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智慧图书馆GRSI建设理念模型研究

2021-08-21张文杰

图书情报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理念智慧图书馆

张文杰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广州 510403)

1 引言

“智慧社会”被写入中共十九大报告,它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高校图书馆作为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节点,早在2003年,Aittola 等人就提出了“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的概念[1]。理念是智慧图书馆建设最本质的东西,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智慧图书馆建设,首先得有科学合理的建设理念。我国学者从2013年[2]开始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索。

2 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研究现状

从CNKI 数据库中关于智慧图书馆理念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目前主要从图书馆的存在意义、本质、精神理念等角度分析智慧图书馆。

人类的一切智慧和知识都应该围绕“人类如何保养自己,如何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可以理解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为人类的幸福服务[3]。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根本[4]。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的研究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人文特性。刘丽斌通过分析智慧图书馆的组成、特征,提出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核心理念[2]。王梅通过对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的解析,认为人文智慧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价值理念[5]。智慧图书馆需要通过其不断创新性以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提升读者的幸福感[6]。为从根源上探讨图书馆的“智慧”并进行智慧服务,夏立新等通过分析人的智慧活动的本质规律以及这些活动对图书馆的核心需求,提出以“资源、人、空间”为核心要素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和服务模式[7]。总结以往各阶段图书馆发展形态,智慧图书馆要以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为核心,推动图书馆进行具有特色的、可持续的、协调的内涵式发展[8]。在开放的新环境中,智慧与服务理念得以延伸,为确保研究主体不迷失、目的不错位,郎筠、韩亮从智慧与服务的本原、解构和变异探讨智慧与服务研究的复归问题。图书馆无论面临何种潮流,均需坚守启迪智慧、服务大众的基本理念,才能保持图书馆强劲的生命力[9]。

当前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理念的研究,比较关注人文特性、时代技术特性,多从服务、资源、人、空间等角度分析,缺乏从智慧图书馆用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角度对图书馆自身治理、相关主体的安全信任等因素的探讨,本研究将在以往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索,以期构建更加完善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体系。

3 智慧图书馆GRSI 建设理念模型

智慧社会要真正智慧首先得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0]。智慧图书馆作为智慧社会建设的具体元素,在建设上首先要解决的也应该是思想观念问题,也就是建设理念问题。本研究将在图书馆治理理论[11]、信息资源建设理论[12]、知识服务理论[13]、创新扩散理论[14]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治理(G)、资源(R)、服务(S)、创新(I)”为一体的“GRSI”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如图1。

图1 智慧图书馆GRSI 建设理念架构图

智慧图书馆中治理、资源、服务和创新四项核心要素处在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中,这个循环在外部技术、理论及政策环境的作用下进行着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的知识与智慧的产出。

在GRSI 中,治理(G)和资源(R)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搭建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而智慧图书馆服务(S)的目的在于创新(I),也就是促进知识与智慧的生产。创新是GRSI四项核心元素的中心元素,它不仅是智慧图书馆通过治理与资源搭建服务体系的目的,也是智慧图书馆治理、资源与服务的促进因素和动力因素。创新包括智慧图书馆服务对象与智慧图书馆自身两个方面,首先创新的目的在于促进服务对象的知识与智慧产出,其次创新通过其知识与智慧的溢散作用(可以理解为知识与智慧的传播与吸收),为智慧图书馆优化其治理、资源、服务内容体系提供智慧的来源。

创新所产生的知识与智慧的溢散作用具有针对性和随意性,其针对性主要表现为完成某项具体任务,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预知性;而随意性则没有具体任务,其作用具有不可预知性。

如图1,治理对资源和服务是单向直接影响的,如智慧图书馆的治理水平往往决定了智慧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体系的合理性及适用性。创新对治理、资源、服务是双向影响的。智慧图书馆的治理方式及内容、资源和服务体系共同组成了创新的基础和促进因素;同时创新所产生的知识与智慧,将通过溢散作用,向特定领域进行针对性溢散或向不确定领域进行随意性溢散。如有针对性地将创新所产生的知识运用到智慧图书馆的资源体系上,使其进一步优化;或者资源建设者无意间接触到某项知识,受其启发而对智慧图书馆的资源进行优化。治理、资源、服务对创新是直接影响的,创新对治理、资源、服务的影响是通过创新所产生的知识与智慧的溢散作用间接实现。服务与资源是比较明显的双向直接影响关系。资源是服务的原材料,良好的资源配置是优秀服务的基础;优秀的服务,能提升图书馆的影响,也为智慧图书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有利条件,如“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不仅广泛传播了东莞图书馆的美誉和影响力,甚至对东莞整体城市形象也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15]。

GRSI 模型中的治理需要结合智慧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知识与智慧产出、充分运用技术、治理理论、智慧图书馆政策,对智慧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创新进行协同与管理,优化资源体系与内容,搭建更加科学、智慧、高体验感、更能促进创新的服务体系。智慧图书馆的资源包括人才智慧、信息数据、空间设备、文化传承、安全信任5 个方面。人才智慧是基础性资源、是创新的基础;信息数据和空间设备是基础性辅助资源,为创新创造有利条件;文化与传承是对人的精神性塑造,良好的文化与传承有助于创新的优良性和进步性;安全与信任是智慧图书馆最高形态的智慧资源,也是智慧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它是读者从智慧图书馆获取安全感、幸福感的来源与体现,如何获取并丰富安全信任资源是最能体现智慧图书馆智慧之所在。智慧图书馆服务包括知识服务、精准服务、智能空间、交流与成长社群四个方面。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可以理解为以智慧的方式促进智慧体提升智慧。知识服务和精准服务是以人性化的方法直接作用于知识需求,体现图书馆的学问智慧;智能空间通过其空间的智能型、以人性化的方法体现图书馆的技术智慧;交流与成长社群则是以人性化的方法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社会群体属性,体现图书馆的“人”性,是一种人文智慧,如何运用前三种类型的服务[5]促进人的社会群体性成长,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核心。

GRSI 要求对治理、资源、服务、创新的整个循环过程进行智能感知、反馈与控制,外部的技术因素对这个智能活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资源和技术、理论、政策等循环外部因素受到因创新而溢散出的知识与智慧的影响,作用于循环内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GRSI 正是基于这一哲学观点,运用人的自觉性,作用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促进人的自我发展。GRSI 中的治理、资源、服务、创新,及这四项核心要素的组成部分,均围绕着“人性”展开,取之于人、服务于人,追求人的幸福是GRSI 的价值理念,也应该是智慧图书馆建设及存在的价值。

4 GRSI 模型构成要素分析及实践

4.1 智慧图书馆治理(G)

治理是各种公共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实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6]。它强调通过各种社会运动力量、专业性团体等公民社会性力量进行自发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通过一些社会行为体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义务,并以行动来履行这些义务而得以实现[17]。智慧图书馆的治理需要图书馆相关个体及团体的合作与协作、用户和图书馆的交互、参与,那些清楚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发展有潜在作用的群体是智慧图书馆治理的核心[18],智慧图书馆治理的关键在于集体智慧。我们可以从管理、协同两个方面看智慧图书馆的治理。

4.1.1 智慧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管理是在保障图书馆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目标、完成一定任务,而充分运用图书馆相关资源的活动。智慧图书馆管理强调在这些相关活动中应该做到管理及其系统的透明化,图书馆用户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决策程序是自动化和最优化的。智慧图书馆用户不仅是图书馆的使用者,也应该是智慧图书馆管理与决策的主体之一。在智慧图书馆管理中,强调人的主体性,同时辅助于各种管理技术及理论。如通过自动控温系统实现对图书馆相关区域室温的自动调节、通过IoT 技术实现“人-物”之间的互联。

4.1.2 协同治理 从整个图书馆行业来看,服务、管理与合作都是其核心价值[19],高校智慧图书馆治理的核心就在于为图书馆带来价值增值,使图书馆能高质量地良好运行[20]。这就需要与高校图书馆的每一个利益相关方协同行动,在合理的制度设计下,保障每个利益相关方均能有效参与到图书馆的治理中,为图书馆的运营管理提供集体智慧。

在GRSI 模型中,智慧图书馆治理虽然可以概括为智慧管理和协同治理两个方面,但其根源在于创新所产生的知识与智慧。创新的产物直接作用于治理,同时创新所产生的知识与智慧通过溢散作用于技术、理论、政策等因素,又间接作用于治理。

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我们可以在行政主导下,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基于集体智慧的智慧治理。它需要图书馆用户、工作人员、图书馆社群以及其他相关团体的积极参与、协同治理。

4.2 智慧资源(R)

资源是智慧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其采集和存储方式、建设主体和加工深度较以往形态的图书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通过高质量的资源、创新性的资源利用方式精准地满足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21]。

智慧图书馆的资源是广义的,其形态和种类多样,如文献、信息、图书馆空间、图书馆设备、图书馆人力和智力,甚至包括图书馆政策。图书馆是一个供读者学习研究的机构,也是一个教育机构。智慧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就体现为智慧教育。这个智慧教育是易感知的、易理解的、易接受的、无抵触的、有效果的教育。这就需要充分整合图书馆的资源(包括文献信息、空间设备、人才智慧),形成智慧的资源服务链条,只要读者与智慧图书馆发生关联(如成为学校学生就已经和图书馆有关系)就已经在获取和接受图书馆的资源服务。智慧图书馆资源包括五个维度,可表示为如图2,人才智慧是核心资源,它与空间设备、信息数据共同组成智慧图书馆的有形资源,也是核心基础性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智慧图书馆的治理、服务和创新,进一步打造智慧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和安全信任资源。文化传承和安全信任是无形资源,是智慧图书馆在核心基础性资源之上,打造的更高层次的资源。这五个维度的智慧图书馆资源在不同层次上,通过图书馆的治理与服务,促进图书馆用户的知识与智慧的创新。创新所产生的知识与智慧的溢散作用,将五维度的资源相互联系起来。

图2 智慧图书馆“五维”资源生态体系

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图书馆通过对用户的图书馆个人账户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创新性地针对学校科研和教育活动提供服务,得到了其服务对象的良好认同[22]。按照智慧图书馆“五维”资源生态体系的逻辑可以描述为,该图书馆人才智慧资源(馆员)运用图书馆的空间设备资源(如工作场所、电脑等)对图书馆的信息数据资源(图书馆个人账户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对人才智慧资源的具体应用),根据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和图书馆的治理规则对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使服务对象在知识与智慧上产生了创新(得到了服务对象的良好认同)。图书馆个人账户数据是一种个人隐私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度挖掘,其结果往往体现了读者更深层次的隐私,智慧图书馆如何保护、使用、向读者解释这些个人隐私数据,是建立安全信任资源的关键。图书馆的服务结果得到了服务对象的良好认同,说明图书馆建立了比较良好安全信任资源。从人员组织、空间设备安排及使用、信息数据获取、挖掘分析实施到运用分析结果并按照图书馆治理规则进行具体服务,得到服务对象良好认同,整个过程均体现出了图书馆的文化。从“良好认同”的反馈结果来看,图书馆在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上的文化是良好的,如果这个文化能得到比较广泛而长时间的坚持,将积累沉淀出文化传承资源。这种良好的文化传承资源不仅促成了最初的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也为图书馆开展其他的活动提供文化支撑。

“五维”资源之间主要是促进服务的协同关系,又通过服务所产生的知识与智慧的溢散作用相互影响。如馆员在运用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并最终获得良好服务评价。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馆员自身的思考还是服务对象的反馈(产生了知识与智慧),这些新生的知识与智慧,或针对馆员的某项具体问题进行完善、或无目的性地对馆员产生启迪,都将使馆员的数据分析技能、知识、智慧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人才智慧资源。如图书馆用户在接受服务过程中,认识到了图书馆对他们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和尊重,将从图书馆获得更多的安全信任感(图书馆的安全信任资源),基于对图书馆安全信任的认知,读者将更多使用图书馆[23],从而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数据资源。

4.2.1 人才智慧 人才是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馆员、用户、图书馆人脉。

馆员是人才智慧的核心,也是智慧图书馆进行智慧服务与治理的核心[24]。在智慧图书馆中为将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相融合,馆员应该是信息素质教育、科学咨询、学科情报、知识管理等方面的专家[25],具有智慧服务能力。馆员作为智慧图书馆的宝贵专家资源,需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知识信息服务、个性化科研服务、智慧图书馆治理、知识生产与传播服务、技术开发与转化服务、用户人文关怀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在智慧图书馆中用户被视为积极的知识(协同)生产者,他们通过智慧图书馆这个“公共平台”创造、丰富、分享知识、信息[26]。用户既在享用图书馆提供的智慧服务,又在为图书馆创造智慧资源,而图书馆这一智慧的“公共平台”便是这种“消费——生产”良性循环的中介。

图书馆人脉可以理解为图书馆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中的弱连接有利于网络节点获取新知识,而结构洞可以将弱连接两端的关系稠密地带联结起来,从而促进新知识的生产[27]。智慧图书馆在社会网络中既是节点也是结构洞,它可以将弱连接的各方联系起来,最优化用户获取知识的难度和成本。

4.2.2 信息数据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基础,是人们对各种媒介的信息进行采集、开发、组织而成的有机集合[28],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29]。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信息数据资源包括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范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可以通过对专业、用户相关数据的分析[22],为用户提供碎片化、针对性解决知识问题的文献信息推送服务。

4.2.3 空间设备 集图书馆空间、场地、设备于一体的智慧空间是智慧时代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智慧理念、新兴信息技术设备与图书馆场地、空间的融合,创新空间服务形式及内容。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已经在共享空间、学习空间、研究空间、创客空间、城市阅读空间等实体空间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在智慧图书馆空间体系中,以智慧理念和技术为依托,将图书馆空间和“图书馆化”空间形成有机的融合,拓展图书馆空间服务,体现图书馆无所不在的智慧服务。用户通过图书馆的智慧技术及设备,实现在家里或任何一处用户方便的地方均可以使用图书馆的部分服务。智慧空间,不仅包括具有物理形态的实物空间、具有一定组织形态的网络空间,还包括拓展出来的“图书馆化”的场景空间。

4.2.4 文化及传承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以精神财富为主。图书馆文化体现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30]。作为资源的物质文化,饱含着可以供人(馆员、用户)借鉴与传承的文化理念和内涵,如图书馆建筑本身、馆内布局、装饰等都体现出自身的文化气息。制度文化体现为图书馆人员(馆员、用户)之间的行为规范,包括图书馆的管理、服务等,如国内图书馆的制度文化正在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文化过渡。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资源的核心,它是在图书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之上建立起来,见之于行、入之于心的感染性文化。智慧图书馆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主要表现为文化熏陶和文化传承。

4.2.5 安全信任 为将图书馆打造成更加适宜教育、学习、科研和休闲生活的一体化智慧空间,智慧图书馆不仅要让用户感受到图书馆提供的各项人性化、智慧化服务,更要让用户发自内心地信任图书馆,这种信任最重要的就是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的信任。这就需要图书馆通过构建智慧化、人性化的安全保障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使读者在图书馆(或使用图书馆)能感受到安全舒适、身心愉悦,同时还能协助图书馆员及时预警各种安全隐患,并能快速上报和排除隐患。

东莞图书馆“留言大叔”的暖心故事[31],形象地诠释了智慧图书馆“五维”资源生态体系的内涵。正是由于东莞图书馆通过其智慧化的治理、服务、创新,为读者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信任感,使读者对图书馆产生了依恋与不舍。这件暖心故事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和东莞图书馆的智慧化作为,不仅进一步积累来自全社会“安全信任”资源,也将进一步促进东莞图书馆其他相关资源建设[32]。

4.3 智慧服务(S)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是一种可感知的、用于满足用户需求的体验式服务。用户需求包括显式需求和隐式需求。满足用户正在寻找的、想要获取的需求的服务是图书馆针对用户显式需求的行为;而对用户隐式需求的满足更多地强调图书馆的渗透式服务及教育功能。

由于社会背景不同,不同形态图书馆服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服务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人对知识、智慧、自我发展的追求提供服务。由于服务理念、服务资源、服务辅助、社会规则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形态的图书馆对服务目的的实现程度有所不同。进入现代社会,图书馆不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要维护用户对图书馆合法、平等使用的权利。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从多方面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克劳福特和戈曼在阮氏图书馆学五定律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服务法则五定律[33],在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中可以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4.3.1 基于信息资源挖掘和读者需求分析的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智慧服务的基础,通过创造性智慧对知识进行组织、分析、利用,帮助用户创新、运用知识,促成价值产出[34]。智慧图书馆通过对ICT 技术运用,获取图书馆资源及相关数据、用户需求(包括潜在需求)相关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分析,为用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知识服务。如智慧图书馆可以通过GPS、FRID 等技术获取读者的位置信息,可以通过图像识别和轨迹追踪来进行读者行为分析,为读者提供精细化服务。

4.3.2 基于智慧系统的精准服务 精准服务讲究以精准数据为基础,通过图书馆服务理念及模式的创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35]。智慧图书馆的精准服务,需要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技术的创新性运用,以感知环境和用户、从多角度进行全方位地分析预测用户需求,整合、定制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全天候的服务[36]。如通过智能人脸识别、图书定位[37]等,在图书馆内追踪并自动为读者借还图书;通过读者大数据分析为读者推送精准需求信息等。

4.3.3 智能空间 智慧图书馆在空间上体现为按照人类制定的规则进行思考并行动的智慧体。智慧图书馆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空间,它应该是符合建筑标准的、能有效地进行废物管理、能对室内自然环境(如温度、湿度、含氧量等)自动调节到最适合的状态、能对污染进行有效控制、能可持续地管理利用资源,将生态技术及空间理念与图书馆服务有机结合[38]。智慧图书馆的绿色生态空间,是生态的多样性和可持续的促进因素;智慧图书馆是一个智慧的生活空间,除了对室内温度、光照等进行自适应调节外,在这个智慧生活空间里,还可以通过智能设备(系统)实时感知并预警楼体、空间的安全状况(包括但不限于火情检测、室内装饰掉落等)、空间内人员的健康状况(如发热、疼痛)等。智慧图书馆不仅能为用户及馆员提供安全可靠的生存空间,还应能为其提供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的生活便利条件,如休闲体验服务、便捷沟通服务等。

4.3.4 交流、成长社群 智慧图书馆不仅是图书借还、存储的地方,还应该是读者交流、成长的社群基地[39],这就需要图书馆提供高层次的服务,促进读者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的成长中。智慧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智慧学习空间、社群活动中心,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和促进用户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研讨会、图书节、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增强社群个体间的知识交流和社群关系,以促进社群个体及整体的成长。通过对社群行为信息的收集与挖掘,构建基于用户的知识网络,使智慧图书馆对交流、成长社群的服务不仅是对一个群体进行服务,更是对每个个体进行可感知、精准、泛在的个性化服务[40]。

GRSI 强调对智慧图书馆作用对象(与智慧图书馆直接相关的各方对象,如服务对象、图书馆自身)在知识与智慧方面显式、隐式的需求进行全满足,更加强调对隐式需求的满足,如读者需求挖掘、智慧精准定位、智能成长空间、渗透式教育等。

4.4 智慧图书馆创新(I)

智慧是人基于经验和知识明辨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41]。姚国章针对人的培养提出智慧=知识(好奇心+想象)思考力的智慧公式[42],认为智慧来源于知识、好奇心、想象力、思考力的综合作用。智慧具有知识的基础性和不断思索的目的性。创新主要表现为产生新事物、提出新想法或者新的问题解决办法[43],这也正是智慧表现形式。基于此,GRSI 模型中的创新目的在于拓展新知识、提升思索力、提升智慧。

治理强调智慧管理和协同治理,在这个过程中,人是核心因素,人通过对资源的利用(学习知识资源、沉浸与利用空间设备文化资源)、受到智慧服务(满足其显式需求、挖掘其个性化的隐式需求)的促进作用,获取智慧的基础(知识)与动力(思索力),从而创造新知识,提升智慧。

通过智慧管理和协同机制,实时获取资源、服务的相关反馈,通过对这些反馈的创新处理,作用于治理,形成从治理出发,经过对资源、服务反馈信息的创新,针对智慧图书馆作用对象进行优化治理的良性循环。因此,智慧图书馆的创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或实体,而是与治理、资源、服务紧密相关的聚合过程。它既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和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智慧图书馆通过相应的机制与技术,及时获取从智慧治理、智慧资源生态系统、智慧服务体系中反馈、挖掘的各种数据(该数据又将成为一种资源),在创新理念的作用下,运用以全满足需求(特别是隐式需求)为目的创新机制,探索针对反馈信息所体现的需求,优化治理、资源、服务体系。

这个创新过程并不一定是一个螺旋上升(优化)的过程,但从长远来看,它是一个渐进优化的过程,由于这个创新更多时候是针对当前问题的优化,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某个时段会表现出下降的情形。

创新的机制是以全满足需求为根本理念的制度及执行体系,需要以系统外部因素(如社会背景、政治文化等)为长远战略参考,引导每个局部需求以朝着社会整体方向发展。如当前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创新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时代背景为基础[44],引导图书馆相关主体朝这个方向发展创新。

5 结语

智慧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总体战略布局的指导下,分阶段有序推进[39]。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社会需求、社会供给、社会思潮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影响着社会建设。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社会新兴生产力,对图书馆变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图书馆的形态、理念等都发生了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图书馆收集、传播承载知识载体的根本作用[7],它始终是人类知识、智慧的“集散地”。以不变应万变,智慧图书馆始终要以知识为根本,从其治理、用户服务和资源建设上不断创新。

猜你喜欢

理念智慧图书馆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图书馆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飞跃图书馆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