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道菌群改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研究

2021-08-22姚理慧王中娴张许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5期
关键词:急性期菌群物种

姚理慧,王中娴,张许来,2★

(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安徽 合肥;2.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安徽 合肥)

0 引言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是一种以特征性的思维和知觉歪曲、情感不恰当或迟钝为总体特点的重性精神疾病。SZ 的全球发病率为1%,但临床缓解率低、致残率高、死亡率高、预期寿命下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3]。近年来,研究发现胃肠道内定植的肠道微生物可借助微生物-肠-脑轴调节宿主的功能和行为,特定的微生物可以影响大脑结构功能和神经生化,造成宿主学习、记忆、认知、社交和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神经功能缺陷。在SZ 的研究中也发现,肠道菌群与疾病发展存在关联,但目前的研究中对其具体作用机制仍尚不明确。故本研究以不同阶段的SZ 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时期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进一步解析肠道微生物在SZ 疾病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疾病诊疗提供新的思路[4-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合肥四院住院SZ 患者急性期(A 组)30 人,缓解期(B 组)29 人,志愿招募健康人群(C 组)30 人。纳入标准:(1)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修订版(DSM-5)中关于“SZ”相关诊断标准;(2)入院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PANSS 评分:急性期≥60 分,缓解期<60 分。排除标准:(1)脑及躯体器质性疾病病史或合并其他符合DSM-5 诊断的精神障碍者;(2)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3)近3 个月服用过影响肠道微生物制剂者。对照组:招募年龄、性别、BMI 匹配健康人群,排除标准同病例组。研究获得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HSY-IRB-PJ-JZB-001],所有被试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

详细询问被试病史、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情况。SZ 患者采用PANSS 量表评估症状,应用5-因子模型分析,包括阳性(P1-P7),阴性(N1-N7),认知(P2,N5,N7,G10,G11),兴奋(P4,P7,G4,G8,G14),抑郁(G2,G3,G6)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2.2 粪便标本DNA 提取

被试入组后采集粪便标本10 g,无菌密封至-80 ℃冰箱保存。标本采集完毕后,取200 mg 组织标本提取样本总DNA,并检测样品的完整性。

1.2.3 样本测序

将检验合格的DNA 样品及V4 可变区的融合引物进行PCR 扩增,扩增产物纯化溶于Elution Buffer 构建文库,采用Hiseq(美国Illumina 公司)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

1.2.4 数据处理

将过滤后的Clean data 通过重叠关系将reads 拼接得到高变区Tags;并将相似度在97%以上的Tags 形成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并与数据库对比、进行物种注释;随后进行物种复杂度的分析,组间物种和功能的差异分析。

1.2.5 统计学方法

SPSS 25.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以Mean±SD 的形式表示,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三组组间方差齐采用方差分析,定性资料数据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 相关性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SZ 急性期(A 组)30例,缓解期(B 组)29例,健康对照(C 组)30例。三组间在年龄、性别比例和BMI 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n,)

表1 一般资料(n,)

2.2 量表资料

SZ 急性期PANSS 评分各因子及总分得分均高于缓解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急性期与缓解期PANSS 量表评分对比()

表2 急性期与缓解期PANSS 量表评分对比()

注:*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三组肠道菌群分析

2.3.1 物种多样性分析

16s 测序中共获得1261 个OUT,OUT 的PLS-DA 分析发现,三组间可较好的分离,这表明三组间的OUT 组成存在差异(图1a)。物种PCA 即主成分分析显示三组间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图1b)。

图1 a OTU PLS-DA

图1 b 物种PCA 分析

2.3.2 差异物种分析

借助Kruskal-Wallis test 的差异物种分析发现,三组间有21 种具有显著差异的微生物类群(P<0.05),其中巨球型菌属在SZ 患者体内富集(图2a),而粪球菌属丰度减少(图2b),这可能是区分SZ 与健康人群的潜在生物靶标。

图2 差异物种筛选

2.3.3 关联分析

将差异菌群与PANSS 量表的相关分析发现,巨球型菌属与PANSS 总分呈正相关(r=0.29,P<0.05);拟杆菌属与阳性因子成正相关(r=0.28,P<0.05)。

2.3.4 功能注释

使用Picrust 软件对OTU 丰度表进行标准化并计算相应的KO 丰度,最终对三组肠道菌群的功能进行功能注释并比较差异性,发现三组的微生物功能存在差异。

3 讨论

SZ 的研究从未停止,近年来非人类遗传因素在SZ 发展中的所起的作用越加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将不同时期SZ 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对照组相比较,拟分析SZ 患者的肠道菌群对疾病的影响。本研究中OTU 的PLS-DA 分析和物种PCA 分析均提示三组被试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差异,差异物种分析发现三组间存在21 种具有显著差异的微生物类群,与对照组相比,SZ患者巨球型菌属丰度升高,而粪球菌属下降。以上研究结果均提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Z 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改变,这与最新的研究结果类似,部分结果存在差异可能与菌群差异有关[7-8]。研究还发现急性期SZ 拟杆菌属丰度较缓解期升高,琥珀酸弧菌属丰度则下降,说明SZ 不同临床阶段其微生物组成也存在差异,这提示微生物改变可能与疾病发展有关。

综上,本研究初步探索了SZ 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发现SZ 患者存在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改变,一些特殊的差异菌群可能是区分SZ 与健康对照人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还发现了拟杆菌属、巨球型菌属与疾病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相关性,进一步说明了肠道微生物群与SZ 的关系。同时,我们还对微生物功能分析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可能造成了部分菌群功能的改变,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疾病的病理生理。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再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望为SZ 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帮助。

猜你喜欢

急性期菌群物种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从痰、虚、郁角度调节肥胖患者的肠道菌群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