力,比1984年的2000吨产能增长了25倍。

果敢上马的铅冶炼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再次证明豫光人在“爱拼才会赢”的道路上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视野

杨安国深深地感到,铅冶炼一期、二期、三期项目为豫光后来的发展拓展了视野。他形象的比喻,1985年实施的一期铅冶炼搬迁技术改造就像运动员的接力赛跑,就像马拉松运动员坚持到最后拼的是韧性。豫光在协作与韧性中拼出了智慧,拥有“愚公”的坚守,拥有“移山”的勇气。

一个运动员只要停止训练,他的运动生涯就将画上句号。杨安国说:“三期铅冶炼扩改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后,豫光视野更辽阔了,提升了技术视野的高度。”“富氧底吹”技术的诞生吹响了豫光人一路向前的冲锋号。

底吹炉使铅冶炼发展跨越了几大步。他说:“当时我们是三家企业联合搞试验,试验失败又重来,周而复始进行,谁也不敢真正上底吹炉。几家试验花费了巨额资金,试验后大家都不敢上,豫光决定上,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这只‘螃蟹’真不好吃,我们‘吃’了4、5年,从1998年-2002年一直在试验中摸爬滚打,或许豫光人视愚公移山为企业精神的那天起,就树立了困难面前不气馁的‘豫光魂’。4、5年时间千百次试验,千百次的重来,终于,富氧底吹炉成功了,豫光吃上了‘螃蟹’这道佳肴。”

中国首条直接炼铅生产线上,工人正专心致志在炉前作业

铅冶炼一期工程是豫光新的里程碑,底吹炉是中国铅业迈上新征程,豫光在世界铅业的话语权分量越来越重。面对这条披荆斩棘的道路,杨安国说:“我作为厂长看到了试验的艰辛万苦,看到了筹资路上的困难险阻。底吹炉四期铅冶炼建设就是一次技术性革命的挑战。”

四期底吹炉项目建成投产后,铅冶炼产能跃上了10万吨台阶,解决了铅冶炼的很多关键性问题,是铅冶炼的一次革命,彻底解决了铅冶炼的污染,能耗下降2/3,成本也明显下降,企业步入了高技术、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科技创新带来效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为2002年豫光金铅在主板上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安国这个“火车头”带动豫光前行,企业有内涵有内功——走上了资本融资道路,银行愿意放贷了,资金难题轻缓了。豫光的视野转到如何优化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科技创新上面了。

铅锌矿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豫光从“五七”时期一路走来,一直行走“铅”里,伴生的金、银都提炼出了,而铅的伴生“兄弟”锌迟迟没有登场。杨安国决定在加大综合利用资源上下功夫,把伴生矿中有能力提炼出来的金属都提炼出来应用,既尊重资源又为企业带来附加产业,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锌产业成了拓展的首选。

杨安国起初目标是年产锌1 ~2万吨,费用投入需要2、3 个亿。外出考察,调研分析后认为1 ~2万吨规模太小,拟上5万吨生产线。需要投入费用4、5个亿。当准备上锌项目时,外部调研10家单位有9家反对,内部也是异声四起,原因是锌市场不好,只有几千元一吨。锌项目上还是不上陷入僵局!

杨安国认为,“热”起来的市场需要分析,“冷”下来的市场同样需要分析,就像春夏秋冬一样,只有知道季节的变化才能应对季节的到来。当大家都在反对时往往是低谷,当大家都在潮涌时常常是山峰。针对外面主要企业的锌规模,豫光重新调整计划决定上年产10万吨锌项目,他说:“那时很多人认为10万吨锌项目投入必死掉!”

2003年,投入10多个亿的10万吨锌项目动工建设;2004年项目建成;2005年正式投产。这个建设速度相当快,抓住了锌价从几千元1吨涨到1万多、2万多、3万多元1吨的市场机遇。10万吨锌项目是豫光当时投入资金量最大的一个项目。

杨安国自豪地说:“锌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得益于对“冷”下来市场的冷静判断,得益于建设周期没有受到任何拖延,得益于统一意见后自上而下的协作支持。10万吨锌项目的建成抓住了市场复苏的机遇,为豫光壮大体骼输送了新鲜的血液。”

视野拓展,思路打开。杨安国决定把铅锌冶炼过程中的副产品铜提炼出来,这也是发挥资源综合利用铜的价值。豫光是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综合回收开辟铜产业是我们的标杆理念。2010年,豫光直接炼铅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从无到有的技术,是国家的最高奖励。

2011年,豫光班子产生回收铜的想法后,心里装着向前发展的创新理念。

2011年有想法,2012年做科研。最初选择传统工艺,这不符合豫光干啥事都要设法创新、引领行业的理念,不吃别人嚼过的馍!直接炼铅法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豫光炼铜是一个新项目、一个新产业,能不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原创性技术。当时,中国恩菲有一个双底吹连续炼铜技术的研发项目,承担的是国家863课题。他们有技术、豫光有铜项目,双方对接合作进入到实操阶段。

国家绿色工厂——豫光锌业公司一角

杨安国说:“与中国恩菲合作后,我们提出,铜产业对于豫光是一块空白,但创新的精神必须朝前走,有责任把冶炼技术向前推进,相信铅能做好铜也能做好。”他说:“记得当时搞铜锍连续吹炼试验时什么图片也没有、影像资料也没有,但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摸索铜锍连续吹炼获得成功。随后,在铜锍连续吹炼技术上,‘双底吹炼铜’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这得益于从铅的底吹、直接炼铅法等豫光技术中举一反三。”试验前后耗资几百万元,验证、修改、完善、创新技术,最终推翻了当初提出的传统工艺路线,豫光成为双底吹铜冶炼生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采用了当时教科书上都没有的技术,走了一条先实践后理论的路子。这是一条边总结、边设计、边施工的创新之路。

2013年,豫光历史上投入资金高达14、15亿元的铜项目建成,2014年2月正式投产。杨安国说:“铜项目对于豫光是一张白纸,却绘出了宏伟的蓝图,我们在这张白纸上引领了铜锍吹炼技术的升级。”

铅、锌、铜……1984年以来,一期接着一期的冶炼项目,做大了豫光,做优了豫光,做强了豫光,磨砺了豫光,锐气了豫光。一路坎坷风雨兼程的路上,豫光人披荆斩棘,逢难必上,逢坚必攻,至今没有一个项目是失败的。2020年,“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豫光把过去的成绩荣耀“清零”,踏上了“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新征程,冶炼一厂开启“十四五”豫光发展的新纪元。

格局

“五七”岁月凝聚铅的历史,烙下矿灯的光芒,传承愚公移山精神的辉煌。四期铅产业革命推动豫光大发展,铅冶炼之后的锌、铜项目助力豫光格局远大,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铅”里之行,“锌”光耀眼,“铜”心灿烂,“再生”辉煌。豫光再生资源利用与绿色发展同步走在产业发展的前列,被国务院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豫光年产10万吨再生铅蓄电池分离工程主设备从意大利引进CX预处理集成系统,技术先进,国际一流。豫光形成年处理54万吨废铅酸蓄电池的产能,成为世界上废铅酸蓄电池处理能力最大的企业,填补了国内没有一家全国性回收体系的空白,为我国废铅酸蓄电池回收行业的科学化发展引领方向,开启绿色发展之路。豫光成为全国工业企业内免征收排污费的第一家企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20年,豫光冶炼一厂正式投产了。建厂六十周年以来,豫光拥有铅、锌、铜、银、金等多种金属的冶炼技术,然而怎么才开始建冶炼一厂?杨安国说:“很多人都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冶炼一厂’实际上是豫光的第五次技术革命,之所以叫‘一’就是要树立盯着第一、盯着标杆的理念。虽然前面四期铅冶炼技术在行业内仍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引领性,但老系统改造升级比较困难,逐步淘汰规模小的老厂区而进入统一园区建设有助于产业的科学规划、科学发展。上冶炼一厂,豫光是认真考究后下的决心。前面投入的锌项目费用接近10个亿、铜项目接近15 个亿,两个大项目只有运转好了赚钱了,才敢下决心着手铅冶炼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升级。上冶炼一厂要做到谋划稳准,技改创新,继续保持铅冶炼技术的创新与引领,这也是豫光迈步‘十四五’的重大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杨安国道出的是豫光发展的新格局。

冶炼一厂要求做到环保装备同步跟上,绿色发展要超前,工艺技术要引领。2017年,豫光专门讨论上不上冶炼一厂时达成统一意见,虽然铅冶炼老系统技术依然领先,但发展要永远超前,这是豫光创新精神所决定的。因为,一个企业必须时时刻刻与时俱进,才能优势更优,才能把技术发挥到极致。豫光知道从长远看,不上新项目新技术,企业曾经的优势会逐渐削薄——2017年冶炼一厂正式奠基,2018年至2019年进入方案反复修改与工程建设阶段,2020年6月28日冶炼一厂正式投产。与过去工艺相比,冶炼一厂具有自动化、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优势。冶炼一厂不管是规模还是装备还是资源综合利用及排放指标,都是国内、国际铅冶炼技术领先水平,在国际铅冶炼产业中有着浓墨重彩的“豫光话语权”。

说到豫光一路走过来的岁月,杨安国说:“豫光人积累的宝贵财富像珍珠一样把豫光串成了耀眼的项链,2008年,一块块用豫光白银制作的奥运会银质奖牌见证了豫光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奥运健儿高举 “豫光银奖”牌的2008年,是豫光首次成为中国企业500强的一年,入围门槛为营业收入93亿,豫光当年营业收入是113亿。2020年入围门槛营业收入是360亿,豫光以446亿的营业收入,连续13年成为中国500强企业。

2019年,杨安国荣获济源市“当代愚公”称号。

2021年,杨安国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43年的豫光情怀,杨安国用朴素的愚公移山精神澎湃一颗闪耀的豫光心。相信未来的豫光人会在“五个勿忘”的传承中,踏着前人的足迹、果敢创新、拓展视野、放大格局,开创豫光发展新时代,开启豫光科技新征程。

采访结束时,记者合上采访本又打开采访本,在豫光宣传部资料室记下了“现任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记下了杨安国说过的“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豫光金铅全体干部职工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葆初心,锐意进取,积极投身豫光高质量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豫光人始终不畏艰难、不辱使命、拥有拼搏进取的担当和奉献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安国企业发展
去往花开的地方
企业
企业
企业
林安国藏品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敢为当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